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广答中,第五集谛三行相。
【述记‧卷五十二】
何因苦谛四行各三;集等三谛,总有三种?
苦谛诸行,义通诸谛,故名分三,行相宽故[208]。余谛之下行相局故,总为三也。
《中边》又云:四除四倒[209],苦行各分三;余非除四倒,故不分三也。
一、习气集[210]:此谛实而性假。执彼我法之习气,体是依他。从所因为名,假立遍计所执。或缘此起执,名为「执」,彼作所遍计,假所执摄。从能依为名,假也。
[211]平等而起故:烦恼起业,业起果故。
三、未离系集[212]:假名为「集」,性实而谛假。
如次三[213]性,彼[214]论皆同。
【论文】
八‧四二一 灭谛三者,一、自性灭,自性不生故;二、二取灭,谓择灭二取不生故;三、本性灭,谓真如故。
【疏翼】
第二广答中,第六灭谛三行相。
【述记‧卷五十二】
一、自性灭[215]:「灭」者,「不生」义故。性实,假名为「灭」,实[216]非谛摄。
二、二取灭:能、所取无故[217]。护法、安慧各有别解[218]。从所无,得灭依他,假名「灭谛」。灭谛[219]实非依他,故性假。《中边》云:二取不生[220]。
三、本性灭:《中边》云︰谓择灭及真如[221]。与此相违,如彼抄会[222]。如次配[223]三性。
【论文】
八‧四二二 道谛三者,一、遍知道,能知遍计所执故;二、永断道,能断依他故;三、作证道,能证圆成实故。
【疏翼】
第二广答中,第七道谛三行相。于中分二︰一、别配三性,二、遍知摄宽。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一、遍知道[224]:从所知为名,名「计所执」,谛实而性假。
二、永断道:但说所断[225]染分,名曰「依他」。能断圆[226]成实摄,从所断,名「依他」性,谛实而性假,或「能断」体即是「依他」,性、谛俱实。
三、作证道[227]:或假、或实,如依他说。
如次配三[228]性。
【论文】
八‧四二三 然遍知道,亦通后二。
【疏翼】
第七道谛三行相中,第二遍知摄宽。
【述记‧卷五十二】
「遍知」,名宽,故七十四说皆「应遍知」[229]。《显扬》六[230]说「遍计所执」,唯应遍知[231],无余义故[232],别得总名。余二性、皆遍知,由彼别可应断、应证,如次得名。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二广答讫。
【论文】
八‧四二四 七三三性,如次配释。今于此中所配三性,或假或实,如理应知。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二】
下、总结也。
此苦谛下有四种三,余三谛下各三,总七种三[233]。彼与三性,如次配属。《中边》第二卷[234]说同。或假,或实,如理应思。已随文出讫,此如《中边》第二抄[235]解,不能重叙。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六与四谛相摄门讫。
【论文】
八‧四二五 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
【疏翼】
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七与三解脱门相摄。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七、三解脱[236]相摄门。
此、为问也。
【论文】
八‧四二六 理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愿、相,如次应知。
【疏翼】
于中分二︰一、辨三解脱门,二、辨三无生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皆通」三性︰谓缘依他上,无计所执,因显成实。成实因「空」所显,即为「空」境。俱不于此起愿求故,为「无愿」境。非缘遍计所执真如,起愿求故。如「空」,缘此三为「无相」故,为「无相」境。
七十二说:五事中[237],相通三种──谓空、无愿、无相──亦三种境。
此中既言「三解脱门」,即唯出世修所生慧。以证,故说。第七十二、《显扬》第二[238]皆言「解脱门」言,唯出世修慧[239]。
既尔,有漏、无漏五事中相为三种境,即[240]依他圆成皆通三境,净分依他属圆成实,缘之亦为「无相」。道[241]四行名「无相」故。《显扬》第二云:道四行通三解脱门[242]。《瑜伽》第十二说︰若于此处,无有彼物,观之为空[243],名空性。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244]此远离一切行相[245],故名无相[246]。即缘遍计所执为三解脱门。故今总言理实三性皆通三解脱门。
随增别相,说三性空等如次各一,七十四、《显扬》第六[247]说:由初性故,立空解脱门;由第二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性故,立无相解脱门;意可知也,如《枢要》说[248]。
【论文】
八‧四二七 缘此复生三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惑苦无生忍。如次,此三是彼境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三无生。
【述记‧卷五十二】
「忍」[249]者,智也;证印[250],名「忍」。第七十四、《显扬》第六[251]文皆同此[252]。此文意可解,缘此三性生三忍也︰遍计所执,本体无生;依他缘起,无自然生;证圆成时,惑苦不起;是名三种无生忍别。不说依他因缘亦无,名无生忍。
《显扬》[253]云︰此三忍,在不退地[254]。即初地以去证三性时,得此三忍[255]也,如《对法‧第十二抄》引《大智度论》[256]。故八十六说︰一切行苦,依无愿即缘[257]此依他[258]。「一切法无我」、「依空」,即缘此计所执。「涅槃寂静」,即缘此圆成。
此论略而不说,应会诸论三解脱门等,义如别抄[259]。
【疏翼】
以上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七与三解脱相摄﹝及第二子门与三无生忍相摄﹞讫。
【论文】
八‧四二八 此三云何摄彼二谛?
【疏翼】
第一十一门分别中,第八与真俗二谛相摄门。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八、二谛[260]相摄门。
此、问起也。
【论文】
八‧四二九 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唯是圆成实性。
【疏翼】
第八与真俗二谛相摄门中,第二答。于中有二︰一、总出,二、别释。此即初文。文易可知。《述记》无文。
【论文】
八‧四三○ 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释。于中分二︰一、辨三世俗,二、辨三胜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二】
「假世俗[261]」者,实无体性,可名「世俗」,唯有其名,假名「世俗」,四世俗中第一世俗[262]摄。
第二体、有为「行」。正体是世俗,简胜义谛亦世俗,故名为「行」。旧[263]《中边》云︰取行世俗[264]。唯有为依他,故四世俗中第二、第三摄[265];第三[266]摄者,心上变似四谛相理,不离于事,依他起摄。
三、显了世俗[267]。
此三名,与彼新《中边论》同。谓断染依他、遍计所执无、二空为门显真如,名圆成实。四世俗中,第四世俗[268]摄。或此世俗亦取四中第三,是无漏故。如次,配三性。
《显扬论》亦有此文[269]。
【论文】
八‧四三一 胜义有三:一、义胜义,谓真如,胜之义故;二、得胜义,谓涅槃,胜即义故;三、行圣义,谓圣道,胜为义故,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成实性[270]。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辨三胜义。
【述记‧卷五十二】
第一、[271]胜义,依士释也,第四胜义[272]收[273]。
第二、得胜义[274],谓涅槃[275],持业释[276]也,第三胜义摄[277]。因「证」显故;约「得」辨故。真如旧成,不说为得;涅槃后显,故立「得」名。
第「三、行[278]」者[279]…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