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相所依行﹝所有﹞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藏文作「chos rnams kyi skye ba vo bo de ma mchis pa bid dav/」﹞,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藏文作「de las cig wos don dam pa vo bo bid ma mchis pa bid kyav ”dogs par mdzad lags so/」﹞。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即于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所有﹞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藏文作「”du byed kyi mtshan ma de bid kun brtags pa”i mtshan der yovs su ma grub civ/」﹞,即此自性無自性性﹝藏文作「vo bo bid de kho nas vo bo bid ma mchis pa bid/」﹞,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藏文作「chos la bdag ma mchis/ de bźin bid rnam par dag pa”i dmigs pa gav lags pa de ni/」﹞,是名圓成實性。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藏文作「de las cig wos don dam pa vo bo bid ma mchis pa bid las gcig ”dogs par mdzad lags so/」﹞。
[83] 「稱」字,《述記》誤作「攝」,今改。
[84] 見《攝論》卷二、無性《釋》卷五初。如雲︰
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分雖顯現可得,而非稱彼體﹝藏文作「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kun tu brtags pa”i vo bo bid du ji ltar snav ba de”i bdag bid ma yin par ci mvon źe na/」﹞。
[85] 「見」字,《金藏》有,余無。
[86] 「所诠」二字,《義演》作「之余」;「诠」字,《金藏》作「余」。
[87] 即《攝論》。
[88] 《攝論‧釋世親》原作:
此中安立名爲依他起,義爲遍計所執。以依他起由名勢力﹝藏文作「miv gźan gyi dbav kyi stobs kyis/」﹞,成遍計所執故。
[89] 似不可定。
[90] 「相」字,《金藏》有,余無。
[91] 見金陵本第七十二卷第五頁以下。
[92] 見金陵本第七十叁卷第十二頁以下。
[93] 「七十叁說五法」六字,《金藏》有,余無。
[94] 謂金陵本第七十叁卷第十二頁下,至七十四卷第八頁上。
[95]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解「五法攝在叁性」雲︰
此中「攝」義,及余論四處各異,如《成唯識》第八大和會。
即互參詳。
[96] 「雜」字,《金藏》有,余無。
[97] 即《中邊論‧辨真實品》。
[98] 即十善巧真實,藏文作「mkhas pa”i de kho na bcu/」。
[99] 爲對治十種我見,說十善巧。一一善巧各有叁義︰一、所執義,
二、分別義,叁、法性義。如《中邊論》雲︰
于蘊等十法,起十種我見﹝藏文作「bdag med pa la ”dzin pa rnam pa ”di bcu ni/」﹞:一、執一性﹝藏文作「gcig pur ”dzin pa/」。該論《述記》雲「謂執蘊體爲我是一,今說有五」﹞,二、執因性﹝藏文作「rgyu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界是我而能爲因,今說是界」﹞,叁、執受者性﹝藏文作「za ba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處爲我,然是受者,今說于處」﹞,四、執作者性﹝藏文作「byed pa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緣起是我,作者性故,今說是緣生」﹞,五、執自在轉性﹝藏文作「rav dbav du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蘊等義有自在力,令法如是不如是等,今說于我無有自在,即處、非處(藏文作「gnas dav gnas ma yin pa/)」﹞,六、執增上義性﹝藏文作「bdag po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根是我,有增上用,今說是根」﹞,七、執常性﹝藏文作「rtag pa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即蘊等我是常,今說于世(藏文作「dus/」)」﹞,八、執染淨所依性﹝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dav rnam par byav ba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我是一、爲染及淨二別法依,今說四谛」﹞,九、執觀行者性﹝藏文作「rnal ”byor can du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蘊等我,體是觀者,叁乘觀異,今說叁乘」﹞,十、執縛解者性﹝藏文作「ma grol ba dav grol bar ”dzin pa/」。該論《述記》雲「執蘊等我有縛、有解,今說有爲無爲」﹞。
又雲︰
此蘊等十各有叁義,且色蘊中有叁義者,一、所執義色﹝藏文作「kun brtags pa”i gzugs/」﹞:謂色之遍計所執色﹝藏文作「gzugs kyi kun brtags pa”i vo bo bid/」﹞。二、分別義色﹝藏文作「rnam par brtags pa”i gzugs/」﹞:謂色之依他起性,此中分別以爲色故﹝藏文作「de la gzugs su rnam par rtog par byed do/」﹞。叁、法性色義﹝藏文作「chos bid kyi gzugs/」﹞:謂色之圓成實性。如色蘊中有此叁義,受等四蘊、界等九法﹝「等九法」,藏文作「處等」﹞,各有叁義,隨應當知。如是蘊等由叁義別,無不攝入彼叁性中,是故當知十善巧真實,皆依根本叁真實而立。
[100] 見本論卷九初。如說「四種勝義之初」雲︰
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
[101] 《金藏》作「此問」二字,余作「門」字。
[102] 「二」字,《金藏》有,余無。
[103] 《瑜伽》卷八十一、《顯揚》卷十二雲︰
複有五相︰一者、所诠相,二者、能诠相,叁者、此二相應﹝《顯揚》作「相屬」,藏文多作「”brel ba/」﹞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104] 「屬」字,《金藏》有,余無。
[105] 「謂依」等十字,《金藏》有,余無。
[106] 「戲論」二字,《金藏》有,余無。
[107] 《金藏》作「謂」,余作「設」。
[108] 「等」字下,《金藏》多一「等」字。
[109] 「第」字,《金藏》有,余無。即卷十六〈成無性品〉。
[110] 「實」字,《金藏》有,余缺。
[111] 即「二相屬相」。
[112] 《金藏》作「诠」,余作「執」。
[113] 即《顯揚》卷十二〈攝淨義品〉第二。
[114] 「屬」字,原作「應」,《顯揚》作「屬」。
[115] 「自」字,《金藏》有,余缺。
[116] 「體」字,原作「性」。
[117] 《瑜伽》卷八十一原文作:
所诠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能诠相者,謂即于彼依止名等,爲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即是」二字,《顯揚》作「亦能顯」﹞遍計所執自性相。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顯揚》作「方便」﹞,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此二相應﹝《顯揚》作「屬」﹞相者,謂所诠、能诠更互相應﹝《顯揚》作「互相屬著」﹞,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顯揚》作「無始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谛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卷十六初自性清淨九種相﹞,應知其相。
[118] 「是」字,應作「顯」。
[119] 《顯揚》卷十二雲︰
謂即于彼法,依止名等,爲诠諸法自體差別所有言說。此亦能顯遍計所執自體應知。
《瑜伽》「是」字應依《顯揚》改爲「顯」字。
[120] 「所成」二字,《金藏》有,余缺。《顯揚》作「所依」。
[121] 「能诠名」,還是依他起,應從《顯揚》。「顯」與「是」乃形近致
誤。
[122] 「顯」字,《述記》原作「是」,今依《顯揚》改。
[123] 如《顯揚》卷十六雲︰
遍計所執自相是無。何以故?五事所不攝故,除五事外更無所有。……問︰若遍計所執相,無有自體,雲何能起遍計執耶?答︰由名于義轉故。謂隨彼假名于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名義決定相稱真實自性。問︰雲何應知此是邪執?答︰以二更互爲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義非稱體故,說…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叁、十一門廣外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