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e/」﹞,或說爲色﹝藏文作「gzugs źes bya ba”am/」﹞,或說爲受﹝或說爲想,或說爲行,或說爲識﹞,如前廣說乃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藏文作「btags pa tsam du zad par rig par bya ste/」﹞,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說,是言境界﹝藏文作「vo bo bid kyav ma yin la/ de las ma gtogs pa dav de las yod na yav vag gi spyod yul dav vag gi yul med do/」﹞。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vo bo bid ni ji ltar brjod de bźin du yod par mi ”gyur la/」﹞,亦非一切都無所有﹝藏文作「thams cad kyi thams cad du med pa yav ma yin no/」﹞。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雲何而有?謂離增益實無妄執﹝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kyis yod pa ma yin pa la sgro btags pa”i legs par ma zin pa spavs pa dav/」﹞,及離損減實有妄執,如是而有﹝藏文作「yav dag pa la skur btab pa”i legs par ma zin pa spavs pa yod do/」﹞,即是諸法勝義自性﹝藏文作「dav dam pa”i vo bo bid/」﹞。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152] 如《瑜伽》卷七十叁雲︰
問︰如是五事、四種真實,此中何事攝幾真實?答︰世間所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藏文作「”jig rten gyi grags pa”i de kho na dav/ rigs pas(藏文《辯中邊論》作「pa”i」)grags pa”i de kho na/」﹞,叁事所攝。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藏文作「bon movs pa”i sgrib pa rnam par dag pa”i ye wes kyi spyod yul gyi de kho na/」﹞、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二事所攝。
問︰如是五事、四種尋思,此中何事攝幾尋思?答︰如理作意相應分別﹝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 dav ldan pas/」﹞總攝四種。
問︰如是五事、四種如實遍智,此中何事攝幾如實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攝。
約後得智說。加行智以因顯果。
[153] 「實」字,《金藏》無。
[154] 《辯中邊論》原文爲:
若事世間共所安立、串習隨入、覺慧所取﹝藏文作「”jig rten pa thams cad kyi brda la ”dris pa”i rjes su źugs pa”i blos/」﹞,一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色,非聲等,是名世間極成。
該論《述記》雲︰
「共所成立者」,共所施設也,解「極成」義。「串習」者,從無始來數數習也。「隨入」者,世之言解由串習故,隨彼彼事作彼解也。「覺慧所取」者,謂共所安立事也。「一切世間同執此事」者,解「真實」義。此中意說︰謂如一地大,一切世間共所施設名之爲地。此地是無始來串習隨解、覺慧所取,故一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乃至廣說余一切法。今此且舉能造中地,所造中色等余一切法,皆如理思。
[155] 「是」字,《金藏》有,余無。
[156] 《辯中邊論》雲︰
