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苦:人、法執著所取故。
[196] 「叁苦爲相故」,藏文作「sdug bsval bid gsum gyi mtshan bid yin
pas/」。
[197] 「苦相合故」,藏文作「sdug bsval dav ”brel ba”i phyir ”brel ba yav
ste/」。
舊《中邊論》作:
相應苦者,與有爲相應故,爲有爲法通相故。
[198] 「如次,叁性」,藏文作「rtsa ba”i de kho na bid kyi nav du go rim bźin
no/」。
[199] 舊《中邊論》雲︰
分別性者,無別道理令有,無有物,是其空。
新譯《辯中邊論》作:
一、無性空:謂遍計所執──此無理趣可說爲有,由此非有,說爲空故﹝藏文作「kun brtags pa”i mtshan bid ni rnam pa gav gis kyav yod pa ma yin te/ dvos po med pa bid pas de”i stov pa bid do/」﹞。
[200] 舊《中邊論》雲︰
依他相者,無有如所分別,不一向無此法。不如有,是空。
新譯《辯中邊論》雲︰
二、異性空:謂依他起,如妄所執,不如是有、非一切種,性全無故﹝藏文作「gźan gyi dbav gi mtshan bid ni ji ltar kun brtags pa de ltar med kyi/ ye med pas ni ma yin te/ de”i stov pa bid do/」﹞。
[201] 舊《中邊論》雲︰
真實性相者,二空自性,是故說爲自性空﹝藏文作「yovs su grub pa”i mtshan bid ni stov pa bid kyi vo bo bid kho na yin pas rav bźin kho nas de”i stov pa bid do/」。小乘則唯補特伽羅無我所顯﹞。
[202] 意即此叁皆是空行解所行,故名空行相。
[203] 見《顯揚》卷十五〈成空品〉第六,原作:
依止遍計所執等叁種自體,如其次第立叁種空︰一、無體空,二、遠離空,叁、除遣空。言「遠離」者,無所執相義;「除遣空」者,除遣二我顯此空故。
[204] 舊《中邊論》雲︰
分別性者,相體無有。是故此無相,是其無我﹝藏文作「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ni mtshan bid kyis med pa”i phyir ro mtshan bid de”i bdag med pa bid do/」﹞。
[205] 舊《中邊論》雲︰
依他性者,有相不如所分別;不如相者,是其無我﹝藏文作「gźan gyi dbav gi mtshan bid ni yod kyav/ 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bźin du med pas de dav mi mthun pa”i mtshan bid kyis de”i bdag med pa”o/」﹞。
[206] 舊《中邊論》雲︰
真實性者,是二﹝新譯及藏文無「二」字﹞無我。是故自體是其無我﹝藏文作「yovs su grub pa ni vo bo bid kyis bdag med pa bid pas rav gi mtshan bid kyis de”i bdag med pa”o/」﹞。
[207] 「性」字下,《大正藏》有「執」字。
[208] 「別抄」卷四雲︰
苦與無常通集等故,空及無我通四谛故。
[209] 《中邊論》原文爲:
十真實中第叁無顛倒真實倒者,謂無常、苦、空、無我性。由此治彼常等四倒。
[210] 「習氣集」,藏文作「bag chags kyi kun ”byuv ba ni 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la mvon par źen pa”i bag chags so/」。
[211] 此下論即第二、「等起集」。「等起集」,藏文作「kun nas ”byuv ba”i
kun ”byuv ba」。
「別抄」卷四雲︰
「等」,謂平等。
