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出世间修所成为性。
[240] 「即」字,《金藏》有,余无。
[241] 即道谛。
[242] 如《显扬》第二云︰
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
[243]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观之为空」,藏文作「gav la gav med par de de
stov par mthov bas/」。
[244] 《金藏》作「观」,合原论,余作「即」。
[245] 即「行之相」,藏文作「”du byed thams cad mtshan ma med par mthov
bas na/」。
[246] 《瑜伽》卷十二原文作: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故名空性。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
[247] 即《显扬》卷第六〈摄净义品〉。
[248] 《枢要》卷下云︰
三解脱门与诸论摄行﹝相﹞不同,应如别抄﹝指《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及《略纂》卷二十九等有关解释。《瑜伽》卷五十五云「复次,此十六行几是空行?谓二。即苦谛后二行(空、无我)。几是无愿行?谓六即苦谛前二行及集谛一切。几是无相行?谓灭谛一切。几是清净因所显行?谓道谛一切」。
《显扬》卷二〈摄事品〉第一云「解脱门者,谓三种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于众生遍计性所执法中,及法遍计性所执法中,此二遍计性(所执)俱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遍计性(所执)无,即是无我有性。于诸法中无我性有,即是遍计性(所执)无,即于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无性解《大乘庄严经论》云「yod pa dav med pa de dag tha mi dad pa”i phyir yod pa dav med pa mam pa bid kyav yin no źes bya ba ni de bźin bid ni savs rgyas bid yin pas ji skad du savs rgyas bid la ”jug pa”i thabs kyi skabs nas/ med pa gav yin de bid ni/ yod pa yin ni dam pa yin/ źes bwad pa lta bu ste/ kun brtags pa”i mtshan bid gbis po med pa gav yin pa de bid de bźin bid yod pa yin / de bźin bid yod pa gav yin pa de bid kun brtags pa”i mtshan bid med pa yin no/」。〈见德格, bi, 91A.1 3〉此在依他起幻事上说有无平等、真如即佛性。)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者,谓如前说。无愿亦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智者,谓缘彼境厌恶了知。
「空行者,谓于诸行,我不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不可得。
「无相行者,谓即于诸行中,众生无我性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无我性可得,及于灭中灭、静、妙、离行。
「无愿行者,谓无常、苦、不净、如病、如痈、如箭、因、集、生、缘行。
「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
「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
「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下文如前已引。)
《对法》卷十二云「问︰空摄几行?答︰二︰谓空行、无我行。问︰无愿摄几行?答︰六,谓无常行、苦行、苦因行、集行、生行、缘行。由彼于三界无所愿求故。问︰无相摄几行?答︰八︰谓灭道八行。由彼不能作诸相故。(《了义灯》云「与《瑜伽》论第十二同无相摄入。谓灭道谛。意少有别︰彼云『由彼不能作诸相故。』此〈《成唯识》〉由灭性无相,故能观智作无相行遣诸相故」)」。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末会《显扬》、《杂集》二文云「道下四言通三门者,此非空行缘无我等道,此谓缘空行等之道。以重空解脱门故。《显扬》中空行,摄二无我,即遍四谛空。若十六行,还摄二行,二行,下文不论,明不在空行中收。无相收灭四及二无我性。
