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第二勝義[280]攝。理稍勝故。若隨事者,亦初勝義[281],有[282]財釋也。舊《中邊》雲︰正行真實[283],此叁,新翻,名、體同此。

  

  前二[284]「無變」[285],不生滅故;第叁「無倒」。隨其所應,皆圓成實。無漏依他,此中說名圓成實故。下[286]自廣明二谛,不假預陳。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門分別中,第八與真俗二谛相攝門訖。

  

  

  

  【論文】

  

  八‧四叁二 如是叁性,何智所行?

  

  

  

  【疏翼】

  

  第一十一門分別中,第九凡聖智所行門。于中亦二︰一、問,二、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二】

  

  九、凡聖智境門。

  

  此、問起也。

  

  

  

  【論文】

  

  八‧四叁叁 遍計所執都非智所行,以無自體、非所緣緣故。愚夫執有,聖者達無,亦得說爲凡、聖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智境。

  

  

  

  【疏翼】

  

  第九凡聖智所行門中,第二答。

  

  

  

  【述記‧卷五十二】

  

  初性是無,非所緣緣。所緣緣體具二義故,必有體故[287]。

  

  若爾,佛智境[288]應不緣彼!緣與不緣,皆有過失──不緣,不知無故,如何複言[289]此「應遍知[290]」?若緣者,如何成所緣緣?

  

  解雲︰親所緣緣,即不緣彼,非有法故。以[291]本無質,別變似無,名緣無[292]應知。緣無,如緣他心[293],不爾,即違聖教道理,如緣他心。《二十唯識》說︰不知如佛不可思議[294]境[295]。雖爾,不言親緣。上來論意,不許親緣故。

  

  解彼文雲︰然稱實知,佛親證相,故名現量。明淨圓極,勝二乘故。乃至緣過、未天眼、宿命亦爾。佛智生時,有此相起,佛親證相圓明、圓極,勝聲聞等,名之爲「知」,非親證也。言「不思議」者,是勝義圓明圓極義故,非謂親證彼心心外取故[296]。聖者以此達爲無,心外無無故,但見自心之上依他起[297]相,不見心所取上實我實法。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作此無相,故名「應知」[298]。

  

  此護法義,如《二十唯識》抄叁[299]解[300]。七十四說「初性非凡聖智所[301]行」,「以無相故」,然說「應知」。故此解勝。

  

  彼論依他、圓成,說境同此[302]。依他,然是世間無漏聖智之境,非出世智,有爲法故。《佛地》第七引《瑜伽》[303]等說︰初非聖境;後非凡境;中是二境。初性是無,非聖所證,複不執故;後性勝義,非凡智親緣[304]。

  

  若爾,聖智不知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爲有,則成顛倒!若知爲無,則非初[305]性!心所現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是故聖智雖知有、無,而不緣彼初[306]性爲境。與前說同,非不證無,便非聖智。勿心外法,亦能緣故。凡雖緣如,不得實故,說非彼境。

  

  總有叁文︰一、初非凡聖所行,後非凡所行。二、初非聖所行。叁、通凡、聖智所行,後亦應然[307],《疏》所取故[308]。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門分別中,第九凡聖智所行境門訖。

  

  

  

  【論文】

  

  八‧四叁四 此叁性中,幾假幾實?

  

  

  

  【疏翼】

  

  第一十一分別中,第十假實分別門。亦分爲二︰一、問,二、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二】

  

  十、假實門。

  

  

  

  【論文】

  

  八‧四叁五 遍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爲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

  

  

  

  【疏翼】

  

  第十假實分別門中,第二答。于中分叁︰一、辨初性假實,二、辨第二性假實,叁、辨第叁性假實。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二】

  

  初性有名無體,妄情安立,可說爲假。談其法體,既「無有相」,「非假、非實」,非兔角等,可說假實。必依有體總、別法上,立爲假實故。

  

  

  

  【論文】

  

  八‧四叁六 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爲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爲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設立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第二性假實。

  

  

  

  【述記‧卷五十二】

  

  此第二性有實、有假。

  

