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二胜义[280]摄。理稍胜故。若随事者,亦初胜义[281],有[282]财释也。旧《中边》云︰正行真实[283],此三,新翻,名、体同此。
前二[284]「无变」[285],不生灭故;第三「无倒」。随其所应,皆圆成实。无漏依他,此中说名圆成实故。下[286]自广明二谛,不假预陈。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八与真俗二谛相摄门讫。
【论文】
八‧四三二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
【疏翼】
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九凡圣智所行门。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九、凡圣智境门。
此、问起也。
【论文】
八‧四三三 遍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依他起性,二智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
【疏翼】
第九凡圣智所行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五十二】
初性是无,非所缘缘。所缘缘体具二义故,必有体故[287]。
若尔,佛智境[288]应不缘彼!缘与不缘,皆有过失──不缘,不知无故,如何复言[289]此「应遍知[290]」?若缘者,如何成所缘缘?
解云︰亲所缘缘,即不缘彼,非有法故。以[291]本无质,别变似无,名缘无[292]应知。缘无,如缘他心[293],不尔,即违圣教道理,如缘他心。《二十唯识》说︰不知如佛不可思议[294]境[295]。虽尔,不言亲缘。上来论意,不许亲缘故。
解彼文云︰然称实知,佛亲证相,故名现量。明净圆极,胜二乘故。乃至缘过、未天眼、宿命亦尔。佛智生时,有此相起,佛亲证相圆明、圆极,胜声闻等,名之为「知」,非亲证也。言「不思议」者,是胜义圆明圆极义故,非谓亲证彼心心外取故[296]。圣者以此达为无,心外无无故,但见自心之上依他起[297]相,不见心所取上实我实法。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作此无相,故名「应知」[298]。
此护法义,如《二十唯识》抄三[299]解[300]。七十四说「初性非凡圣智所[301]行」,「以无相故」,然说「应知」。故此解胜。
彼论依他、圆成,说境同此[302]。依他,然是世间无漏圣智之境,非出世智,有为法故。《佛地》第七引《瑜伽》[303]等说︰初非圣境;后非凡境;中是二境。初性是无,非圣所证,复不执故;后性胜义,非凡智亲缘[304]。
若尔,圣智不知一切!彼既是无,智何所知?若知为有,则成颠倒!若知为无,则非初[305]性!心所现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是故圣智虽知有、无,而不缘彼初[306]性为境。与前说同,非不证无,便非圣智。勿心外法,亦能缘故。凡虽缘如,不得实故,说非彼境。
总有三文︰一、初非凡圣所行,后非凡所行。二、初非圣所行。三、通凡、圣智所行,后亦应然[307],《疏》所取故[308]。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九凡圣智所行境门讫。
【论文】
八‧四三四 此三性中,几假几实?
【疏翼】
第一十一分别中,第十假实分别门。亦分为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十、假实门。
【论文】
八‧四三五 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
【疏翼】
第十假实分别门中,第二答。于中分三︰一、辨初性假实,二、辨第二性假实,三、辨第三性假实。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初性有名无体,妄情安立,可说为假。谈其法体,既「无有相」,「非假、非实」,非兔角等,可说假实。必依有体总、别法上,立为假实故。
【论文】
八‧四三六 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设立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第二性假实。
【述记‧卷五十二】
此第二性有实、有假。
假有三种︰一、聚集假: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时所集成故[309]。能集成故[310],能集成虽实,所成是假。二、「相续」假者,如过、未等世,唯有因果是相续性,多法多时立一假法。如佛说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蕴,剎那灭者,虽体是实,于此多法相续假立一有情,至今犹在故[311]。三、「分位」假者,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故皆是假。一法一时上立,如一色上名有漏、可见、有对,亦名色等,并是于一法上假施设故。若彼实者,应有多体!其忿、恨等,皆此假摄[312]。心、心所、色,从因缘种生,故说为实。[313]
若清辨等依胜义谛、依他等并名假者[314],依他之中自无实法,假法亦无。一种类中假法,必依实因而施设故。《显扬》十六[315]三性中说︰不应宣说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无实法假法成立。若金此者,无实物故,假亦是无。即应破坏假实二法!二法坏故,杂染之法,应不可得!杂染现[316]可得,当知必有依他起性。又云︰依他不[317]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318]。此性通假实[319]。由世俗故,说为有。若胜义中,非有、非非有,不可说故。
《对法》第三说︰待名言故,一切皆假[320];不待名言故,一切皆实[321]。
真谛三藏《解拳论[322]》成此三假,陈那菩萨造[323],如别章[324]说。
问︰第二卷吠世师难「假法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彼皆破之。何故此中假依实法,无实,假无?
答︰彼计真事即实句义。似事依此真故成,共法是德。又真事是法自相,今破彼实等句义真事。真事无故,似事亦无,德句共法亦无。非于自相有似名起,今于法共相方有似名生。然共相中要须稍有体法,如青、黄,心、心所等,方可假说长短等[325]不相应,为假法。非无彼实,有此假故。前破他真,真非实故──于彼所执,体全无故;今言实事,稍拟宜故[326]。
问︰若尔,何故说依他名似我法[327]?我、法实事无故。
答︰前言依他,似彼妄情能执实我、实法,说之[328]为假[329]。还是依实说假我法[330],非依妄情之境说假我、法。我、法无故[331]。
【论文】
八‧四三七 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辨第三性假实。
【述记‧卷五十二】
七十二「五法」中,亦言唯是实有,胜义摄故[332]。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十假实分别门讫。
【论文】
八‧四三八 此三为异?为不异耶?
【疏翼】
第十一门分别中,第十一三性异不异门。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十一、三性对辨异不异门。
前论本颂[333],与有[334]体法别自相对,明异不异,诸论所无。今此三性对明异不异,《摄论》[335]等有。
【论文】
八‧四三九 应说俱非。无别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别故。
【疏翼】
第十一三性异不异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五十二】
若言异者,「无别体故」,谓妄所执名初,非离依他,别有初性体;若彼有体,可说异故[336]。圆成实性是依他之实性[337],不可说三性异也。非不异者,「妄执」是初性,「缘起」是第二性,「真义」是第三性,既此三别,不可言非不异,如前[338]所引《摄大乘》[339]说。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解释中,第一以十一门分别讫。
【论文】
八‧四四○ 如是三性,义类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疏翼】
第二诸门解释中,第二总结止繁﹝亦即「总指例」﹞。
【述记‧卷五十二末】
自下第二、总结止繁。
「义类无边」者,《显扬》第六[340]、第十七[341]、第十六[342]。说三性各五业等[343],
三性是三乘菩提方便[344],三性决了隐密义经[345]。《摄大乘》说:《梵问经》:不得生死、涅槃等是[346];金土藏[347]喻是[348];一切法常、无常是[349]。[350]通达三…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