若有理義,聰睿賢善能尋思者﹝藏文作「gav zag dam pa rigs pa”i don la mkhas pa rtog ge pa dpyod pa can dag/」。該論《述記》雲「『若有理義』,即有道理之義。此解『道理』二字。諸外道等,名『聰睿者』;諸內法等,名『賢善者』;一切異生,名『尋思者』。《瑜伽‧真實義品》雖有多人,此叁攝盡」﹞,此依根本叁真實立。
[157] 謂清淨。
[158] 「故」字下,《金藏》有「後」字。
[159] 「前」字,《金藏》有,余無。
[160] 「論」字,《金藏》有,余無。
[161] 即《中邊論》。
[162] 「無」字,疑「共」。
[163] 「中」字,《述記》原作「上」,今改。
[164] 「卷」字,《金藏》有,余無。
[165] 《中邊論》原頌文作:
安立成就者,一處世俗成──離名、無體故;叁處道理成──清淨境二種,攝在于一處。
[166] 即《辯中邊論》卷中。
[167] 二譯相較,舊譯雖有增文,義皆同也。
[168] 舊《中邊論》卷中原作:
無有物爲義,故說無常。
[169] 新譯《辯中邊論》雲:
一、無性無常:謂遍計所執,此常無故。
藏文只作「med pa”i don/」。
[170] 《中邊論》雲:
生滅法爲無常。
《辯中邊論》雲︰
二、生滅無常:謂依他起,有起盡故。
[171] 謂舊譯。
[172] 「無垢」二字。《金藏》有,余缺。
[173] 「有垢無垢」,新譯雲︰
叁、垢淨無常:謂圓成實。位轉變故。
藏文簡略,只作「dri ma dav bcas wiv dri ma med pa bid kyi don/」。
[174] 「行」字,《金藏》無。
[175] 即《顯揚》卷十四〈成無常品〉第四。
[176] 「二」字下,《述記》原衍「無」字。道邑《義蘊》依之強作解釋。
[177] 「異」字,《金藏》誤作「變」。
[178] 中略「四、別離無常,五、得無常」。
[179] 原論每項下均有「門」字。
[180] 「法」字,原作「處」。
[181] 「並」字,《金藏》有,余無。
[182] 《顯揚》卷十四詳辨「十五種變異無常」後並雲︰
複次是無常義,于欲界中一切具有。于色界中,除病、老、受用,叁門無常,又有觸、染、死叁種變異﹝「觸對變異者,謂由順苦樂等觸變異故,苦樂等受變異。染汙變異者,謂心所有貪瞋等大小兩惑娆亂變異。」「死變異者,謂先有壽命,後空無,識前後變異」﹞。如色界所說諸無常義,當知無色界亦爾,唯除器門。
[183] 仍見《顯揚》卷十四。原作:
無性義所攝無常義,當知遍計所執相攝。余無常義、依他起相攝。圓成實相中,無無常義。
[184] 即「圓成實性」,原作「圓成實相中」。
[185] 《顯揚》卷十四原作:
無性義所攝無常義,當知遍計所執相攝。余無常義、依他起相攝。圓成實相中,無無常義。
[186] 謂《辯中邊論》。
[187] 「論」字,《金藏》誤作「诠」。即《顯揚》。
[188] 即初、二性中。
[189] 亦說爲「無性無常」。
[190] 即依「轉染依」爲論。
[191] 即垢、淨分位。
[192] 「相」字,《金藏》無。
[193] 除已引叁種外,今出余十二種。如《顯揚》卷十四雲︰
分位變異者,謂從嬰兒位,乃至老時,前後不相似各別變異。顯變異者,謂從妙色鮮肌、潤澤膚體,乃至變爲惡色粗肌、枯瘁膚體。形變異者,謂肥瘦等變異。興盛變異者,謂眷屬、資財,及戒、見等興盛,與此相違,名衰退變異。支節變異者,謂先具諸支節,後變爲不具。寒熱變異者,謂于寒時蜷局、戰栗;熱則舒適、流汗,希求冷暖等變異。他所損害變異者,謂手足蹴搏蚊虻觸等身體變異。疲倦變異者,謂因走、跳、騰、踯等身勞變異。威儀變異者,謂四威儀前後易脫、損益變異。……病等變異者,謂先無病苦,後爲重疾所逼身體變異。……青瘀等變異者,謂命終後身色青瘀、脹、爛,乃至骨鎖等變異。一切種不現盡變異者,謂骨鎖位燒、壞、離、散,彼一切種都無所見變異。
又此十五種變異由與八緣相應,八緣者,一、積時貯畜,二、他所損害,叁、受用虧減,四、時節推謝,五、火所燒,六、水所壞,七、風所燥,八、異緣合。
積時貯畜者,謂經時久故,有色之法不離本處,自然朽敗。他所損害者,謂由他種種逼惱因緣前後變異。受用虧減者,謂于種種所受用物爲各自主宰之所食用,損減變異。時節推謝者,謂冬時寒雪、夏日暑雨,叢林藥草或盛、或衰。火所燒者,謂大火縱逸,國城聚落悉爲灰燼。水所壞者,謂大水漂漫,闬裏邑房並隨淪沒。風所燥者,謂大風飄鼓,潤衣濕地速令幹翭。異緣合者,謂多貪者與瞋緣合時,貪纏止息,發起瞋纏。如是多瞋、多癡者與余煩惱緣合,應知亦爾。如是諸識異境現前亦爾。
[194] 「所取苦」,藏文《辯中邊》作「be bar len pa”i sdug bsval/」。
[195] 《中邊論》原作: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