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P15

  ..續本文上一頁伽》卷一百中雲︰

  

  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

  

  又雲︰

  

  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

  

  [312] 《瑜伽》卷一百中雲︰

  

  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于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

  

  又雲︰

  

  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卷二末﹞〈意地〉,﹝及〈決擇分〉卷五十六﹞已標辨釋。即于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

  

  又雲︰

  

  觀待假有者,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爲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于是處,色趣非有,假名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于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爲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爲實有。

  

  如是六種假有與叁種假有相攝可知。

  

  [313] 「心、心所、色,從因緣種生,故說爲實」,《疏翼》原無,依《大

  

  正藏》增。

  

  [314] 如《掌珍論》首偈雲︰

  

  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

  

  [315] 即《顯揚》卷十六〈成無性品〉第七。

  

  [316] 「現」字,《述記》原引作「既」,今改。

  

  [317] 「不」字,原作「非」。

  

  [318] 此處略引「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爲是假有?答︰應

  

  知……」。

  

  [319] 此略引「問︰爲由世俗故有?爲由勝義故有?答︰當知……」。

  

  [320] 《對法》卷叁原文爲:

  

  謂待名言,此余根﹝所有﹞境,是假有義﹝藏文作「dbav po”i spyod yul brjod pa dav/ de las gźan pa la ltos pa dav bcas pa ni btags pa”i yod pa”o/」﹞。

  

  《雜集論述記》卷十二,作「二假」解,如雲︰

  

  一假者,此中等待名爲假。諸法诠得,皆待名故。待此余者,互相形待,方得顯故。

  

  [321] 《對法》卷叁原文爲:

  

  謂不待名言,此余根﹝所有﹞境,是實有義﹝藏文作「dbav po”i spyod yul brjod pa la mi ltos pa dav/ de las gźan pa la mi ltos pa ni rdzas su yod pa”o/」﹞。「不待名言根境」者,謂不分別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義。「不待此余根境界」者,謂不待所余義,而覺自所覺境。非如于瓶等事,要待名言及色香等方起瓶等覺。

  

  [322] 《解拳論》,義淨譯爲《掌中論》。

  

  [323] 《掌中論》雲︰

  

  如于繩等支分之處,別別分析審觀察時,知無實體,唯是妄心。如是應知一切諸法但是假名。如瓶、衣等物,藉泥、縷等成,乃至言說識所行境未至破壞,名爲瓶等。言「從他」者,謂從世俗言說而有,非于勝義。

  

  又雲︰

  

  若言極微是現有者,必有方分別異性故,是則應許東西北等﹝《解拳論》作「應有六方」﹞支分別故,此實極微,理不成就。亦非一體。多分成故,見事別故,一實極微,定不可得。如是應舍極微之論。

  

  又雲︰

  

  與所見事不相應故,此惑亂識于所緣境作有性解。彼事自性已明非有,境既是無,能緣妄識亦非實有,雲何令彼妄識有耶?然于世間不曾見有無能生種子,有所生芽等。

  

  [324] 即「別抄」卷四文,稍有異處。

  

  [325] 「等」字,《金藏》有,余無。

  

  [326] 非謂自相,方名爲實,故依共相有體立假。故前後不相違。

  

  [327] 豈不有實我法爲所似耶?

  

  [328] 「之」字,《金藏》有,余無。

  

  [329] 此處略引「非似所執實我、實法」。

  

  [330] 此處略引「此還是依他似依他也,就彼妄情所執故,說之爲實」。

  

  [331] 《樞要》卷下雲︰

  

  應總立叁假。謂立一實一假。真如實勝義故﹝《佛地經論》卷叁中雲「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根境,皆假有故」﹞。如﹝《瑜伽》﹞第一百說﹝如雲「雲何勝義有?謂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爲法性、真如、實際、空(性)、無我等」﹞。余,世俗假,或不待「此余」,實。如色、受等。待「此余」,假,如瓶等。或不待名言,實。謂一切法。待名言,假。謂一切法。如《雜集》第叁釋﹝如《雜集論述記》卷十二雲「假中立一假、二假、兩種叁假、四假、六假」。詳如彼說﹞。

  

  [332] 如《瑜伽》卷七十二雲︰

  

  問︰真如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勝義有。

  

  《對法》卷叁雲︰

  

  雲何勝義有?幾是勝義有?爲何義故,觀勝義有耶?謂清淨所緣是勝義有義。一切皆是勝義有,爲舍執著清淨我相故,觀察勝義有。「清淨所緣」者,爲得清淨,緣此境界。是最勝智所行義故。「一切皆是勝義有」者,以一切法不離真如故。諸法無我性,是名真如,彼無我性,真實有故。

  

  [333] 謂第二十二頌前叁句。

  

  [334] 「有」字,《義演》作「二」。

  

  [335] 見《攝論》卷二及兩《釋》。

  

  [336] 《攝論》卷二雲︰

  

  由何異門即此﹝依他起﹞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av/ des kun brtags pa”i phyir ro/」﹞。

  

  《攝論‧無性釋》雲︰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計所執所依止故,又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

  

  [337] 《攝論》雲︰

  

  由何異門即此﹝依他起﹞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藏文作「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de ltar de gtan med pa”i phyir ro/」﹞。

  

  《攝論‧無性釋》雲︰

  

  于依他起,如所顯現畢竟無故。

  

  [338] 見《述記》卷五十一釋論文「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

  

  中。

  

  [339] 見《攝論》卷二文。

  

  [340] 見《顯揚》卷六〈攝淨義品〉第二,「七門分別」。

  

  [341] 見《顯揚》卷十七〈攝勝決擇品〉第十一,「成立阿賴耶識」。

  

  [342] 《述記》原作「叁」,今改。即《顯揚》卷十六〈成無性品〉第七,

  

  說「無性不離自性」。 

  

  [343] 《顯揚》卷六說叁性各五業。

  

  如《顯揚》說「遍計所執自性五業」雲︰

  

  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于是中起諸言說,叁、能生衆生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粗重。

  

  說「依他起自性五業」雲︰

  

  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爲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叁、能爲衆生執所依,四、能爲法執所依,五、能爲二執習氣粗重所依

  

  又說「圓成實自性五業」雲︰

  

  謂能爲二種五業對治生起。

  

  與《瑜伽》卷七十四初第十一義門文全同。

  

  [344] 如《顯揚》卷六雲︰

  

  謂了知如是叁種自體,能作一切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方便。

  

  [345] 如《顯揚》卷六雲︰

  

  謂當隨叁種自性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由無量經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言,皆隨叁種自性,方可悟入彼義故。

  

  下文以叁解脫門及叁無生法忍別配叁性爲例。

  

  [346] 《攝論》卷二、兩《釋》卷五。如雲︰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347] 「土藏」二字,《述記》原誤作「藏土」,今改。

  

  [348] 如《攝論》卷二雲︰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藏文作「de gźi gbi char gtogs pa ste/」﹞,依此密意;作如是說。于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爲喻顯示﹝藏文作「sa khov na gser yod pa ste/」﹞。譬如世間金土藏中,叁法可得︰一、地界,二、土,叁、金﹝藏文作「sa”i khams dav sa dav gser dav gsum dmigs so/」。無性釋雲「地界者,用堅硬爲性;藏者,即金土(藏文無「土」字)種子;土者,是顯色、形色。如其次第,大種所造色爲叁法體」﹞。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藏文作「ma reg na/」﹞,土相不現﹝藏文作「sa ni mi snav la/」﹞,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藏文作「sar nav ba la log par snav vo/」…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