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e/」﹞,或说为色﹝藏文作「gzugs źes bya ba”am/」﹞,或说为受﹝或说为想,或说为行,或说为识﹞,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建立﹝藏文作「btags pa tsam du zad par rig par bya ste/」﹞,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说,是言境界﹝藏文作「vo bo bid kyav ma yin la/ de las ma gtogs pa dav de las yod na yav vag gi spyod yul dav vag gi yul med do/」﹞。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vo bo bid ni ji ltar brjod de bźin du yod par mi ”gyur la/」﹞,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藏文作「thams cad kyi thams cad du med pa yav ma yin no/」﹞。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云何而有?谓离增益实无妄执﹝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kyis yod pa ma yin pa la sgro btags pa”i legs par ma zin pa spavs pa dav/」﹞,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藏文作「yav dag pa la skur btab pa”i legs par ma zin pa spavs pa yod do/」﹞,即是诸法胜义自性﹝藏文作「dav dam pa”i vo bo bid/」﹞。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152] 如《瑜伽》卷七十三云︰
问︰如是五事、四种真实,此中何事摄几真实?答︰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藏文作「”jig rten gyi grags pa”i de kho na dav/ rigs pas(藏文《辩中边论》作「pa”i」)grags pa”i de kho na/」﹞,三事所摄。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藏文作「bon movs pa”i sgrib pa rnam par dag pa”i ye wes kyi spyod yul gyi de kho na/」﹞、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二事所摄。
问︰如是五事、四种寻思,此中何事摄几寻思?答︰如理作意相应分别﹝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 dav ldan pas/」﹞总摄四种。
问︰如是五事、四种如实遍智,此中何事摄几如实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摄。
约后得智说。加行智以因显果。
[153] 「实」字,《金藏》无。
[154] 《辩中边论》原文为:
若事世间共所安立、串习随入、觉慧所取﹝藏文作「”jig rten pa thams cad kyi brda la ”dris pa”i rjes su źugs pa”i blos/」﹞,一切世间同执此事是地,非火;色,非声等,是名世间极成。
该论《述记》云︰
「共所成立者」,共所施设也,解「极成」义。「串习」者,从无始来数数习也。「随入」者,世之言解由串习故,随彼彼事作彼解也。「觉慧所取」者,谓共所安立事也。「一切世间同执此事」者,解「真实」义。此中意说︰谓如一地大,一切世间共所施设名之为地。此地是无始来串习随解、觉慧所取,故一切世间同执此事是地非火,乃至广说余一切法。今此且举能造中地,所造中色等余一切法,皆如理思。
[155] 「是」字,《金藏》有,余无。
[156] 《辩中边论》云︰
若有理义,聪睿贤善能寻思者﹝藏文作「gav zag dam pa rigs pa”i don la mkhas pa rtog ge pa dpyod pa can dag/」。该论《述记》云「『若有理义』,即有道理之义。此解『道理』二字。诸外道等,名『聪睿者』;诸内法等,名『贤善者』;一切异生,名『寻思者』。《瑜伽‧真实义品》虽有多人,此三摄尽」﹞,此依根本三真实立。
