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瑜伽》無此縛,而有「二、境縛」。藏文《瑜伽》亦爾﹞。十二、諸法遍智自性執縛﹝《瑜伽》作「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縛」。藏文《瑜伽》亦然﹞。十叁、補特伽羅自體執縛。十四、補特伽羅遍智執縛﹝《瑜伽》作「十叁、補特伽羅遍知增上慢縛」。藏文《瑜伽》作「gav zag yovs wes par mvon pa”i va rgyal gyi ”chiv ba dav/」﹞。
「諸想」者,謂六種想縛﹝藏文作「”du wes kyi ”chiv ba/」。《瑜伽》作「妄想縛」﹞。厭此想故,菩薩依空﹝藏文作「依空性」。「stov pa bid la brten nas/」﹞,勤修念住,令心解脫。
雲何名爲六種想縛?謂依身、受、心、法,發起內想,名初想縛。即依身等發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內外想,是名第叁。爲欲度脫十方無量無數有情界故,發起大願修諸念住,此分別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謂有智慧正觀察住﹝《瑜伽》作「循觀而住」。藏文作「rjes su lta źiv gnas pa/」﹞,此分別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謂有我人﹝《瑜伽》無「我人」﹞正觀住者,此分別想,是名第六。
又觀身等後後相﹝應依《瑜伽》作「想」﹞成有十一種想縛差別應知。何等十一?謂于身等起隨身等正觀察住﹝瑜伽作「住循身等觀者」﹞,及于染淨二谛第一義中,起分別想﹝藏文作「don gyi mchog tu ”du wes pa/」﹞,名初想縛。即于染汙﹝《瑜伽》作「雜染」,藏文亦然﹞第一義中,起有所作想﹝《瑜伽》作「所起造作想」。藏文作「byas par ”du wes pa/」﹞,是名第二。即于清淨第一義中,起無作想﹝藏文作「ma byas par ”du wes pa/」﹞,是名第叁。即于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藏文作「rgyun du ”jug par ”du wes pa/」﹞,是名第四。即于無作第一義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轉由苦、變異故,起于苦想﹝《瑜伽》作「由有苦、有變異故,所起苦性想。」藏文作「sdug bsval dav ”gyur ba dav bcas pas sdug bsval gyi rav bźin can du ”du wes pa/」﹞,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藏文作「rtag pa bid/」﹞,起無變異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轉,由生滅住異自性故﹝藏文「gźan du ”gyur ba bid kyis/」﹞,及由自相有變異故﹝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kyis ”gyur ba dav bcas pa bid kyis/」﹞,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變無變染汙清淨第一義中﹝《瑜伽》作「即于有變異及無變異第一義中」。藏文作「”gyur ba med pa dav ”gyur ba dav bcas pa”i don gyi mchog de bid la/」﹞,起能攝受一切法想﹝《瑜伽》作「所起能攝染汙清淨一切法想」。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dav rnam par byav ba”i chos thams cad ”dus par ”du wes pa gav yin pa/」﹞,是名第九。即于染淨一切法所起染汙﹝《瑜伽》作「雜染」,下一同﹞、清淨我無﹝原作「有」,今依《瑜伽》改﹞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汙清淨諸法起無﹝原作「于」,今依《瑜伽》改﹞自體自相之想﹝《瑜伽》作「自性相想」。藏文作「vo bo bid med pa”i rav gi mtshan bid du ”du wes pa/」﹞,是名第十一。菩薩摩诃薩于如是後後相,成想縛差別及彼境界﹝藏文作「rnam pa/」﹞,正觀察已﹝藏文作「wes wiv mthov bas/」﹞,依止于空﹝性﹞,修諸念住,令心解脫。于此諸妄﹝《瑜伽》無﹞想縛得解脫時,當知解脫一切想縛。
[180] 已見前「十能遍計」中廣引。
[181] 《大般若經》卷四百零八、卷四百一十一,明十八空──十六空
上加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2] 《大般若經》第叁分中卷四十九,明十九空──十六空上加所緣
空、增上空、等無空。
[183] 《對法》卷一雲︰
問︰于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藏文《對法》譯作「”jig tshogs la lta ba/」﹞︰謂計色爲我、我有諸色、色屬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于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我所見?答︰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謂計色是我,計受、想、行、識是我,此五是我見。余十五是我所見。
