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顯現時,真實顯現﹝藏文作「gser du snav ba na de bźin (疑落「bid」)du snav vo/」﹞,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i ye wes kyis ma reg pas na/」﹞,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de yav dag pa ma yin pa 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du snav gi/」﹞,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349] 如《攝論》卷二續雲︰
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藏文作「”di las dgovs nas bstan to/」﹞。如常、無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無我無二,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諸佛密意語言﹝藏文作「savs rgyas bcom ldan ”das rnams kyi ldem po vag thams cad/」﹞,由叁自性應隨決了﹝藏文作「vo bo bid gsum agin pa dag tu khov du chud par bya”o/」﹞。
以上均屬決了一切隱密語言門。《瑜伽》卷七十四「二十義門」中第
四門,及《佛性論》卷二有「十義門」中第六「因事說門」同。
[350] 以下「通達叁性時」雲雲,爲《瑜伽》卷七十四「二十義門」中
第六通達門。
[351]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爲:
問︰諸觀行者通達﹝藏文作「rtogs pa/」﹞遍計所執自相時,當言行于相耶?當言行于無相耶?答︰若以世間智﹝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s/」﹞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相。若以出世智而通達時,當言行于無相。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當知亦爾。
《佛性論》卷二〈顯體分〉第叁中,〈叁性品〉第二別有十種義門,
其第八通達門與《瑜伽》此門同。
[352] 如《瑜伽》卷七十四雲︰
問︰若觀行者如實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時,當言隨入﹝藏文作「rjes su ”jug pa/」﹞何等自性?答︰圓成實自性。
問︰若觀行者隨入圓成實自性時,當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
《佛性論》第八「通達門」中有子門雲︰
問曰︰修觀行人能如真理入分別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實性。問曰︰修觀行人如真實理、入真實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後得真實性,是名通達﹝「照了」與「通達」不同﹞。
[353] 如《瑜伽》卷七十四第九「依止門」雲︰
問︰遍計所執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依止叁事︰謂相、名、分別。
問︰依他起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即依遍計所執自執,及自等流﹝藏文作「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la mvon par źen pa de bid dav/ bdag gi rgyu mtshan mthun pa la”o/」。《佛性論》第十「依止門」有異文雲「依四法成,四法者︰謂相、名、分別、正智等」﹞。
問︰圓成實自性,當言何所依止?答︰當言無所安住,無所依止﹝藏文作「mi gnas pa dav/ mi rten par brjod par bya”o/」。《佛性論》雲「此性無住、無著、無有依處,境無分別」﹞。
[354] 下一段文,爲《瑜伽》卷七十四,第十「若無有門」。
[355] 「名言執無故」五字,《瑜伽》卷七十四原作:
無名言執,此若無者﹝藏文作「tha sbad med pa dav/ tha sbad la mvon par źen pa med par ”gyur te/」。《佛性論》第九「若無等門」同。如雲「若無分別性,則名言不立」﹞。
[356] 「不由功用」,藏文作「brtsal mi dgos par/」。
[357] 「染」字,原作「若」。
[358] 此爲第十二「微細」等門中文。如《瑜伽》卷七十四雲︰
問︰遍計所執自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微細。如微細,難見、難了,當知亦爾﹝藏文作「phra ba ji lta ba bźin du mthov bar dka” ba dav /be bar mtshon dka” ba yav de bźin no/」﹞。
問︰依他起自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是粗。然難見、難了。
問︰圓成實性,當言微細?當言粗耶?答︰當言極微細﹝藏文作「mchog tu phra bar brjod par bya”o/」﹞,如極微細,極難見,極難了,當知亦爾。
《佛性論》無別開此門。
[359] 《瑜伽》卷七十四第十叁「無體門」,如雲︰
問︰此叁自性幾是無體,能轉有體﹝藏文作「du źig lus med pa yin la lus dav bcas pa ”jug par byed pa dag yin źe na/」﹞?答︰一。
問︰幾是有體,能轉有體,無體?答︰一。
問︰幾是有體,而非能轉﹝藏文作「”jug par byed pa ma yin pa/」﹞?答︰一。
《佛性論》第九「若無等門中」第叁子門雲︰
問曰︰此叁性幾性無體能生有體?答曰︰唯分別一性無體,能生依他性體﹝此同《瑜伽》第十叁門及第十四門第一問答﹞。
問曰︰此幾性有體,能生有體﹝此同《瑜伽》第十叁門及第十四門第二部分問答﹞?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實體,還能生依他體。猶如無明能生行等。
問曰︰此叁性,幾性有體,能生無體?答曰︰真實一性能滅依他﹝染分﹞令無體故﹝此同《瑜伽》第十叁門及第十四門第叁問答中「非能轉」,及「不能生生」,而不同第十四門中「非生不能生不生」。如是即亦能生淨分依他;爲淨分所緣緣及增上緣,爲染分相違緣﹞。
[360] 《瑜伽》卷七十四,第十四「生、不生門」,如雲︰
問︰此叁性,幾是不生、能生于生?答︰一。問︰幾是生,能生、生不生﹝《佛性論》第九門第叁子門中只有「能生生」而「無能生不生」﹞?答︰一。
問︰幾是非生﹝藏文作「skyes pa ma yin la/」﹞,不能生生及不生﹝藏文作「skyes pa dav ma skyes pa dag skyes par mi byed pa dag yin źe na/」﹞?答︰一。
[361] 《瑜伽》卷七十四,第十五「執、無執門」,如雲︰
遍計所執自性執﹝相﹞、無執相﹝藏文作「de la mvon par źen pa med pa”i mtshan bid/」﹞,雲何應知?答︰此有二種︰一、彼覺悟執﹝藏文作「de sad pa la mvon par źen pa”am/」﹞,或﹝于彼﹞無執﹝藏文作「de la mvon par źen pa med pa dav/」﹞。二、彼隨眠﹝藏文作「de bag bal ba la/」﹞執,或于﹝彼﹞無執。若由言說假立名字,遍計諸法決定自性﹝藏文作「de la tha sbad kyi brda las byuv ba”i miv la chos kyi vo bo bid yovs su rtog par byed pa/」﹞,當知是名彼覺悟執。若善了知唯有名者﹝藏文作「de la miv tsam la mkhas pa ”di ni/」﹞,知唯名故﹝藏文作「”di ni miv tsam yin gyi/」﹞,非彼諸法有決定性﹝藏文作「”di ni chos kyi vo bo du ma yin no sbam pa ni/」﹞,當知是名于彼無執。若未拔彼習氣隨眠﹝藏文作「bag chags bag la bal de ma spavs pa”i phyir/」﹞,當知于彼有隨眠執,乃至未舍習氣粗重﹝藏文作「ji srid du bag chags gnas van len de spovs par mi byed pa de srid du ni/」﹞。若永斷已,當知無執。
問︰依他起自性執﹝相﹞,無執相,雲何應知?若由遍計所執自性覺悟執故﹝藏文作「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sad pas/」﹞,複遍計彼所成自性﹝藏文作「d…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