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差別﹝藏文「vo bo bid dav bye brag tu ”dogs pa rnam par ”jog pa/」﹞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計所執自性﹝藏文有「之差別」﹞亦爾,是故當知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藏文此處無「差別」﹞。又于依他起自性中,當知有二種遍計所執自性執﹝藏文作「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du mvon par źen pa/」﹞:一者、隨覺﹝藏文作「sad pa dav/」﹞,二者、串習習氣隨眠﹝藏文作「de la goms pa”i bag chags bag la bal ba”o/」﹞。
[189] 《金藏》作「一一」二字,余作「二」字。
[190] 即第二十頌第一句。
[191] 「是」,論文作「雲」。此即第二段問答中之問。
[192] 謂遍計心與能取心等不同。
[193] 見《攝論》卷二及兩《釋》卷四,如論雲:
複次,有能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有所遍計﹝藏文作「kun tu brtags par bya ba/」﹞,遍計所執自性﹝藏文作「kun tu brtags pa”i mtshan bid/」﹞乃成。當知意識是能遍計﹝無性釋雲「由有顯示、隨念分別所雜糅故(藏文作「ves par rtog pa dav/ rjes su dran pa”i rnam par rtog pa dav ”brel ba”i phyir ro/」)」﹞,所以者何?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無性釋雲「無始生死,所有意識戲論(藏文無此二字)名言(藏文作「tha sbad du brjod pa ste/」)熏習種子,爲此生因(藏文作「de”i bag chags ni de”i sa bon no/」)」﹞,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無性釋雲「用無邊色等影識名言熏習種子爲因(藏文作「”di ltar gzugs la sogs pa mtha” yas par snav ba”i rnam par rig pa brjod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ste/」),似彼生故(藏文作「der snav bar ”byuv ba”i tshul can yin pa”i phyir ro/」),是故一切無邊行相(之)分別而轉(無性解「唯識、二、種種中」,唯有種種,而無有義,雲「『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等者,謂彼意識有能一時取一切義增上勢力,眼識爲初法識爲後所安立相,是其相分。即此意識了別義邊,說名見分。由此意識遍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是故意識說名『相』、名『見』,亦名『種種』。」世親釋有雲「所取境界不決定故,其余諸識境界決定」)。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藏文作「de lta bas na rnam pa mtha” yas pa”i rnam par rtog pa dag gis ”byuv ste/」),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藏文作「thams cad du rtog pas 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s na kun tu rtog pa źes bya ”o/」)」﹞。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無性釋雲「謂此一分眼等諸相爲所計境(原作「業」,今依藏文「de”i phyogs gcig mig la sogs pa yul du gyur pa”o/」)改」﹞。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藏文作「rnam pa gav du gźan gi dbav gi vo bo bid la kun tu brtags pa de ni de la 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do/」。無性釋雲「謂由品類緣相,是名遍計所執自性(藏文作「rnam pa rgyur gyur pa kun brtags bid du bstan to/」)」﹞。「由此相」者,是如此義。
《樞要》卷下雲︰
所遍計法唯言依他,爲唯護法?亦安慧耶?此二師文,護法親取相分,安慧本質﹝即自證分﹞,皆得,二解俱得,勘之。
[194] 「六」字,《金藏》作「七」。即引用《解深密經》文。
[195] 即「勝義無自性性」。藏文作「don dam pa vo bo bid med pa bid/」。
[196] 《瑜伽》卷七十六原文爲: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197] 如本論卷八雲︰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
[198] 以名爲質故。
[199] 《瑜伽》卷七十四初﹝《顯揚》卷十六﹞雲︰
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
《佛性論》卷二初雲︰
真實性者,唯爲無分別聖智境,如量如理故。如量,則攝一切;如理,則無顛倒。
[200] 此句具義:遍計所執雖是能遍計心境,而非所緣緣,故非所遍計。
[201] 「同」字,《金藏》作「用」。
[202]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作:
由何故遍計?答:由依他起自性故。但由堅執有實所诠義與名相稱並相屬故。而以此實無所有之外境顛倒生起有體法,有生法及有染法﹝即有外境虛妄心、心所有法﹞。
如《佛性論》卷二雲︰
問︰此叁性幾性無體能生有體?答曰︰唯分別﹝即「遍計所執」﹞一性無體,能生依他性﹝即「依他起自性」﹞。
《顯揚》卷十六雲︰
若遍計所執相無有自體,雲何能起遍計執﹝即能遍計堅執心﹞耶?由名于義轉故。謂隨彼假名于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名義決定相稱真實自性。
問︰雲何應知此是邪執?答︰以二更互爲客故。所以者何?以名于義非稱體故,說之爲「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說之爲「客」。﹝如名前義覺無、名多義應多、名不定義亦不定等叁因緣,名義互不相稱。﹞
又《佛性論》卷二雲︰
問曰︰若分別性無,有何過失?答曰︰若無分別性,則名言不立。名言不立故,則依他性不得成就,乃至淨不淨品並皆不立。
又《顯明叁性頌》第十八頌雲︰
不實二者體,無事爲性故。離說遍計性,非有圓成相﹝藏文爲「mi bden gbis po”i rav bźin de/ dvos med rav bźin bid yin pas/ brtags pa”i rav bźin źes bya las/ grub pa”i mtshan bid gźan ma yin/」﹞。
《瑜伽》卷七十四又雲︰
問曰︰此叁性幾是不生﹝藏文作「ma skyes pa/」﹞能生于生﹝藏文作「skyes pa skyed pa dag yin źe na/」﹞?答︰一。
又雲︰
問︰此叁性幾自非染、能令他染﹝藏文作「gźan kun nas bon movs par byed pa dag yin źe na/」﹞?答︰一。
[203] 本論卷八原文作:
都非智所行﹝藏文作「gav gi spyod yul yav ma yin te/」﹞,非是所緣緣。
[204] 《金藏》作「以」,余作「似」。
[205] 「說爲非境」四字,《金藏》有,余無。
[206] 《瑜伽》卷七十四初雲︰
問︰叁種自性,幾應遍知?答︰一切。
《佛地經論》卷七雲︰
遍計所執,以無體故,非聖所證。若爾,聖智不知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爲有,則成顛倒。若知爲無,則非遍計所執自性。心所現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是故聖智雖知有、無,而不緣彼遍計所執爲境。
[207] 即《佛性論》卷二等雲。如雲︰
分別性者,唯是凡惑性,非聖智境。何以故?無體相故。
《瑜伽》卷七十四初,則約非所緣緣,或非所行,而說都非凡聖智
所行。
[208] 「智」字,《金藏》作「知」。
[209] 本論卷七末說「所緣緣」雲︰
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即所緣慮﹞所托﹝即爲緣義﹞。
[210] 謂《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四雲:
聖人若知遍計無時,亦心變作無之影像。有似于無,非即親緣。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凡聖之心俱能親變,亦親緣之。約親﹝顛倒﹞所緣遍計所執,唯凡夫境;圓成實性,唯聖人境;若疏所緣遍計所執,亦通聖境;圓成實性,亦通凡境。
[211] 即第二十一頌。
[212] 如《中邊論》卷上〈辨相品〉雲︰
「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
[213] 安慧解釋《莊嚴經頌》「自界現似二」﹝明友譯作「自界及二光」﹞
雲︰
所謂界、種子及因者,爲同一…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