問︰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答:﹞相應是我所故﹝藏文作「”brel bas bdag gir ”gyur ba/」﹞,隨轉﹝藏文作「dbav sgyur bas/」﹞我所故,不離﹝藏文作「tha dad mi ”jug pas/」﹞我所故。「相應我所」者,謂「我有色」,乃至「我有識」。所以者何?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故﹝該論卷七雲「『相應』者,不乖返、相順義。由我與蘊不乖、相順,故說彼蘊是我之所」﹞。「隨轉我所」者,謂「色屬我」,乃至「識屬我」。所以者何?由此自在力轉,或舍,或役,世間說彼是我所故﹝藏文作「dbav bsgyur b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te/ gav źig sbyin pa”am/ bsgo ba la gav gis dbav du ”gyur ba de ni de”i bdag gi źes brjod do/」﹞。「不離我所」﹝藏文作「tha dad du mi ”jug p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謂「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識中」﹝藏文則作「gzugs la gzugs dav/ rnam wes la rnam wes so źes bya ba”i bar ni/」。「bdag」在這裏不見,似太難解﹞。所以者何?彼計實我處在蘊中﹝藏文作「tha dad du mi ”jug p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te/」﹞,遍體隨行故﹝藏文作「bdag ”di ni ”di dag la rjes su źugs wiv rnam pas źugs nas bźag pa ste/ yan lag can gyi rjes sov bar kun du brtags pa”i phyir ro/」。意雲「由遍計執爲具有支分之隨行故」,爲漢譯所缺﹞。
[184] 《大般若經》卷四、卷五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九
等,均說二十空,即于十六空中,「相空」開爲「自相空」及「共相空」;「無散空」則作「無變異空」,更加「散空」、「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5] 「六十五」,《述記》原作「二十五」,現作依《大毗婆沙論》卷八
初改。如彼論雲︰
或應說六十五︰謂分別緣蘊,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受,是我璎珞,是我僮傥,是我器﹝《雜集論述記》卷七雲「亦分別彼我所起處,成六十五句︰謂計色爲我、我有受、受屬我、我在受中。如是乃至我有識、識屬我、我在識中。色蘊爲我,四蘊爲所,是計色我之我所故」﹞。如受有叁,想、行、識亦爾;四叁,十二。並觀色是我,總有十叁。如觀色是我有十叁,受、想、行、識亦爾,五種十叁,爲六十五。
如計五取蘊爲我我所,計十八界十二處等,爲我、我所見,可起多
句。最多可達九百叁十六。如《大毗婆沙論》卷八說。
《雜集論述記》又雲︰
計處界等分別行緣,不分別所起,亦分別所起,有句多少;因此複生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體數多少,皆准應知。
[186]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叁〈六十二見章〉五門分別:
第二辨名相者,《大智度論》﹝卷十五中﹞說身、邊二見以爲根本,有二十句我我所見,叁世合數,並本二見,成六十二﹝〈六十二見章〉及《略纂》卷五所計成爲「六十二」者誤。原文爲:「諸法若有邊、若無邊、若有無邊、若非有無邊,若死後有去、若死後無去、若死後有去無去、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亦如是皆不實。于六十二見中觀法亦皆不實,如是一切除卻」﹞,非此所宗﹝《略纂》並說「隨機別說,非此所明。恐繁不述」﹞。《﹝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品〉﹞有許無色界有色身故,大衆部經,非可全憑。《梵網‧六十二見經》與《舍利弗阿毗昙》同,是正量部﹝義﹞,亦非所宗。《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第二百,雖複廣明,是薩婆多﹝義﹞,亦非依憑。以上皆非大乘之義。今依《瑜伽》第八十七、第六、第七、第八及五十八、《顯揚》第九、第十、《對法》第一、《成唯識》第六卷﹝中﹞、上下諸文廣解釋。即是自義,理應依憑。
[187] 「等」,取《顯揚》卷六。
[188] 《瑜伽》七十四原文爲:
隨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設建立自…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