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蔣貢公珠閉關法典(節錄)▪P4

  ..續本文上一頁持誦真言及准備各類供品及念誦數不勝數的事情。對某些人來說,這種不容分心的閉關修習程序看來實在要求過高,但事實上,對于那些能讀通法本上的文字及熟悉觀想方法的閉關行者而言,二者皆能同時完成,而且,共修儀軌更能成爲策勵行者重新振作向上的泉源。

  在這種閉關之中,構成密續禅定修行的是什麼?這個問題若不對佛法的修持理論作出簡短的解釋,便無法回答。

  一般而言,修持佛法禅定的人是爲了安定自心及長養洞見自心本性之智慧。這種智慧達至巅峰時,便是覺悟成佛。但是,覺悟並不是禅定的産物,正如鏡子不會製造面孔一般,佛法亦不會製造出覺悟。佛法修持的具量教授就像一面能讓人照見自己本來面目“本具佛性”的鏡子,幾乎所有密續的禅定修法皆是爲了擴展心靈的視野而構成。

  佛教開示一切有情衆生的究竟本性乃是智慧、慈悲及變現力用的無盡庫藏。而阻礙我們清楚認知自身本性者乃爲“四障”,第一種是令我們完全不能認識此性的根本障礙,其名爲“無明障”。由于缺乏內在自覺,我們便屢屢不斷生起自他有自性之見,這便是第二種障礙——“習氣障”。我們樂于營造自我及世間並執著自心之影像爲真實,譬如,在夢中普遍自然生起的自他戲論便是一例。不管在醒時或在夢中,只要我們生起自我之想,便會被各類依自身經驗生起的煩惱所製,這便是第叁種障礙——“煩惱障”。于佛法的教理而言,只要某種煩惱能妨礙自我的認識或能引發自私及有害的身體行爲及語言行爲,便被許爲不善。這些有害及自私的行爲便會構成最後一種障礙——“業障”。

  密續的修習及閉關的程序皆是爲了對治這四種障礙而設計。閉關的程序首先是由“前行修法”開始,以佛教的行內話來說,這些修法便是用于淨治“業障”及培養福德智慧,若以較爲常用的語言來說,這些修法便是能提升或豐富行者的身、語、意覺受。

  第二階段的密續修習是屬于所謂的“生起次第”,這種修法能對治“煩惱障”,行者在這種修持之中,是要采取把明覺心境擬人化的男女本尊佛陀作爲自我形象,煩惱是從我們的“庸常情器二界覺受”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起,“生起次第”提供了一種戲論假立的自我及刹土來作代替,雖然,這些確是戲論假立的事物,但卻是一種極爲善巧的方便法門。但真的有可能與這些假立的事情融合爲一嗎?我們的心在每天晚上已對此問題作了解答,當我們在睡中做夢時,不論夢境是如何古怪,我們亦會深信不疑,就像某些夢境一般,不管我們如何提醒自己:“這只是一個夢。”但它仍能對我們的心造成極深刻的影響。所以憑借這些能提供寬廣生動的覺悟心境的戲論假立,即能逐漸把我們的煩惱清淨。

  第叁階段的密續修習是“圓滿次第”,這種修法能對治令我們常時生起自他之念的“習氣障”,不像“生起次第”的煩瑣戲論假想一般,這些修法能開啓如實觀見心性之門,能讓瑜伽士現證心的本元變現力用,得知我們如何能屢屢從無中而生有(自身及世間)。瑜伽士還要學習觀照心之變現回歸其離中邊之光明本源,在這個過程之中,自他習氣架構即會喪失前時于行者自心的堅固控製力。

  最後一階段的密續修習便是“直觀心性”,這是“無明障”的對治法門。但是,此法並非創造出這種覺性,我們要看清自己的面目,便需要一面鏡子,同樣,欲見自本性便需要上師的教授明鏡。先前的修習次第是把遮蔽心性虛空的烏雲掃除,然而,此次第並非製造出一個太陽,而是認知太陽“明覺”本已存在,並讓其光明及溫暖遍滿于虛空中,這種覺性能遣除一切不明自身本性的垢染。

  在蔣貢公珠的閉關中,“前行修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及“觀照心性”這四種修習次第是會重複叁遍,並以叁種不同的方式傳授及修持。雖然在各種不同的佛教續部傳承中,彼此的形式及名相各有不同,但是全皆具足這四種次第。

  蔣貢公珠之生平及閉關活動

   蔣貢公珠之無門戶見及閉關次第

  蔣貢公珠仁波切在世時成功宣揚了複興喜瑪拉雅山區精神生活的佛教一體大同理想,西藏社會早已習慣把藏傳佛教分爲:甯瑪Nyingma、迦舉Kagyu、薩迦Sakya及格魯Gayluk等四大傳承的想法,這易懂的簡化劃分,事實是基于千多年的政治勢力鬥爭後而有,因爲在十九世紀時,這四派成爲最具勢力的宗教團體。

  這個簡短的名單雖然包含了現存的寺院體系,但卻不包括給予其創立靈感的“經教傳承”(或稱爲班智達傳承——譯按)及“修持傳承”(或稱爲孤薩黎傳承——譯按)。

   寺院的原本目的是爲印度佛教傳入喜瑪拉雅山區的宗教發展體系,提供教理及禅修訓練的庇護所。然而,過了數世紀後,一些寺院的發展已超出了純屬宗教中心的範圍,它們變得狹隘封閉,愛玩弄世俗權力。蔣貢公珠認爲,從這些團體發展及主張的觀點來诠釋佛教曆史,根本上是有危險的。

  蔣貢公珠仁波切愛從禅修、哲學及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喜瑪拉雅山區的宗教發展史,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往往是從教授源流的觀點來解釋續部佛教,至于四大派系,他只會順道提及一下。現代的無門戶見大師秋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曾一針見血地說:蔣貢公珠仁波切改變了佛教徒的著眼點,令他們從寺廟的金頂華蓋轉到禅修座墊之上。”(1)這種觀點雖不新穎,但卻能道出蔣貢公珠的權威才幹,及與他同時期的人實際弘揚無門戶見,這種把自他視作宗教團體成員的見地,其本旨是要抽離人與人之間的人爲隔膜,如把宗教團體的聚會視同政治派對便是。反之,我們要把自己視爲一種或多種根源同一,目標同一的佛教修持宗派的行者,無拘無束地欣賞各大傳承的妙義,這樣即有助于佛法同道行人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

  這種能斷除固步自封的門戶主義的“無門戶見”,是現今能達成佛教“八大修持傳承”之密續心要的中庸派及溫和派。這八種不同的印度佛教密續傳承,是在印藏兩地的宗教交流時期傳入喜瑪拉雅山區,此八支修持傳承(2)構成了喜瑪拉雅山區密續佛教的基礎,但是,在這八支傳承之中,只有第一支傳承能共同享有現存的一個寺院派系的名稱,此八支傳承爲:

   (1)甯瑪傳承rnying ma

   (2)迦當傳承bka”gdams pa

   (3)道果傳承lam”dras

   (4)瑪爾巴迦舉傳承mar pa bka” brgyud

   (5)香巴迦舉傳承shangs pa bka”brgyud

   (6)能寂傳承zhi byed及斷境傳承gcod

   (

《蔣貢公珠閉關法典(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