..續本文上一頁推動者之一。他所造的《閉關法典》是于公元十九世紀間成書,其目的是爲一些立志從事嚴格修行的行者而設。內容除了教導行者如何作好閉關的准備外,還提供出一個詳盡仔細的修行次第及重返世間的告誡。此外,本書更對藏地顯赫有名的八大修持傳承作了具體的介紹,于各派的曆史淵源及教授重點,均有扼要清晰的說明。蔣貢公珠仁波切所建立的澤遮仁青劄閉關所及閉關法軌,名滿西藏。透過本書的介紹,必定能對鮮爲外人所知的密乘閉關傳統,獲得具體的了解。
妙音叢書編輯組
獻給我的上師卡盧仁波切KaluRinpoche,其悲智與啓發精神,世所公認如同無盡之寶藏。
雅旺桑波Ngawang Zangpo
導 論
翻譯這本《蔣貢公珠閉關法典》,目的是希望能對我們認識佛教續部傳承的修學及本論作者的生平,作出一點貢獻。本論作者(蔣貢公珠仁波切)是十九世紀的一位大瑜伽師,他的作品對現代雪域密續佛教的影響,仍占著一大席位。
這本篇幅簡短的論釋,是爲一些要進行叁年大閉關的行者而撰造。作者,亦即這個閉關程序的指導者,在論中教導他的弟子如何爲閉關作好准備,在閉關所中所要預期的事情,及如何憑借圓滿的修學來指導他們的生活。
倘若我們初時對關中的修習訓練或神秘性望而卻步,應知道這並不是由于這個主題本身甚難了解,純粹是出于我們所處身的非佛法文化與它毫無相同之處而導致。此書能讓我們幾乎毫無限製地進人與世隔絕的閉關世界,從這道細小視窗所看見的景象,並未加以美化粉飾,也許作者早已預見此書會被那些與他的文化時代相去甚遠的讀者所研讀。不管這是有意與否,他能給予現代讀者們對這種製度的一個極爲清晰精確,揭除神秘氣氛的合理描述。
本書以很大篇幅詳細解釋閉關的程序,由于這些資料能顯出蔣貢公珠Jamgon Kongtrul(1813-1899)在廣大佛法修行領域中的個人喜好,所以特別值得注意。
蔣貢公珠仁波切是于十九世紀結集《五寶藏》的負責者,這套叢書的內容收錄了千多年來西藏佛教行者的教證精華,這五部文集共有過百函,每函頁數有(以西式的計法)由四百至八百頁不等的論典。其中,約有叁十函是蔣貢公珠仁波切爲前代大德之論典所造的附注疏釋。
這些典籍所具有的影響力實在難以評估,其中許多更爲現代藏語系的佛教徒重新再版流通,從而能繼承書中的精神遺産。世所公認這些法寶乃是重要可信的權威文獻,是佛教心靈發展不可缺少的具量教證導引。
可惜,不谙藏語的讀者幾乎難以具有接觸此師及其著作的途徑,蔣貢公珠仁波切的著作,已譯爲英文者僅有:《覺悟大道》The Great Pathof Awakening及《了義炬》The Torchof Certainty二書,此二書的譯筆皆嚴謹准確。能忠于原著的風格(據知二書皆已漢譯—譯按)。可是,此二書只能代表蔣貢公珠浩瀚教海中的一二點滴。前書的藏文原論只有四十二頁,後者被英譯出版的一部分,亦只有一百零一頁。此二書僅是藏文原書的一小部分,原書的總頁數共爲七百五十八頁,而此書亦只是蔣貢公珠撰造及結集的過百部典籍的其中之一。同樣,譯出《蔣貢公珠閉關法典》(藏文本有六十四頁)亦僅能讓讀者淺嘗這頓豐盛法筵的一點法味而已。
此書對認識蔣貢公珠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于書中提到其生平起居所在的一處重要閉關之地。這所閉關中心名爲“普賢大樂光明洲”,蔣貢公珠生平大部分時間主要住錫于此地,所以它是極爲有名的,蔣貢公珠仁波切的大部分著作皆在此地撰寫,但它最初卻常爲閉關行者們所使用。由于蔣貢公珠一生的每段時間皆致力閉關,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此書是暗示了他建立的閉關中心事實就只有這一所,這所閉關中心就是他的家,是完全屬于他自己所擁有,而物資結構及修習的內容則由閉關行者們籌辦,透過閱讀蔣貢公珠對那些曾真實在其家中及心靈世界作客的弟子所作的教誡,我們便能窺見蔣貢公珠仁波切的可貴之處。
