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叁、廣二轉依果▪P7

  ..續本文上一頁故,說心平等』。如是廣說『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衆生心性,是故說名心平等性。爲辨如是心法性故,說『由真實(故),不相舍離』。由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複由今時,客塵障垢新遠離故,安立如來,其心清淨。

  

  「又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實,是圓成實自性攝故。由諸有情心平等性真實相故,表不舍離諸衆生心。

  

  「又是心性真實相故,表不舍離一切有情心性而轉。此意說言︰由遍轉故,不相舍離。而不爲彼過所染汙者,本性清淨故。過,謂貪等,能令心相成過失故,成垢染故。雖爲客塵分別所轉,非彼體故,不可全舍,可令清淨。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此心本性清淨光潔。心之法性,說名爲心,非離心法性有異性淨心。

  

  「雲何有情心有貪等?自分別力所任持故;心之顛倒,未永斷故,此由無明力所起故。此義意言︰譬如虛空本性雖淨,而由眩翳,損肉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如是法界本性雖淨,由自分別所起貪等衆因緣力,無明眩翳,損慧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若一切種清淨慧眼,恒不見穢。

  

  「又淨法界若無差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真實體性。于一切時,常無變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爲引不定種姓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姓有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說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說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姓。諸佛功德,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常無所盡!不應無益常住世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淨法界雖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見日月。如有頌言『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說,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如余有漏心、心法品,清淨法界成不淨者,有不定過!虛空雖與色垢相應,非不淨故。心、心法品雖與貪等煩惱相應,而用清淨法界爲性,非不淨故。非同法喻。如說意樂不清淨者,見心不淨,隨彼亦說法界不淨,由清淨相,不顯現故。意樂淨者見,與貪等垢相應心,本性清淨,無垢穢故,法界常淨。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虛空,非諸有情過所染汙。此說法界遍一切者,所執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雜集論述記》卷二十叁中,記玄奘依清淨依他起性解雲「『心轉依』,法師以正智是心,真如亦名『心』。如說︰智及智處,皆名爲般若。此亦如是,至第十一卷(即指此論叁轉依文)當廣釋。正智爲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爲『心』」﹞。道轉依者,謂昔世間道,于現觀時轉成出世,說名有學,余有所作故﹝藏文作「”jig rten pa”i lam la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jig rten las ”das pa bid du gyur pa ste/ bya ba”i lhag ma yod pa”i phyir slob pa źes kyav brjod par bya”o/」﹞。若永除一切所治,永離叁界欲時,此道自體究竟圓滿,立爲轉依﹝藏文作「gav gi tshe khams gsum pa la ”dod chags dav bral bas mi mthun pa”i phyogs ma lus par bsal ba de”i tshe lam gyi vo bo bid kyi gnas de”i gyur pa yovs su rdzogs par rnam par gźag pa”o/」﹞。粗重轉依者,謂阿賴耶識﹝藏文作「阿陀那識」﹞一切煩惱隨眠永遠離故,名爲轉依﹝藏文作「kun du len pa”i rnam par wes pa bon movs pa thams cad kyi bag chags kyi bag la bal dav bral bar gyur par rig par bya”o/」﹞。

  

  [91] 謂持種與迷悟,體寬于《攝論》。

  

  [92] 「真」字,《金藏》作「即」。

  

  [93] 「行」字,《金藏》無。

  

  [94] 「似」字,《金藏》作「計」。

  

  [95] 「妄」字,《金藏》有,余無。

  

  [96] 「法」字,《金藏》缺。

  

  [97] 「種」字,《金藏》有,余無。

  

  [98] 「種」字,《金藏》有,余無。

  

  [99] 「引」字,《金藏》有,余無。

  

  [100] 即「辨叁乘四道同異」時,本論《述記》卷五十八引彼論文雲︰

  

  于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此果所攝道時,即舍此向所攝道,以不複現前故。

  

  並雲︰

  

  如菩薩雖不言向、果,亦得勝舍劣,劣不現前,如得果故。

  

  [101] 「前」字,《金藏》無。

  

  [102] 「障」字,《金藏》有,余無。

  

  [103] 「二障」二字,《金藏》有,余無。

  

  [104]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05]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06] 「與種」二字,《金藏》有,余無。

  

  [107] 「道」字,《金藏》無。

  

  [108] 《金藏》作「說」, 余作「論」。

  

  如本論卷九末雲︰

  

  無間道時已無惑種,何用複起解脫道爲?斷惑、證滅、期心別故,爲舍彼品粗重性故。

  

  [109] 「今」字,《金藏》無。

  

  [110] 「有」字下,《金藏》有「等」字。

  

  [111]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12] 「不」字,《金藏》缺。

  

  [113] 見本論卷叁。如論雲︰

  

  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若有因時,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甯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又如本論《述記》十九解「叁乘舍異熟識體」雲︰

  

  然准下說,此爲二義︰一雲:種生現同時。有二︰護法雲︰金剛與異熟識俱生,解脫道是菩提與圓鏡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異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來,故名「將得」。二雲:亦種生現行同時義。金剛心生,異熟識滅,菩提在當解脫道時。得與成就既無別體,其時已舍異熟識,菩提將成就故,名爲「將得」。其種生現,異時同前初師︰初得名得,得已成就。金剛心與異熟識俱生,解脫道在未來,名爲「將得」,爾時,舍異熟識。異熟識雖在現在,名爲正舍,如世第一法舍異生性等。義說成就與得差別,實無別體。此並護法弟子種生現時二家異說。

  

  [114] 即初師。

  

  [115] 「說」字,《金藏》有,余無。

  

  [116] 謂護法弟子中亦同此說。

  

  [117] 弟子中亦同種現異時說者。

  

  [118] 本論卷九末雲︰

  

  無間道時,雖無惑種,而未舍彼無堪任性。爲舍此故,起解脫道,及證此品擇滅無爲。雖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惱。是根本故。

  

  [119] 「故」字,《金藏》無。

  

  [120] 叁惡趣果因。

  

  [121] 即「所轉舍」中第一「所斷舍」。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叁、廣二轉依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