[157] 谓清净。
[158] 「故」字下,《金藏》有「后」字。
[159] 「前」字,《金藏》有,余无。
[160] 「论」字,《金藏》有,余无。
[161] 即《中边论》。
[162] 「无」字,疑「共」。
[163] 「中」字,《述记》原作「上」,今改。
[164] 「卷」字,《金藏》有,余无。
[165] 《中边论》原颂文作:
安立成就者,一处世俗成──离名、无体故;三处道理成──清净境二种,摄在于一处。
[166] 即《辩中边论》卷中。
[167] 二译相较,旧译虽有增文,义皆同也。
[168] 旧《中边论》卷中原作:
无有物为义,故说无常。
[169] 新译《辩中边论》云:
一、无性无常:谓遍计所执,此常无故。
藏文只作「med pa”i don/」。
[170] 《中边论》云:
生灭法为无常。
《辩中边论》云︰
二、生灭无常:谓依他起,有起尽故。
[171] 谓旧译。
[172] 「无垢」二字。《金藏》有,余缺。
[173] 「有垢无垢」,新译云︰
三、垢净无常:谓圆成实。位转变故。
藏文简略,只作「dri ma dav bcas wiv dri ma med pa bid kyi don/」。
[174] 「行」字,《金藏》无。
[175] 即《显扬》卷十四〈成无常品〉第四。
[176] 「二」字下,《述记》原衍「无」字。道邑《义蕴》依之强作解释。
[177] 「异」字,《金藏》误作「变」。
[178] 中略「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
[179] 原论每项下均有「门」字。
[180] 「法」字,原作「处」。
[181] 「并」字,《金藏》有,余无。
[182] 《显扬》卷十四详辨「十五种变异无常」后并云︰
复次是无常义,于欲界中一切具有。于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门无常,又有触、染、死三种变异﹝「触对变异者,谓由顺苦乐等触变异故,苦乐等受变异。染污变异者,谓心所有贪瞋等大小两惑娆乱变异。」「死变异者,谓先有寿命,后空无,识前后变异」﹞。如色界所说诸无常义,当知无色界亦尔,唯除器门。
[183] 仍见《显扬》卷十四。原作:
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摄。余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常义。
[184] 即「圆成实性」,原作「圆成实相中」。
[185] 《显扬》卷十四原作:
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摄。余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常义。
[186] 谓《辩中边论》。
[187] 「论」字,《金藏》误作「诠」。即《显扬》。
[188] 即初、二性中。
[189] 亦说为「无性无常」。
[190] 即依「转染依」为论。
[191] 即垢、净分位。
[192] 「相」字,《金藏》无。
[193] 除已引三种外,今出余十二种。如《显扬》卷十四云︰
分位变异者,谓从婴儿位,乃至老时,前后不相似各别变异。显变异者,谓从妙色鲜肌、润泽肤体,乃至变为恶色粗肌、枯瘁肤体。形变异者,谓肥瘦等变异。兴盛变异者,谓眷属、资财,及戒、见等兴盛,与此相违,名衰退变异。支节变异者,谓先具诸支节,后变为不具。寒热变异者,谓于寒时蜷局、战栗;热则舒适、流汗,希求冷暖等变异。他所损害变异者,谓手足蹴搏蚊虻触等身体变异。疲倦变异者,谓因走、跳、腾、踯等身劳变异。威仪变异者,谓四威仪前后易脱、损益变异。……病等变异者,谓先无病苦,后为重疾所逼身体变异。……青瘀等变异者,谓命终后身色青瘀、胀、烂,乃至骨锁等变异。一切种不现尽变异者,谓骨锁位烧、坏、离、散,彼一切种都无所见变异。
又此十五种变异由与八缘相应,八缘者,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减,四、时节推谢,五、火所烧,六、水所坏,七、风所燥,八、异缘合。
积时贮畜者,谓经时久故,有色之法不离本处,自然朽败。他所损害者,谓由他种种逼恼因缘前后变异。受用亏减者,谓于种种所受用物为各自主宰之所食用,损减变异。时节推谢者,谓冬时寒雪、夏日暑雨,丛林药草或盛、或衰。火所烧者,谓大火纵逸,国城聚落悉为灰烬。水所坏者,谓大水漂漫,闬里邑房并随沦没。风所燥者,谓大风飘鼓,润衣湿地速令干翭。异缘合者,谓多贪者与瞋缘合时,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多瞋、多痴者与余烦恼缘合,应知亦尔。如是诸识异境现前亦尔。
[194] 「所取苦」,藏文《辩中边》作「be bar len pa”i sdug bsval/」。
[195] 《中边论》原作: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