下文將會對本書的二大主題:叁年閉關修習製度的介紹,及這種閉關于生命的重要性與及蔣貢公珠仁波切的著作,提供某些一般性的資料介紹。
叁年零叁方之閉關
閉關中心之物資設施
在佛教徒的心靈修持大綱中,是由“聞”、“思”而得知必需于“修”中才能取得成就。雖然在理論上,聞思與實修的緊密結合,被視爲完美的理想,然而,這二種修學卻慣常地分離。新進的佛教論師希望入讀于寺廟學院,未來的瑜伽士則欲進入提供完善禅修訓練的閉關中心修學。
在舊譯甯瑪傳承及(新譯)迦舉傳承中,是具有爲期長達叁年又叁個“半月”的基本禅修訓練製度,《蔣貢公珠閉關法典》便是屬于這一類閉關的指導。由于這類閉關中心的物資設施並沒有標准的規格形式,所以下文是基于我曾造訪的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喜瑪拉雅山脈一帶的閉關中心,及法國、加拿大、臺灣等外地的閉關中心來作出描述,閉關禅修中心常位于寺廟及公衆禅修中心以外的地方,閉關所皆爲一些自給自足的細小群體,它們是在廣大製度的保障下緊密地聯系起來。
從外表看來,閉關中心就像是一個靜止的孤島,它們並無意讓自己引人注意。當人們選定所要完成的修持時間後,必須要再作叁思,因爲他要舍棄一切世務工作、家庭責任及生計應酬而入關修持。在閉關的過程中,只有負責護關炊事者及指定的閉關導師才能出入閉關中心,其余人等在任何時候皆不允許踏足于其中。
閉關中心的結界範圍之內,有一所由一些建築物所圍繞的庭院,每一位閉關行者皆擁有自己的關房,行者便是在此處度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最大的建築物便是寺廟,全體閉關成員會在早上及黃昏一起聚集于此處,進行集體念誦及修行(在喜瑪拉雅山脈一帶的閉關中心,皆會在這些時間供應早餐及晚膳)。圍牆之內還有設一所修習瑜伽體功拳法的大房間,至于閉關中心的其他設施,還有廚房、浴室及廁所。整體閉關中心的範圍全被圍牆及籬等所遮隔,外人是沒法看見內部的情況。
每位閉關行者的關房空間面積,僅足夠陳設一座小佛壇,擺放數個經架,一具閱經的小幾,與及一片足以讓行者結跏趺坐的地板。每個關房的窗戶皆是開于內院之上,關房沒有睡床,僅設有一具可供睡眠及禅定兩用的“禅座”,它是一個叁邊較低及靠背一邊較高的木架。參與長期大閉關的行者(如《閉關法典》所說的其中一種閉關),必須習慣以不倒下的坐姿睡眠。
閉關中心一般皆是一細小的團體,瑜伽士的人數往往僅有十多人,甚至不足此數。在喜瑪拉雅山脈一些寺廟僧院,是以宏偉爲榮,這與閉關中心有所不同。在閉關中心這一類的團體中,健全的師徒人數比例永遠視爲最重要,例如,在蔣貢公珠仁波切的閉關中,組成閉關團體的人數僅有八人,其中一人是上師,五人是閉關行者,另外的二人,一是負責炊事,另一是砍柴的樵夫。
蔣貢公珠的閉關中心與慣常所見的形式略有差異,這便是在閉關結界內的寺廟不只一所,還有的便是在同一閉關團體中會同時進行二種修法。第二種的閉關修法是由一位閉關行者進行,他是負責爲第二所寺廟供養佛教的護法,不像現代大部分的禅修中心一般,這種閉關行者在閉關期間必須舍棄他們個人所有的積蓄資具,這條規限後來更變得無所不包,由宗教法器(佛像及唐噶)乃至衣物皆納入在其限製之中,在後來的閉關中,甚至于中心所提供的同一式樣僧袍,強製性遵守這些規條,似乎是要顯出蔣貢公珠的主張,此即爲不管瑜伽士在外間是富亦貧,社會地位是高或低,只要進入其閉關中心,悉皆一視同仁。《蔣貢公珠閉關法典(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