  假有叁種︰一、聚集假: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時所集成故[309]。能集成故[310],能集成雖實,所成是假。二、「相續」假者,如過、未等世,唯有因果是相續性,多法多時立一假法。如佛說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蘊,剎那滅者,雖體是實,于此多法相續假立一有情,至今猶在故[311]。叁、「分位」假者,如不相應行是分位性,故皆是假。一法一時上立,如一色上名有漏、可見、有對,亦名色等,並是于一法上假施設故。若彼實者,應有多體!其忿、恨等,皆此假攝[312]。心、心所、色,從因緣種生,故說爲實。[313]

  

  若清辨等依勝義谛、依他等並名假者[314],依他之中自無實法,假法亦無。一種類中假法,必依實因而施設故。《顯揚》十六[315]叁性中說︰不應宣說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無實法假法成立。若金此者,無實物故,假亦是無。即應破壞假實二法!二法壞故,雜染之法,應不可得!雜染現[316]可得,當知必有依他起性。又雲︰依他不[317]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一切決定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許皆可言說︰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318]。此性通假實[319]。由世俗故,說爲有。若勝義中,非有、非非有,不可說故。

  

  《對法》第叁說︰待名言故,一切皆假[320];不待名言故,一切皆實[321]。

  

  真谛叁藏《解拳論[322]》成此叁假,陳那菩薩造[323],如別章[324]說。

  

  問︰第二卷吠世師難「假法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彼皆破之。何故此中假依實法,無實,假無?

  

  答︰彼計真事即實句義。似事依此真故成,共法是德。又真事是法自相,今破彼實等句義真事。真事無故,似事亦無,德句共法亦無。非于自相有似名起,今于法共相方有似名生。然共相中要須稍有體法,如青、黃,心、心所等,方可假說長短等[325]不相應,爲假法。非無彼實,有此假故。前破他真,真非實故──于彼所執,體全無故;今言實事,稍擬宜故[326]。

  

  問︰若爾,何故說依他名似我法[327]?我、法實事無故。

  

  答︰前言依他,似彼妄情能執實我、實法,說之[328]爲假[329]。還是依實說假我法[330],非依妄情之境說假我、法。我、法無故[331]。

  

  

  

  【論文】

  

  八‧四叁七 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叁辨第叁性假實。

  

  

  

  【述記‧卷五十二】

  

  七十二「五法」中,亦言唯是實有,勝義攝故[332]。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門分別中,第十假實分別門訖。

  

  

  

  【論文】

  

  八‧四叁八 此叁爲異?爲不異耶?

  

  

  

  【疏翼】

  

  第十一門分別中,第十一叁性異不異門。于中亦二︰一、問,二、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二】

  

  十一、叁性對辨異不異門。

  

  前論本頌[333],與有[334]體法別自相對,明異不異,諸論所無。今此叁性對明異不異,《攝論》[335]等有。

  

  

  

  【論文】

  

  八‧四叁九 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真義別故。

  

  

  

  【疏翼】

  

  第十一叁性異不異門中,第二答。

  

  

  

  【述記‧卷五十二】

  

  若言異者,「無別體故」,謂妄所執名初,非離依他,別有初性體;若彼有體,可說異故[336]。圓成實性是依他之實性[337],不可說叁性異也。非不異者,「妄執」是初性,「緣起」是第二性,「真義」是第叁性,既此叁別,不可言非不異,如前[338]所引《攝大乘》[339]說。

  

  

  

  【疏翼】

  

  以上第二諸門解釋中,第一以十一門分別訖。

  

  

  

  【論文】

  

  八‧四四○ 如是叁性,義類無邊,恐厭繁文,略示綱要。

  

  

  

  【疏翼】

  

  第二諸門解釋中,第二總結止繁﹝亦即「總指例」﹞。

  

  

  

  【述記‧卷五十二末】

  

  自下第二、總結止繁。

  

  「義類無邊」者,《顯揚》第六[340]、第十七[341]、第十六[342]。說叁性各五業等[343],

  

  叁性是叁乘菩提方便[344],叁性決了隱密義經[345]。《攝大乘》說:《梵問經》:不得生死、涅槃等是[346];金土藏[347]喻是[348];一切法常、無常是[349]。[350]通達叁…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