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dam pa”i bden pa rnam par gźag pa ste/」﹞。由此谛義不可安立﹝藏文作「rnam par gźag par bya ba ma yin gyi/」﹞,內﹝自﹞所證故,但爲隨順發生此智,是故假立﹝藏文作「rnam par ”jog go/」﹞,謂諸法真如。
[45] 〈二谛章〉雲︰
第四、勝義勝義者──謂非安立二空無我──一真法界。所悟、所執,既異二乘,所證、所斷,寬狹亦別。
[46] 《顯揚》卷二雲︰
勝義谛者,謂勝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47] 《顯揚》卷六雲︰
非安立真實者,謂一切法真如實性。
[48] 《顯揚》卷十九雲︰
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勝義谛。清淨所緣者,謂四聖谛及真如;清淨性者,謂滅谛;清淨方便者,謂道谛。
[49] 「五」字,《金藏》誤作「六」。
[50] 「六」字,本論《述記》原作「五」,今改。
[51] 《瑜伽》卷五十五、卷六十四文,均如上引。
[52] 《對法》卷六雲︰
問︰如說二苦,謂世俗谛苦、勝義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勝義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間智境界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谛苦,由安立真如門出世智境界故﹝藏文作「gnas pa”i de bźin bid kyi sgo nas ”jig rten las ”das pa”i ye wes kyi yul yin pa”i phyir ro/」﹞。
《雜集論述記》卷十六解雲︰
「安立真如門」者,謂依行苦爲門,前方便道施設觀真如,後後得智證知行苦,名彼境界或後得智差別安立真如理而得爲門,證知此爲行苦,故名勝義,由理無之門知逼迫故。
[53] 「一」字,《金藏》有,余無。
[54] 《瑜伽》卷六十四雲︰
問︰若安立谛﹝藏文作「rnam par bźag pa”i bden pa/」﹞建立爲谛,何因緣故,更複顯示非安立谛﹝藏文作「rnam par ma bźag pa”i bden pa/」﹞?答︰若離非安立谛,二種解脫不應道理︰謂于相縛﹝藏文作「mtshan ma”i ”chiv ba/」﹞及粗重縛﹝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chiv ba/」﹞。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藏文作「mtshan ma la spyod pa/」﹞;行有相故,于諸相縛,不得解脫;于諸相縛不解脫故,于粗重縛,亦不解脫。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諸相縛便得解脫;于諸相縛得解脫故,于粗重縛亦得解脫。
問︰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縛解脫、清淨﹝藏文作「”chiv ba las rnam par grol źiv rnam par dag par ”gyur ba yin na/」﹞,何緣顯示安立谛耶?答︰爲令資糧及方便道得清淨故。
問︰若即由彼行有相心﹝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i sems kyi spyod pa kho nas/」﹞,于二種縛解脫、清淨,有何過失?答︰若有極喜定心﹝藏文作「win tu mam par gźag pa”i sems kyis/」﹞,依第四靜慮,順決擇分善法中轉﹝藏文作「ves par ”byed pa”i cha dav mthun pa”i dge ba”i chos rnams la ”jug pa/」﹞,緣諸谛境,彼諸行者于二種縛應得解脫,究竟清淨,而不清淨,故不應理。又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差別應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無相,差別有故﹝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 dav mtshan ma med pa”i bye brag yod pa/」﹞,不應道理。
[55] 謂于《大般若經》前後多處。
[56] 本論《述記》卷十一解論文「故諸無爲非定實有處。」
[57] 《辯中邊論》卷上〈辨相品〉列釋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及法
界五名,頌中有「等」言,長行未解其余。十二異名爲︰真如、法界、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法性、離生性、法定、法住、虛空界、實際、不思議界。《大般若》卷四百一十七說四異名中,有「安隱界」,爲十二所無。《大乘義林章》卷叁〈唯識章〉第叁「離合會釋門」中列十四異名,謂「如大般若廣釋」,其中「法位」及「無我」二名爲十二所無。
[58] 「二名」,即勝義、真如。
[59] 「四號」,謂即前二名,再增法界、實際。
[60] 「我」字,《金藏》誤作「變」。
[61] 「曰」字,《金藏》無。
[62]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真如說名真如?由彼自性無變異故﹝藏文作「gźan du mi ”gyur ba”i dvos po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
[63] 《對法》卷二原文爲:
當知此即﹝原作「則」,今改﹞是無我性﹝藏文作「bdag med pa”i dvos po/」﹞,離二我故。
[64] 「雜」字,《金藏》誤作「離」。