[212] 「未離系集」,藏文作「ma bral ba”i kun ”byuv ba/」。
[213] 《金藏》作「叁」,余作「二」。
[214] 謂《中邊論》。
[215] 「自性滅」,藏文作「vo bo kyis mi skye ba/」。
[216] 《金藏》作「實」,余作「定」。
[217] 「能、所取無」,藏文作「gzuv ba dav ”dzin pa gbis mi skye ba/」。
舊《中邊論》作:
能執、所執,二法不生。
[218]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雲︰
依護法雲︰斷此二取,所得不生;不生是擇滅。由依依他起,而得于滅,假說爲依他起。此意即性假谛實。
安慧釋雲︰
二取即是遍計所執,二取所依識自體分,是依他起,二取所依識自體分斷得不生,「不生」是「滅」,假名依他起。今言「二取」,意取所依識之自體。
安慧《辯中邊論釋‧辨真實品》﹝德格, bi, 248A.6﹞雲︰
所取、能取二不生者,謂依他起。又此永離所取及能取自性故,即二種迷亂體性不生。
[219] 「滅谛」二字,《金藏》有,余無。
[220] 原作「謂所取、能取二不生故」。
[221] 舊《中邊論》雲︰
垢寂滅二種︰一、數緣滅,二、法如如。
安慧《辯中邊論釋‧辨真實品》﹝德格, bi, 248A.7﹞雲︰
「垢寂二」者,謂圓成實。「亦」言者,謂總攝義。又此尚未知,是故說言「即擇滅及真如」。「垢」者二種,謂貪等障及遍計所執。此中謂由依無漏智種子拔除故,以貪等諸垢永不生起爲體性所得寂靜,名爲擇滅。由以真如爲所行境界之無二智,以遍計所執不複生起爲體性所得寂靜,名爲真如。
該論《述記》亦如是雲︰
安慧雲︰垢寂有二種︰一、染垢寂:即煩惱障斷,謂擇滅。二、不染垢寂:即所知障斷,謂真如滅。總解雲︰由垢寂故,總得二──謂擇滅及真如──或垢寂故,得擇滅;或性寂故,即真如。總含二種,故言「垢寂二」。
原釋出不同解,故有「總解」等文。
[222] 該論《述記》下文雲︰
然《成唯識》﹝卷八﹞說「二取滅」即是「擇滅」,今者「擇滅」,「本性滅」收,二論說別。此﹝《中邊論》﹞中約所依、所得,二各別故,所依依他,假名「二取滅」,所得屬「本性」。彼﹝《成唯識》﹞不約所依,但辨所得假名依他,故分「擇滅」入「二取滅」。亦不相違。
[223] 「配」字,《金藏》無。
[224] 舊《中邊論》有兩句頌雲︰
觀智及除滅,證至道有叁。
「遍知」作「觀察」。藏文有叁句頌雲「yovs su wes dav spav ba dav/ thob par mvon sum bya bas ni/ lam gyi bden pa yav dag bwad/」。
[225] 「所斷」二字,《金藏》有,余無。
[226] 「圓」字,《金藏》無。
[227] 舊《中邊論》作「證至」,藏文作「thob par mvon sum du bya ba/」。
[228] 《金藏》作「叁」,余作「二」。
[229] 《瑜伽》卷七十四初雲:
問︰叁種自性,幾應遍知?答︰一切。
問︰幾應永斷?答︰一。
問︰幾應證得?答︰一。
[230] 「六」字,《金藏》誤作「亦」。
[231] 如《顯揚》卷六雲︰
別異者,謂遍計所執自性,唯正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及應斷;圓成實自性,應知及應作證。
[232]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雲︰
初唯非有,故但遍知。
[233] 謂叁行相。
[234] 即《辯中邊論》卷中〈辨真實品〉。
[235] 即該論《述記》卷中。
[236] 《金藏》作「解脫」二字,余作「法」一字。
[237] 「五事中」叁字,《金藏》有,余無。
[238] 即〈攝事品〉第二。
[239] 如《瑜伽》七十二雲︰
若無差別總說爲空、無願、無相,當知此中通聞、思、修所成爲性﹝《顯揚》作「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唯以「叁摩地」名而宣說者,當知此中唯修所成爲性,通世出世。若唯以「解脫門」名﹝藏文作「rnam par thar pa”i sgo”i sgra kho nar…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