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P14

  ..续本文上一页瑜伽》无此缚,而有「二、境缚」。藏文《瑜伽》亦尔﹞。十二、诸法遍智自性执缚﹝《瑜伽》作「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缚」。藏文《瑜伽》亦然﹞。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缚。十四、补特伽罗遍智执缚﹝《瑜伽》作「十三、补特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藏文《瑜伽》作「gav zag yovs wes par mvon pa”i va rgyal gyi ”chiv ba dav/」﹞。

  

  「诸想」者,谓六种想缚﹝藏文作「”du wes kyi ”chiv ba/」。《瑜伽》作「妄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藏文作「依空性」。「stov pa bid la brten nas/」﹞,勤修念住,令心解脱。

  

  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瑜伽》作「循观而住」。藏文作「rjes su lta źiv gnas pa/」﹞,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瑜伽》无「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

  

  又观身等后后相﹝应依《瑜伽》作「想」﹞成有十一种想缚差别应知。何等十一?谓于身等起随身等正观察住﹝瑜伽作「住循身等观者」﹞,及于染净二谛第一义中,起分别想﹝藏文作「don gyi mchog tu ”du wes pa/」﹞,名初想缚。即于染污﹝《瑜伽》作「杂染」,藏文亦然﹞第一义中,起有所作想﹝《瑜伽》作「所起造作想」。藏文作「byas par ”du wes pa/」﹞,是名第二。即于清净第一义中,起无作想﹝藏文作「ma byas par ”du wes pa/」﹞,是名第三。即于有作第一义中,起流转想﹝藏文作「rgyun du ”jug par ”du wes pa/」﹞,是名第四。即于无作第一义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转由苦、变异故,起于苦想﹝《瑜伽》作「由有苦、有变异故,所起苦性想。」藏文作「sdug bsval dav ”gyur ba dav bcas pas sdug bsval gyi rav bźin can du ”du wes pa/」﹞,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藏文作「rtag pa bid/」﹞,起无变异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转,由生灭住异自性故﹝藏文「gźan du ”gyur ba bid kyis/」﹞,及由自相有变异故﹝藏文作「rav gi mtshan bid kyis ”gyur ba dav bcas pa bid kyis/」﹞,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变无变染污清净第一义中﹝《瑜伽》作「即于有变异及无变异第一义中」。藏文作「”gyur ba med pa dav ”gyur ba dav bcas pa”i don gyi mchog de bid la/」﹞,起能摄受一切法想﹝《瑜伽》作「所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想」。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dav rnam par byav ba”i chos thams cad ”dus par ”du wes pa gav yin pa/」﹞,是名第九。即于染净一切法所起染污﹝《瑜伽》作「杂染」,下一同﹞、清净我无﹝原作「有」,今依《瑜伽》改﹞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污清净诸法起无﹝原作「于」,今依《瑜伽》改﹞自体自相之想﹝《瑜伽》作「自性相想」。藏文作「vo bo bid med pa”i rav gi mtshan bid du ”du wes pa/」﹞,是名第十一。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后后相,成想缚差别及彼境界﹝藏文作「rnam pa/」﹞,正观察已﹝藏文作「wes wiv mthov bas/」﹞,依止于空﹝性﹞,修诸念住,令心解脱。于此诸妄﹝《瑜伽》无﹞想缚得解脱时,当知解脱一切想缚。

  

  [180] 已见前「十能遍计」中广引。

  

  [181] 《大般若经》卷四百零八、卷四百一十一,明十八空──十六空

  

  上加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2] 《大般若经》第三分中卷四十九,明十九空──十六空上加所缘

  

  空、增上空、等无空。

  

  [183] 《对法》卷一云︰

  

  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藏文《对法》译作「”jig tshogs la lta ba/」﹞︰谓计色为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答︰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谓计色是我,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

  

  问︰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答:﹞相应是我所故﹝藏文作「”brel bas bdag gir ”gyur ba/」﹞,随转﹝藏文作「dbav sgyur bas/」﹞我所故,不离﹝藏文作「tha dad mi ”jug pas/」﹞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该论卷七云「『相应』者,不乖返、相顺义。由我与蕴不乖、相顺,故说彼蕴是我之所」﹞。「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乃至「识属我」。所以者何?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藏文作「dbav bsgyur b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te/ gav źig sbyin pa”am/ bsgo ba la gav gis dbav du ”gyur ba de ni de”i bdag gi źes brjod do/」﹞。「不离我所」﹝藏文作「tha dad du mi ”jug p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ro/」﹞,谓「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识中」﹝藏文则作「gzugs la gzugs dav/ rnam wes la rnam wes so źes bya ba”i bar ni/」。「bdag」在这里不见,似太难解﹞。所以者何?彼计实我处在蕴中﹝藏文作「tha dad du mi ”jug pas bdag gi be bar len pa”i phyir te/」﹞,遍体随行故﹝藏文作「bdag ”di ni ”di dag la rjes su źugs wiv rnam pas źugs nas bźag pa ste/ yan lag can gyi rjes sov bar kun du brtags pa”i phyir ro/」。意云「由遍计执为具有支分之随行故」,为汉译所缺﹞。

  

  [184] 《大般若经》卷四、卷五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九

  

  等,均说二十空,即于十六空中,「相空」开为「自相空」及「共相空」;「无散空」则作「无变异空」,更加「散空」、「不可得空」,及「自性空」。 

  

  [185] 「六十五」,《述记》原作「二十五」,现作依《大毗婆沙论》卷八

  

  初改。如彼论云︰

  

  或应说六十五︰谓分别缘蕴,我具行相差别,亦分别所起处。如等随观色是我受,是我璎珞,是我僮傥,是我器﹝《杂集论述记》卷七云「亦分别彼我所起处,成六十五句︰谓计色为我、我有受、受属我、我在受中。如是乃至我有识、识属我、我在识中。色蕴为我,四蕴为所,是计色我之我所故」﹞。如受有三,想、行、识亦尔;四三,十二。并观色是我,总有十三。如观色是我有十三,受、想、行、识亦尔,五种十三,为六十五。

  

  如计五取蕴为我我所,计十八界十二处等,为我、我所见,可起多

  

  句。最多可达九百三十六。如《大毗婆沙论》卷八说。

  

  《杂集论述记》又云︰

  

  计处界等分别行缘,不分别所起,亦分别所起,有句多少;因此复生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体数多少,皆准应知。

  

  [186]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三〈六十二见章〉五门分别:

  

  第二辨名相者,《大智度论》﹝卷十五中﹞说身、边二见以为根本,有二十句我我所见,三世合数,并本二见,成六十二﹝〈六十二见章〉及《略纂》卷五所计成为「六十二」者误。原文为:「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死后有去无去、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不实。于六十二见中观法亦皆不实,如是一切除却」﹞,非此所宗﹝《略纂》并说「随机别说,非此所明。恐繁不述」﹞。《﹝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品〉﹞有许无色界有色身故,大众部经,非可全凭。《梵网‧六十二见经》与《舍利弗阿毗昙》同,是正量部﹝义﹞,亦非所宗。《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第二百,虽复广明,是萨婆多﹝义﹞,亦非依凭。以上皆非大乘之义。今依《瑜伽》第八十七、第六、第七、第八及五十八、《显扬》第九、第十、《对法》第一、《成唯识》第六卷﹝中﹞、上下诸文广解释。即是自义,理应依凭。

  

  [187] 「等」,取《显扬》卷六。

  

  [188] 《瑜伽》七十四原文为:

  

  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