[65]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複說此名空性﹝藏文作「stov pa bid/」﹞?一切雜染所不行故﹝藏文作「mi rgyu ba”i phyir ro/」﹞。所以者何?由緣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寂。雖複有時說有雜染,當知但是客塵煩惱﹝藏文作「glo bur gyi bon movs pa/」﹞之所染汙。何等名爲客塵染汙?謂由未拔所取能取﹝藏文有「心」字﹞種子故,令依他起性心二行相轉;非法性心﹝藏文作「sems kyi chos bid/」﹞,以諸法法性,自性清淨﹝藏文作「rav bźin gyis ”od gsal ba/」﹞故。
[66]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複說此名無相?諸相寂靜故﹝藏文作「mtshan ma be bar źi ba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諸相者,謂色、受等,乃至菩提諸所戲論﹝藏文作「byav chub ces bya ba”i bar du spros pa rnams te/」﹞﹝《佛地經論》卷一末雲「『相』謂十相︰一、色,二、聲,叁、香,四、味,五、觸,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叁摩地,名無相解脫門」﹞。真如性中,彼相寂滅,故名無相﹝《辯中邊論》卷上〈辨相品〉雲「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藏文作「mtshan ma ”gog pa”i phyir mtshan ma med pa ste/ mtshan ma thams cad med pa”i phyir ro/」)」﹞。
[67]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複說此名實際?無倒所緣故。「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爲際﹝藏文作「de”i mtha” ni mur thug pa ste/」﹞。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藏文作「bdag med pa las pha rol du de kho na btsal du med pa”i phyir ro/﹞。
《辯中邊論》雲︰
非諸顛倒依緣事故﹝藏文作「phyin ci log gi gźi ma yin pa”i phyir ro/」﹞。
舊《中邊論》雲︰
非顛倒種類及境界故。
《辯中邊論述記》雲︰
此言「依」,即彼種類。
[68]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複說此名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藏文作「ye wes dam pa”i spyod yul be bar len pa”i phyir ro/」﹞。
[69] 《對法》卷二原文爲:
何故複說此名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藏文作「savs rgyas kyi chos thams cad kyi rgyu be bar len pa”i phyir ro/」﹞。
《辯中邊論》雲︰
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藏文作「”phags pa”i chos rnams ni de la dmigs pas ”byuv ba”i phyir ro/」﹞。
[70] 見《對法》卷二。
[71] 即真如、法界、實有、空無、實際、勝義。
[72] 如《佛地經論》卷七雲︰
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皆是真如差別之相。而真如體非一、非多,分別言說,皆不能辯。由離一切虛妄、顛倒,假名真如。能爲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于此,更不可變,唯此爲真,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勝智所證境界,假名勝義,如是廣說。
[73] 「多」字,《金藏》有,余無。
[74] 如《瑜伽》卷六十四中雲︰
勝義谛教者,謂四聖谛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
《顯揚》卷六〈攝淨義品〉作「法性教」叁字。
「法性」已如上解訖。
[75] 見《勝鬘經》卷一〈如來藏章〉第七,及《瑜伽》卷六十四。《勝鬘
經》雲︰
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聖谛義﹝藏文作「”phags pa”i bden pa”i don bstan par bgyi ba ma mchis pa bźi po dag la rdzogs par mdzad pa lags so/」﹞。
該經《述記》卷四初雲︰
法無邊際,名爲無量也。
[76] 「謂」字,《金藏》有,余無。
[77] 《樞要》卷下雲︰
唯識之中,但有二對﹝前一對後一﹞,何故不說前﹝疑「第」﹞二,以爲虛妄?答︰無漏有爲,非虛妄故。
[78] 《金藏》作「對」,余作「明」。
[79] 《樞要》卷下雲︰
何故不說前二﹝自性﹞,以爲世俗對勝義?如說二谛中,初亦名俗故。今據有體名世俗。彼無體故,理實亦有。准二谛故。此中「實性」,唯取真如。但有常無常門,不說漏無漏門者,無漏有爲,非「實性」故。
[80] 「劫」,梵文爲「kalpa」;藏文爲「bskal pa/」。
[81] 第二十六頌至第二十九頌。
[82] 即資糧及加行二位。
[83] 即第二十六頌「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
滅」;第二十七頌「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84] 第二十八頌「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85] 第二十九頌「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86] 第二十八頌。
[87] 第二十九頌。
[88] 初中又二︰一、牒前所成,二、興起叁問。此即初文。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一、明唯識實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