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时,行于相?行无相耶[351]?悟入遍计,性入何性?乃至入圆成实,除遣何性[352]?三性依止五事中何事[353]?
「若无」初性,有何过[354]?于依他中,应无名言执;名言执无故[355],应无染净。无第二性,有何过?不由功用[356],一切杂染皆应非有;此染[357]无者,应无清净。无圆成实有何过?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
三性粗、细,难见、极难了,亦尔[358]。
几无体能转有体等[359]。
几性不生能生生等[360]。
三性「执、无执相[361]」。
三性各云何知[362]?
三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等[363]。
三性各「以何为喻[364]」。
[365]《中边论》说:色蕴[366]有三种︰一、所执义色」:色家分别性[367]。「二、分别义色[368]」:色家依他性[369]。「三、法性色[370]」:色家真实性[371]。色通相故,一色通三性,乃至识蕴,乃至十二处亦尔。
如是等门,义类无尽。皆易知故,恐厌繁文,今此论中,略示纲要。然此等,并收诸经论尽[372],更无一余。
《对法》第十二、别抄[373]有异,应取解之[374]。
【疏翼】
以上第二后﹝第二十至第二十四﹞五颂答唯有识便违经难中,第一初﹝第二十至第二十二﹞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讫。
--------------------------------------------------------------------------------
[1] 「上来已解三性体讫」八字,《金藏》有,余无。
[2] 「此为第二」四字,《金藏》有,余无。
[3] 本论卷二初云︰
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缺所显,故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
[4] 《胜宗十句义论》第一「实句义」中第五实云︰
空云何?谓唯有声,是名空。
第十「无说句义」云︰
无说句义云何?谓五种无名无说句义。何等为五?一、未生无﹝实、德、业因缘未会﹞,二、已灭无,三、更互无,四、不会无﹝有性与实等无合无和﹞,五、毕竟无。
《金七十论》卷上云︰
四、不遍者,自性及我遍一切处。谓地、空、天、大等诸物,则不如是,不遍一切故,是故与性异。
又卷下云︰
我正遍见自性已,然后得解脱。
[5] 《摄论》卷二,此三自性各有二种:
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藏文作「rav bźin gyis yovs su grub pa dav/」﹞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6] 即所变空等。
[7] 「真」字,《金藏》无。
[8] 即《中边论》卷中〈辨真实品〉。
[9] 「七」字,《述记》原作「十」,今改。即《佛地经论》卷七。
[10] 《中边》谓前三依二性,后四依圆成实。
[11] 见《中边论》卷中。
[12] 「即」字,《金藏》有,余无。
[13] 「言」字,《金藏》无。
[14] 「生起真实」,梵文为「pravrtti-tathata」;藏文作「”jug pa”i de kho na/」。
[15] 「七」,《金藏》误作「二」。
如《瑜伽》卷七十七云:
流转真如﹝藏文作「”byuv ba”i de kho na bid/」﹞:谓一切行无先后性﹝藏文作「”du byed rnams kyi thog ma dav tha ma med pa bid gav yin pa”o/」。意为「诸行无始终性」﹞。
[16] 「唯」字,《金藏》误作「为」。
[17] 《显扬》卷三云︰
真如作意相者,谓缘七种遍满真如作意,广说如经。一、流转真如作意:谓已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既思惟已,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
[18] 即我我及法我二无性。
[19] 《瑜伽》卷七十七原文为:
相真如﹝藏文作「mtshan bid kyi de bźin bid/」﹞,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gav zag la bdag med pa dav chos la bdag med pa bid gav yin pa”o/」﹞。
[20] 《显扬》卷三云︰
二、实相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无我性及法无我性﹝即我性及法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
[21] 《中边论》中亦作「实相真实」,藏文作「相真实」。
[22] 《金藏》作「当」,余作「应」。
[23] 《显扬》卷三原文作:
三、唯识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所依,思惟诸法唯识之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唯心染故,众生染;唯心净故,众生净。
[24] 「了别真如」,藏文作「rnam par rig pa”i de bźin bid/」。
[25] 「依处」,藏文作「gnas pa”i/」。
[26] 「邪行」,藏文作「log par sgrub pa”i/」。
[27] 「净行」,藏文作「rnam par dag pa”i/」。
[28] 「正行」,藏文作「yav dag par sgrub pa”i/」。
[29] 《显扬》卷三云︰
四、安立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体,思惟苦谛,既思惟已,欲令知故,为有情说。五、邪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因,思惟集谛,既思惟已,欲令断故,为有情说。六、清净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法体,思惟灭谛,既思惟已,欲令证故,为有情说。七、正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行,思惟道谛,既思惟已,欲令修故,为有情说。
[30] 《瑜伽》卷七十七原作:
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藏文作「mtshuvs wiv mbam mo/」﹞。
[31] 如本论卷三云︰
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32] 「佛」字,《金藏》有,余无。
[33] 《金藏》作「摄」,余作「设」。
[34] 《金藏》作「了」,合原文,余作「分」。
[35] 「二」字,原作「真」。
[36] 原作「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7] 见《胜鬘经》卷五〈一乘章〉:
阿罗汉﹝及独觉﹞于一切无行,怖畏相住﹝藏文作「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rgyas rnams kyav ”du byed thams cad la mi bzad par ”jigs pa”i ”du wes be bar gnas pa lags pa”i slad du”o/」。「无」应作「诸」﹞,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等﹞无究竟乐﹝藏文作「ves par byuv ba win tu bde ba thob pa ma lags so/」﹞。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藏文作「skyabs su gyur pa ni gźan tshol ba ma mchis pa”i slad du”o/」﹞,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如是阿罗汉﹝辟支佛﹞有恐怖,以恐怖故﹝藏文作「”jigs pa des skrag pas/」﹞,依于如来。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藏文作「skye ba”i chos ky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藏文作「bsten par bgyi ba”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故不纯﹝藏文作「des na de dag ni dag pa ma lags/」﹞;事不究竟故﹝藏文作「las mthar phyin pa ma lags te/」﹞,当有所作;不度彼故﹝藏文作「de dag gi spav bar bgyi ba”i chos gźan yav mav du mchis te/」﹞,当有所断;以不断故﹝藏文作「de dag ma spa…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