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爲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說之爲客。
[124] 「彼」字,《金藏》誤作「此」。《顯揚》作「此」。
[125] 即「執著相」。
[126] 「者」字,《金藏》有,余無。
[127] 「了知」二字,《金藏》作「即」字。
[128] 「如實了知」四字,《金藏》有,余無。
[129] 「解脫」二字,《金藏》有,余無。
[130] 即彼《瑜伽》、《顯揚》二論。
[131] 以下釋「世間真實」。
[132] 中略「如于地,謂唯是地,非火等,……于樂,謂樂非苦。又若……」。
[133] 「昔」字,《金藏》誤作「共」。
[134] 「構」字,《述記》原作「擇」今改。
[135] 以下釋「道理真實」。
[136] 中略「諸聰睿者、諸黠慧者、諸推求者、諸審察者、住尋思地者、
具自辯才者……」。
[137] 「現」字,原作「證」。
[138] 《義演》作「已」,余作「以」。
[139] 以下釋「煩惱障淨所行真實」。
[140] 「住」字,《述記》原作「得」。
[141] 「彼」字原作「煩惱障淨智所行」。
[142] 以下釋「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143] 《顯揚》卷六〈攝淨義品〉第二,總前上引文原作:
世間真實者,謂一切世間于諸事中,由串習所得悟入智見,共施設世俗性。如于地,謂唯是地,非火等,如是于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服、乘、諸莊嚴具及諸什物、香、鬘、塗、飾、歌、舞、音樂、衆朋、男、女、威儀諸行、田宅、財物及苦、樂等。
于苦謂苦,非樂;于樂謂樂,非苦。又若略說者,謂此是此,非彼。如是謂彼是彼,非余。若事世間有情決定勝解所行,一切世間自昔傳來名言,決定自他分別。共爲真實,非邪思構、觀察所取,是名世間真實。
道理真實者,謂正智者有道理義。諸聰睿者、諸黠慧者、諸推求者、諸審察者、住尋思地者、具自辯才者、處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現、比、至教叁量,極善決擇智所行所知事,以證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實。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無漏後所得世間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由緣此故,于煩惱障智得清淨及後證住無障礙性,是故說爲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問:此中何者是真實?答:謂苦、集、滅、道,名之所顯四種聖谛。由簡擇如是四聖谛故,得入現觀位;于現觀位中,真實智生。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者,謂于所知中能礙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實性是解脫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
此複雲何?謂諸菩薩、佛、薄伽梵爲入法無我及已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離言說自性,假說自性。無分別平等智所行境界,謂最勝真如無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簡擇,不能回轉,不能過越,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144] 即觀待、作用、證成、法爾。
[145] 即後得智。
[146] 道邑《義蘊》雲︰
聖谛與智,俱是所行。若不取智,便爲減也。
智周《演秘》意同。
[147] 見道以前七加行位。
[148] 謂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
[149] 《瑜伽》卷叁十六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
[150] 「等」,取《顯揚》卷六、《攝論》卷二。
[151] 如《攝論》卷二雲︰
由何、雲何,而得悟入﹝于一切法唯有識性﹞?由聞熏習種類﹝藏文作「thos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如理作意所攝﹝藏文作「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似法、似義有見意言﹝藏文作「chos dav don snav ba lta dav bcas pa”i yid kyi brjod pa dav/」﹞,由四尋思﹝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 bźi ste/」﹞──謂由名、義﹝《對法》作「事」﹞、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wes pa bźi ste/」﹞──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藏文作「miv dav/ dvos po dav/ vo bo bid dav/ khyad par du btags pa dav/」﹞,如實遍知﹝原作「智」。藏文作「vo bo bid dav khyad par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rnams kyis ”jug ste/」﹞,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藏文作「de dag mi dmigs pa”i phyir ro/」﹞。
《對法》卷六雲︰
名尋思﹝藏文作「miv kun du tshol ba/」﹞者,謂推求﹝藏文作「rtogs pa/」﹞諸法﹝藏文無此二字﹞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藏文作「yovs su grub pa med par rtogs pa”o/」﹞。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觀﹝藏文作「dpyod pa/」﹞彼自相皆不成實。
事尋思者,謂推求諸法﹝藏文無此二字﹞蘊、界、處相,皆不成實。由諸蘊等如名身等所宣說事,皆不成實。是故觀彼相不成實。
推求者,是觀察義﹝藏文作「ji ltar miv gi tshogs la sogs pa brjod pa de bźin du phuv po la sogs pa”i mtshan bid yovs su grub pa med par rtogs pa ste/ yovs su rtogs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自體假立﹝藏文作「vo bo bid du ”dogs pa/」﹞尋思者,謂于諸法﹝藏文無此二字﹞能诠、所诠相應中,推求﹝爲﹞自體唯是假立言說﹝之﹞因性﹝藏文作「gav brjod pa(疑「rjod pa」) dav brjod par bya ba”i ”brel ba la vo bo bid du ”dogs pa tsam gyi tha sbad kyi rgyu bid du rtogs pa”o/」﹞。
能诠、所诠相應者,謂此二種互爲領解因性﹝藏文作「phan tshun rtogs pa”i rgyu bid do/」﹞。所以者何?善名言者﹝藏文作「tha sbad la byav ba/」﹞,但聞能诠,由憶念門便于所诠得生領解。或但得所诠,由憶念門便于所诠得生領解。
于如是種類共立相應中﹝藏文作「rnam pa de lta bur ”brel bar grags pa la/」﹞,眼等自相,唯是假立﹝藏文作「mig la sogs pa”i rav gi mtshan bid du btags pa tsam du de brjod la/」﹞,但于肉團等﹝成爲﹞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藏文作「wa”i dum bu la sogs pa tha sbad kyi rgyur gyur pa/」﹞。若如是觀察,是名自體假立尋思。
差別假立尋思者,謂于諸法能诠所诠相應中,推求﹝爲﹞差別唯是假立名言﹝之﹞因性﹝藏文作「gav brjod(疑「rjod」) pa dav brjod par bya ba”i ”brel ba la khyad par du ”dogs pa tsam gyi tha sbad kyi rgyu bid rtogs pa”o/」﹞。所以者何?以于﹝如是﹞能诠、所诠相應中推求﹝爲﹞若常、無常,有上、無上,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相,唯是假立名言﹝之﹞因性。如是觀察,是名差別假立尋思。
複次,于法正勤修尋思已,必于諸法得如實智﹝藏文作「chos kun du tshol ba la brtson pa”i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雲何而起如實智耶?謂起四如實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藏文作「miv mi dmigs par wes pa”o/﹞。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藏文作「vo bo bid rdzas su mi dmigs par wes pa”o/」﹞。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此四如實智如前所尋思﹝藏文無此五字﹞,了知名等如實皆不可得。
《瑜伽》卷叁十六雲︰
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藏文作「brjod du med pa”i vo bo bid/」﹞?謂一切法假立自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 rav gi mtshan bid du ”dogs pa ”di lta st…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