「此(《杂集》)谓谛下真如,是非十六行。若十六行,唯缘灭四。无愿缘有为不断惑,不遍缘四谛,唯有六行。道下四行缘道者,不出三空之心。是故道下四,三门皆收。随彼行相收故。不缘三空之道者,此中不论。此即重三门也。以此义,道下行无相无愿等不收者,此论三门合云。细寻思,即知无疑」。
《了义灯》以十「复次」详出诸论,据义各异,内有《瑜伽》卷十二、五十五、六十八、七十二、七十四及八十六。后又略列为十二云︰
「前由广明,今更略者︰一说、准五十五。空摄二行︰谓苦谛下空、无我行。无愿摄六︰谓苦谛下无常及苦,并集下四。由观苦果、因,于三界中不愿求故。无相摄四,即灭四行。道或通三,或非三摄。
「第二、准六十八。空摄同前。无愿摄十︰苦谛前二、集、道各四。无相摄四︰灭下四行。
「第三、准《瑜伽》第十二。空摄苦四,或但摄二︰谓空、非我。无愿摄二︰谓苦、无常或可摄六,并集下四。无相摄四,同前所说。
「第四、又十二说:若约应知,无相摄八︰灭、道各四。余同第三(同《杂集》)。
「第五、亦十二说,三脱各摄十六行相。
「第六、说准八十六。无愿摄十二,但除灭四。空摄十六,无相摄四。「第七、说准七十二。约相名等五法明者,一云约相,十六各通三解脱摄。无非相故。据名摄者,空及无愿摄初三谛十二少分。有非名故。据分别说,苦集八行各通三摄。据正智说,空摄道四。据如如说,空及无相摄灭下四。依相同前。依名等四,摄即有别。合之第七,开之成十。名等摄谛,各有宽狭。摄行不同故。
「十一、说准七十四。空解脱门不摄十六。依遍计性立空解脱故。无愿解脱摄苦、集、道,三四十二。无相摄四,即灭行相。
「第十二、说依《显扬》第二说者,与五十五同。有十一(应作十)解与五十五别,成十二释。披前可知,略不更举」。
《佛性论》卷二初,亦依随增别相如次别配三性,并所除烦恼亦分为三云「问曰︰是三性几应知?几不应知?答曰︰一切应知。何以故?由知三性,能通达三解脱门,能除三障故。知分别性,能通达空解脱门,除肉烦恼。知依他性,通达无愿解脱门,除皮烦恼。知真实性,能通达无相解脱门,除心烦恼。又初解脱障,次禅定障,后一切智障故」﹞。
[249] 「忍」字,藏文作「bzod pa」。
[250] 「印」字,《金藏》误作「即」。
[251] 即《显扬》卷六〈摄净义品〉第二。
[252] 如《瑜伽》卷七十四初云︰
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藏文作「mi skye ba”i chos la bzod pa/」﹞」,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显扬》作「本来」。藏文作「gzod nas/」﹞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藏文作「rav mi skye ba la bzod pa/」﹞。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sdug bsval gyi dri ma mi skye ba la bzod pa/」﹞。
[253] 见《显扬》卷六下文。
[254] 原作「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
[255] 「忍」字,《金藏》有,余无。
[256] 今《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不见引文。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云︰
舍利弗问弥勒︰如所说空,以此为证不?舍利弗意︰若以此法为证,即欲生难「云何为证」;若不证,汝自不得不知,「云何能说」。弥勒意︰汝以涅槃为证,我以涅槃亦空无所得,故不证。有人言︰弥勒未具足佛法。说言「不证」。菩萨法应知空、无相、无作法,不应证。
舍利弗作是念︰弥勒菩萨其智甚深,能如是说──能知涅槃,而不取证,是名甚深。
此中舍利弗自说因缘︰久行六波罗蜜故,其智甚深。舍利弗意︰弥勒次当作佛,应当能答,而今不答。是故佛还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汝见是法得阿罗汉不?舍利弗言︰不见。何以故?是法空、无相、无作,云何得见?若见,即是有相。肉眼、天眼分别取相,故不应见。慧眼无分别相故,亦不见。以是故言「不见」。
佛言︰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得无生法忍时,不作是言︰见是法、得受记、当得无上道。虽不作是见,我亦不生疑「我不得无上道」。如汝虽不见法,亦不疑「我成阿罗汉、不成阿罗汉」。
[257] 《金藏》作「缘」,余作「依」。
[258] 《瑜伽》卷八十六原作:
复次,由三解脱门增上力﹝藏文作「sgo nas/」﹞故,当知建立四种法嗢拖南﹝…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