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为客。义亦如名无所有故,说之为客。
[124] 「彼」字,《金藏》误作「此」。《显扬》作「此」。
[125] 即「执着相」。
[126] 「者」字,《金藏》有,余无。
[127] 「了知」二字,《金藏》作「即」字。
[128] 「如实了知」四字,《金藏》有,余无。
[129] 「解脱」二字,《金藏》有,余无。
[130] 即彼《瑜伽》、《显扬》二论。
[131] 以下释「世间真实」。
[132] 中略「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于乐,谓乐非苦。又若……」。
[133] 「昔」字,《金藏》误作「共」。
[134] 「构」字,《述记》原作「择」今改。
[135] 以下释「道理真实」。
[136] 中略「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诸推求者、诸审察者、住寻思地者、
具自辩才者……」。
[137] 「现」字,原作「证」。
[138] 《义演》作「已」,余作「以」。
[139] 以下释「烦恼障净所行真实」。
[140] 「住」字,《述记》原作「得」。
[141] 「彼」字原作「烦恼障净智所行」。
[142] 以下释「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143] 《显扬》卷六〈摄净义品〉第二,总前上引文原作: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如是于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服、乘、诸庄严具及诸什物、香、鬘、涂、饰、歌、舞、音乐、众朋、男、女、威仪诸行、田宅、财物及苦、乐等。
于苦谓苦,非乐;于乐谓乐,非苦。又若略说者,谓此是此,非彼。如是谓彼是彼,非余。若事世间有情决定胜解所行,一切世间自昔传来名言,决定自他分别。共为真实,非邪思构、观察所取,是名世间真实。
道理真实者,谓正智者有道理义。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诸推求者、诸审察者、住寻思地者、具自辩才者、处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以证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实。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一切声闻、独觉无漏方便智,无漏正智、无漏后所得世间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故,于烦恼障智得清净及后证住无障碍性,是故说为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问:此中何者是真实?答:谓苦、集、灭、道,名之所显四种圣谛。由简择如是四圣谛故,得入现观位;于现观位中,真实智生。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于所知中能碍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实性是解脱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
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佛、薄伽梵为入法无我及已入极清净者,依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说自性。无分别平等智所行境界,谓最胜真如无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简择,不能回转,不能过越,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144] 即观待、作用、证成、法尔。
[145] 即后得智。
[146] 道邑《义蕴》云︰
圣谛与智,俱是所行。若不取智,便为减也。
智周《演秘》意同。
[147] 见道以前七加行位。
[148] 谓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
[149] 《瑜伽》卷三十六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150] 「等」,取《显扬》卷六、《摄论》卷二。
[151] 如《摄论》卷二云︰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于一切法唯有识性﹞?由闻熏习种类﹝藏文作「thos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如理作意所摄﹝藏文作「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藏文作「chos dav don snav ba lta dav bcas pa”i yid kyi brjod pa dav/」﹞,由四寻思﹝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 bźi ste/」﹞──谓由名、义﹝《对法》作「事」﹞、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wes pa bźi ste/」﹞──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藏文作「miv dav/ dvos po dav/ vo bo bid dav/ khyad par du btags pa dav/」﹞,如实遍知﹝原作「智」。藏文作「vo bo bid dav khyad par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rnams kyis ”jug ste/」﹞,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藏文作「de dag mi dmigs pa”i phyir ro/」﹞。
《对法》卷六云︰
名寻思﹝藏文作「miv kun du tshol ba/」﹞者,谓推求﹝藏文作「rtogs pa/」﹞诸法﹝藏文无此二字﹞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实﹝藏文作「yovs su grub pa med par rtogs pa”o/」﹞。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观﹝藏文作「dpyod pa/」﹞彼自相皆不成实。
事寻思者,谓推求诸法﹝藏文无此二字﹞蕴、界、处相,皆不成实。由诸蕴等如名身等所宣说事,皆不成实。是故观彼相不成实。
推求者,是观察义﹝藏文作「ji ltar miv gi tshogs la sogs pa brjod pa de bźin du phuv po la sogs pa”i mtshan bid yovs su grub pa med par rtogs pa ste/ yovs su rtogs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自体假立﹝藏文作「vo bo bid du ”dogs pa/」﹞寻思者,谓于诸法﹝藏文无此二字﹞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为﹞自体唯是假立言说﹝之﹞因性﹝藏文作「gav brjod pa(疑「rjod pa」) dav brjod par bya ba”i ”brel ba la vo bo bid du ”dogs pa tsam gyi tha sbad kyi rgyu bid du rtogs pa”o/」﹞。
能诠、所诠相应者,谓此二种互为领解因性﹝藏文作「phan tshun rtogs pa”i rgyu bid do/」﹞。所以者何?善名言者﹝藏文作「tha sbad la byav ba/」﹞,但闻能诠,由忆念门便于所诠得生领解。或但得所诠,由忆念门便于所诠得生领解。
于如是种类共立相应中﹝藏文作「rnam pa de lta bur ”brel bar grags pa la/」﹞,眼等自相,唯是假立﹝藏文作「mig la sogs pa”i rav gi mtshan bid du btags pa tsam du de brjod la/」﹞,但于肉团等﹝成为﹞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藏文作「wa”i dum bu la sogs pa tha sbad kyi rgyur gyur pa/」﹞。若如是观察,是名自体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为﹞差别唯是假立名言﹝之﹞因性﹝藏文作「gav brjod(疑「rjod」) pa dav brjod par bya ba”i ”brel ba la khyad par du ”dogs pa tsam gyi tha sbad kyi rgyu bid rtogs pa”o/」﹞。所以者何?以于﹝如是﹞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为﹞若常、无常,有上、无上,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相,唯是假立名言﹝之﹞因性。如是观察,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复次,于法正勤修寻思已,必于诸法得如实智﹝藏文作「chos kun du tshol ba la brtson pa”i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yovs su wes pa/」﹞。
云何而起如实智耶?谓起四如实智。……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名不可得智﹝藏文作「miv mi dmigs par wes pa”o/﹞。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事相亦不可得智。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实有自性不可得智﹝藏文作「vo bo bid rdzas su mi dmigs par wes pa”o/」﹞。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实有差别不可得智。此四如实智如前所寻思﹝藏文无此五字﹞,了知名等如实皆不可得。
《瑜伽》卷三十六云︰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藏文作「brjod du med pa”i vo bo bid/」﹞?谓一切法假立自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 rav gi mtshan bid du ”dogs pa ”di lta st…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