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伽》卷一百中云︰
因假有者,谓未来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虽非实有,而有其因当可生故,名因假有。
又云︰
所行假有者,谓过去世已灭诸行,唯作现前念所行境,是故说名所行假有。已谢灭故,而非实有。
[312] 《瑜伽》卷一百中云︰
果假有者,所谓择灭。是道果故,不可说无,然非实有。唯约已断一切烦恼,于当来世毕竟不生,而假立故。
又云︰
分位假有者,谓生等诸心不相应行。如前﹝卷二末﹞〈意地〉,﹝及〈决择分〉卷五十六﹞已标辨释。即于诸行由依前后有及非有,同类异类,相续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离诸行外,有真实体而别可得。
又云︰
观待假有者,谓虚空、非择灭等,虚空无为待诸色趣而假建立。若于是处,色趣非有,假名虚空。非离色无所显法外,别有虚空实体可得。非无所显,得名实有。观待诸行不俱生起,于未来世不生法中,立非择灭。无生所显,假说为有。非无生所显,可说为实有。
如是六种假有与三种假有相摄可知。
[313] 「心、心所、色,从因缘种生,故说为实」,《疏翼》原无,依《大
正藏》增。
[314] 如《掌珍论》首偈云︰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315] 即《显扬》卷十六〈成无性品〉第七。
[316] 「现」字,《述记》原引作「既」,今改。
[317] 「不」字,原作「非」。
[318] 此处略引「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
知……」。
[319] 此略引「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答︰当知……」。
[320] 《对法》卷三原文为:
谓待名言,此余根﹝所有﹞境,是假有义﹝藏文作「dbav po”i spyod yul brjod pa dav/ de las gźan pa la ltos pa dav bcas pa ni btags pa”i yod pa”o/」﹞。
《杂集论述记》卷十二,作「二假」解,如云︰
一假者,此中等待名为假。诸法诠得,皆待名故。待此余者,互相形待,方得显故。
[321] 《对法》卷三原文为:
谓不待名言,此余根﹝所有﹞境,是实有义﹝藏文作「dbav po”i spyod yul brjod pa la mi ltos pa dav/ de las gźan pa la mi ltos pa ni rdzas su yod pa”o/」﹞。「不待名言根境」者,谓不分别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义。「不待此余根境界」者,谓不待所余义,而觉自所觉境。非如于瓶等事,要待名言及色香等方起瓶等觉。
[322] 《解拳论》,义净译为《掌中论》。
[323] 《掌中论》云︰
如于绳等支分之处,别别分析审观察时,知无实体,唯是妄心。如是应知一切诸法但是假名。如瓶、衣等物,藉泥、缕等成,乃至言说识所行境未至破坏,名为瓶等。言「从他」者,谓从世俗言说而有,非于胜义。
又云︰
若言极微是现有者,必有方分别异性故,是则应许东西北等﹝《解拳论》作「应有六方」﹞支分别故,此实极微,理不成就。亦非一体。多分成故,见事别故,一实极微,定不可得。如是应舍极微之论。
又云︰
与所见事不相应故,此惑乱识于所缘境作有性解。彼事自性已明非有,境既是无,能缘妄识亦非实有,云何令彼妄识有耶?然于世间不曾见有无能生种子,有所生芽等。
[324] 即「别抄」卷四文,稍有异处。
[325] 「等」字,《金藏》有,余无。
[326] 非谓自相,方名为实,故依共相有体立假。故前后不相违。
[327] 岂不有实我法为所似耶?
[328] 「之」字,《金藏》有,余无。
[329] 此处略引「非似所执实我、实法」。
[330] 此处略引「此还是依他似依他也,就彼妄情所执故,说之为实」。
[331] 《枢要》卷下云︰
应总立三假。谓立一实一假。真如实胜义故﹝《佛地经论》卷三中云「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实有故;若待名言,此根境,皆假有故」﹞。如﹝《瑜伽》﹞第一百说﹝如云「云何胜义有?谓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善权方便,说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性)、无我等」﹞。余,世俗假,或不待「此余」,实。如色、受等。待「此余」,假,如瓶等。或不待名言,实。谓一切法。待名言,假。谓一切法。如《杂集》第三释﹝如《杂集论述记》卷十二云「假中立一假、二假、两种三假、四假、六假」。详如彼说﹞。
[332] 如《瑜伽》卷七十二云︰
问︰真如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
《对法》卷三云︰
云何胜义有?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一切皆是胜义有,为舍执着清净我相故,观察胜义有。「清净所缘」者,为得清净,缘此境界。是最胜智所行义故。「一切皆是胜义有」者,以一切法不离真如故。诸法无我性,是名真如,彼无我性,真实有故。
[333] 谓第二十二颂前三句。
[334] 「有」字,《义演》作「二」。
[335]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
[336] 《摄论》卷二云︰
由何异门即此﹝依他起﹞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av/ des kun brtags pa”i phyir ro/」﹞。
《摄论‧无性释》云︰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又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识遍计所遍计故。
[337] 《摄论》云︰
由何异门即此﹝依他起﹞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藏文作「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de ltar de gtan med pa”i phyir ro/」﹞。
《摄论‧无性释》云︰
于依他起,如所显现毕竟无故。
[338] 见《述记》卷五十一释论文「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
中。
[339] 见《摄论》卷二文。
[340] 见《显扬》卷六〈摄净义品〉第二,「七门分别」。
[341] 见《显扬》卷十七〈摄胜决择品〉第十一,「成立阿赖耶识」。
[342] 《述记》原作「三」,今改。即《显扬》卷十六〈成无性品〉第七,
说「无性不离自性」。
[343] 《显扬》卷六说三性各五业。
如《显扬》说「遍计所执自性五业」云︰
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于是中起诸言说,三、能生众生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二执习气粗重。
说「依他起自性五业」云︰
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粗重所依
又说「圆成实自性五业」云︰
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
与《瑜伽》卷七十四初第十一义门文全同。
[344] 如《显扬》卷六云︰
谓了知如是三种自体,能作一切声闻、独觉、无上正等菩提方便。
[345] 如《显扬》卷六云︰
谓当随三种自性义解释一切不了义经。由无量经中,一切如来隐密语言及一切菩萨隐密语言,皆随三种自性,方可悟入彼义故。
下文以三解脱门及三无生法忍别配三性为例。
[346] 《摄论》卷二、两《释》卷五。如云︰
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347] 「土藏」二字,《述记》原误作「藏土」,今改。
[348] 如《摄论》卷二云︰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藏文作「de gźi gbi char gtogs pa ste/」﹞,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藏文作「sa khov na gser yod pa ste/」﹞。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藏文作「sa”i khams dav sa dav gser dav gsum dmigs so/」。无性释云「地界者,用坚硬为性;藏者,即金土(藏文无「土」字)种子;土者,是显色、形色。如其次第,大种所造色为三法体」﹞。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藏文作「ma reg na/」﹞,土相不现﹝藏文作「sa ni mi snav la/」﹞,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藏文作「sar nav ba la log par snav vo/」…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