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梵文爲「udana」;藏文作「chos kyi mdo bźi/」﹞:謂空﹝藏文作「stov pa bid/」﹞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拖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叁法嗢拖南;涅槃寂靜﹝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źi ba”o źes bya ba ni/」﹞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拖南。
[259] 已如上指,並選引。
[260] 《金藏》作「谛」,余作「法」。
[261] 「假世俗」,梵文爲「prajbapti-sajvrti」;藏文作「btags pa”i kun
rdzob/」。
舊譯雲「立名世俗」。
[262] 即世間世俗。
[263] 「舊」字,《金藏》作「古」。
[264] 「取行世俗」,梵文爲「pratipat-sajvrti」;藏文作「wes pa”i kun
rdzob/」。
[265] 即第二道理世俗、第叁證得世俗。
[266] 即證得世俗。
[267] 「顯了世俗」,梵文爲「udbhavana-sajvrti」;藏文作「brjod pa yav
dag pa”i kun rdzob/」。
[268] 即勝義世俗。
[269] 見《顯揚》卷二〈攝事品〉,及卷十九〈攝決擇品〉。如卷十九雲︰
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前文作「及因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皆名世俗谛。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前文作「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皆名勝義谛。
清淨所緣者,謂四聖谛及真如。清淨性者,謂滅谛;清淨方便者,謂道谛。可分別與叁世俗及叁勝義配合。
又卷六〈攝淨義品〉第二有四種世俗,與《瑜伽》卷六十四同。如
《述記》卷叁初已引。
[270] 「勝爲義故,無變、無倒,隨其所應。故皆攝在圓成實性」,《疏
翼》原無,依《大正藏》增。
[271] 編按:「勝」字前應有「義」字,即「義勝義」,諸本缺。
[272] 即「勝義勝義」,梵文爲「artha-paramartha」;藏文作「don gyi don
dam pa/」。
[273] 「收」字下,舊譯及藏文多兩句頌文,藏文有「don dav thob dav sgrub
pa ni don dam rnam pa gsum du ”dod/」。
[274] 「得勝義」,梵文爲「prapti-paramartha」;藏文作「thob par bya ba”i
don dam pa/」。舊《中邊論》作「至得真實」。
[275] 舊《中邊論》作:
功德究竟故。
新《辯中邊論》作:
此是勝果,亦義利故。
該論《述記》解雲︰
今言「義」者,即是「義利」,能順益故。謂此涅槃,體是勝果,立以「勝」名。又是義利,故亦名「義」。亦勝、亦義,即持業釋。至得所得,名「得勝義」﹝藏文作「don gyi dam pa yin pa”i phyir ro/」﹞。
[276] 「持業釋」,原《疏翼》作「依士釋」,《大正藏》作「持業釋」。
[277] 即證得勝義所攝。
[278] 「行」,《金藏》有,余無。
[279] 「行者」,即「行勝義」之「行」,梵文爲「pratipat-paramartha」;
藏文作「sgrub pa”i don dam pa/」。
[280] 即道理勝義。
[281] 即世間勝義。
[282] 《金藏》及《義演》牒文作「有」,余作「多」。
[283] 舊《中邊論》原作:
正行真實者,謂聖道無勝境故。
新《辯中邊論》雲︰
叁正行勝義:謂聖道。以勝法爲義故。
該論《述記》解雲︰
智是有爲,故名爲「行」。異有漏善,複立「正」名。以勝法爲義﹝藏文作「de”i don ni dam pa yin pa”i phyir ro/」﹞,名爲「勝義」。即有財釋。言「正行」者,爲簡前二。《唯識》但言「行勝義」,無「正」字。
[284] 謂義勝義及得勝義,即真如、涅槃。
[285] 「變」字下,舊譯及藏文亦多兩句頌文,藏文中亦有,如「”gyur med
phyin ci ma log pa/ yovs su grub pa rnam pa gbis/」。
