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为辨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故),不相舍离』。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
「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
「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分别力所任持故;心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由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无明眩翳,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
「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就有如来种姓有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皆当作佛。如有说言︰一切无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说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尔者,便违所说五种种姓。诸佛功德,应当有尽,无所度故。则违所说,如来功德常无所尽!不应无益常住世间!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净法界虽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见日月。如有颂言『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说,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如余有漏心、心法品,清净法界成不净者,有不定过!虚空虽与色垢相应,非不净故。心、心法品虽与贪等烦恼相应,而用清净法界为性,非不净故。非同法喻。如说意乐不清净者,见心不净,随彼亦说法界不净,由清净相,不显现故。意乐净者见,与贪等垢相应心,本性清净,无垢秽故,法界常净。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虚空,非诸有情过所染污。此说法界遍一切者,所执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中,记玄奘依清净依他起性解云「『心转依』,法师以正智是心,真如亦名『心』。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此亦如是,至第十一卷(即指此论三转依文)当广释。正智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为『心』」﹞。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藏文作「”jig rten pa”i lam la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jig rten las ”das pa bid du gyur pa ste/ bya ba”i lhag ma yod pa”i phyir slob pa źes kyav brjod par bya”o/」﹞。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藏文作「gav gi tshe khams gsum pa la ”dod chags dav bral bas mi mthun pa”i phyogs ma lus par bsal ba de”i tshe lam gyi vo bo bid kyi gnas de”i gyur pa yovs su rdzogs par rnam par gźag pa”o/」﹞。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藏文作「kun du len pa”i rnam par wes pa bon movs pa thams cad kyi bag chags kyi bag la bal dav bral bar gyur par rig par bya”o/」﹞。
[91] 谓持种与迷悟,体宽于《摄论》。
[92] 「真」字,《金藏》作「即」。
[93] 「行」字,《金藏》无。
[94] 「似」字,《金藏》作「计」。
[95] 「妄」字,《金藏》有,余无。
[96] 「法」字,《金藏》缺。
[97] 「种」字,《金藏》有,余无。
[98] 「种」字,《金藏》有,余无。
[99] 「引」字,《金藏》有,余无。
[100] 即「辨三乘四道同异」时,本论《述记》卷五十八引彼论文云︰
于诸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
并云︰
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亦得胜舍劣,劣不现前,如得果故。
[101] 「前」字,《金藏》无。
[102] 「障」字,《金藏》有,余无。
[103] 「二障」二字,《金藏》有,余无。
[104]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05]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06] 「与种」二字,《金藏》有,余无。
[107] 「道」字,《金藏》无。
[108] 《金藏》作「说」, 余作「论」。
如本论卷九末云︰
无间道时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断惑、证灭、期心别故,为舍彼品粗重性故。
[109] 「今」字,《金藏》无。
[110] 「有」字下,《金藏》有「等」字。
[111] 《金藏》作「已亡,」 余作「亡已」。
[112] 「不」字,《金藏》缺。
[113] 见本论卷三。如论云︰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又如本论《述记》十九解「三乘舍异熟识体」云︰
然准下说,此为二义︰一云:种生现同时。有二︰护法云︰金刚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二云:亦种生现行同时义。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解脱道时。得与成就既无别体,其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其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初得名得,得已成就。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在未来,名为「将得」,尔时,舍异熟识。异熟识虽在现在,名为正舍,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等。义说成就与得差别,实无别体。此并护法弟子种生现时二家异说。
[114] 即初师。
[115] 「说」字,《金藏》有,余无。
[116] 谓护法弟子中亦同此说。
[117] 弟子中亦同种现异时说者。
[118] 本论卷九末云︰
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及证此品择灭无为。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
[119] 「故」字,《金藏》无。
[120] 三恶趣果因。
[121] 即「所转舍」中第一「所断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