[286] 謂本論卷九,「然勝義谛,略有四種」以下文。
[287] 《瑜伽》卷七十四初雲︰
問︰遍計所執自性,何等智所行?爲凡智耶?爲聖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無相故。
[288] 「境」字,《金藏》有,余無。
[289] 指《瑜伽》卷七十四前文。
[290] 《佛性論》卷二初雲︰
問︰是叁性,幾應知﹝藏文作「du źig yovs su wes par bya ba dag yin źe na/」﹞?幾不應知?答曰。一切應知。
[291] 「以」字下,余本有「爲」字,《金藏》無。
[292] 「緣無」二字,《金藏》有,余無。
[293] 道邑《義蘊》雲︰
緣彼似無之相,如緣他心,俱不緣本質故。然佛他心智能稱實知他心。我法體無,稱實知無,名知遍計﹝所執﹞;義意相似,故以爲喻。
[294] 「思議」二字,原作「言」。律天解爲「自他心離言法性」。
[295] 《二十唯識》:
諸他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如自心智﹝該論《述記》卷四解雲「如緣自心,諸所有智亦不親取,但變而緣,與本質異,名『不如實』。此自心智說見分者,前後許自變相緣故。非自證分等名爲自心智。彼如實知,無異解故」﹞?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由無知故,二智于境,由各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者所行,不可言境。
[296] 該論《述記》卷四雲︰
如來淨智斷法執故,所行真、俗,依他、圓成二種諸境,體性離言超思議道。名有爲等,皆假強名。故佛他心智緣他心時,既稱彼境如實離言,名「如實知」。
[297] 「起」字,《金藏》無。
[298] 即應遍知。
[299] 「叁」字,《述記》原作「二」,今改。
[300] 即《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四。即佛他心智有無見分相分有叁說不
同︰一、相見俱無說,二、有見無相說,叁、相見俱有說。見《成唯識論》卷九「有義:此智二分俱無」以下文。
[301] 「所」字,《金藏》有,余無。此謂「初性都非智所行」。
[302] 如《瑜伽》卷七十四雲︰
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
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
[303] 實引《佛性論》。
[304] 《佛地經論》原文爲:
遍計所執但是凡、愚妄心所計,非聖智境,故不說緣。如論中說︰「遍計所執,唯凡智境;圓成實性,唯聖智境;依他起性,亦凡智境,亦聖借境。」
《佛性論》卷二雲︰
問曰︰此叁性爲何智境?答曰︰分別性者,唯是凡惑境,非聖智境。何以故?無體相故﹝依能遍計、或妄執心,說爲境故﹞。依他性者,爲聖凡俗智境,是俗有故。真實性者,唯爲無分別聖智境,如量、如理故。如量,則攝一切;如理,則無顛倒。是名依境。
[305] 「初」,原作「遍計所執自」。
[306] 「初」,原作「遍計所執自」。
[307] 「然」字,《金藏》有,余無。
[308] 「別抄」卷四雲︰
問︰聖達初性無,如何成所緣緣?以本無體,非成緣故。解雲︰雖知彼無,而現無影爲親所緣,故非無體。
若爾,親緣影者,所緣之境乃是依他,何名初性?解雲︰約彼本質無故,說爲所執也。
若爾,過、未等境其體是無,如何能起宿命﹝或﹞生死智通耶?解雲︰由現過、未二世之影,極似本質,故起二通也。
若本質是有,現影似彼,可得名通;本質既無,影無所似,通何所知?若種過未,相分現在,彼過、未相現影中無,如何能了?解雲︰由過去境曾所經更熏成種故,相續不斷。在本識中,能緣之識亦熏成種,相續不斷;由智澄淨,依止彼種有彼相生,言知彼境也。應思!
《樞要》卷下雲︰
叁性凡聖境中,前後四文﹝遍計所執性叁說中,含圓成實性另一說,共爲四文﹞,及應實說﹝即本論所說﹞,合五。如理應思。
[309] 《瑜伽》卷一百中雲︰
「聚集」假有者,謂爲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于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衆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
[310] 「能集成故」四字,《金藏》有,余無。
[311] 《瑜…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