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P16

  ..續本文上一頁義。阿賴耶識具有所取及能取習氣,名爲「自界」。由所取、能取之習氣,現似所取,亦現似能取故,即現似二。

  

  又解釋同一頌第四句「二實應遠離﹝明友譯文﹞」雲︰

  

  如是雖現似所取及能取,亦遠離二實。即所取自性既無能取自性亦無之義。﹝見德格, mi, 182B.3; 183A.3﹞

  

  [214] 「所」字,《中邊論》原作「法」。

  

  [215] 「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梵文原爲「abhuta parikalpas ca citta

  

  caittas tridhatukah」;藏文作「yav dag ma yin kun rtog ni/ sems dav sems byuv khams gsum pa/」。

  

  [216] 《瑜伽》卷五以分別與尋伺相對作四句分別雲︰

  

  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藏文作「”jig rten las ”das pa”i ye wes ma gtogs pa/」﹞所余一切心、心法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卷七十二,說五事中「分別」雲︰

  

  謂叁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卷七十四雲︰

  

  如說叁界所有諸心、心所,皆是分別。

  

  [217] 《攝論》卷二、兩《釋》卷四等雲︰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

  

  [218] 「無二,有無故」,藏文作「gbis dvos med dav/ dvos med pa”i dvos po

  

  stov pa”i mtshan bid do/」。

  

  [219] 《攝論》卷二、兩《釋》卷四雲︰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

  

  又雲︰

  

  由何異門即此﹝依他起﹞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220] 《顯揚》卷十六雲︰

  

  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說爲無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即是勝義,亦是無性,由無戲論我法性故。是故圓成實自性是勝義故,及無戲論性故,說爲勝義無性。應知于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亦得建立爲勝義無性。何以故?由無勝義性故。

  

  [221] 此初文也。

  

  [222] 《佛地經論》卷七,親光師雲︰

  

  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有二分,雲何非執?是故緣生相分、見分,依他起攝。若于此上妄計心外、或定性有,方名爲執。

  

  [223] 《金藏》作「所」,余作「次」。

  

  [224] 「唯識、二、種種」,藏文作「de tsam gbis dav sna tshogs bid/」。

  

  [225] 《攝論》卷二雲︰

  

  如何安立如是諸﹝十一種﹞識成唯識性?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藏文作「rgyu mtshan dav bcas pa/」﹞、有見﹝藏文作「lta ba dav bcas pa/」﹞,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226] 「唯二者,有見、相故;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疏翼》

  

  原無,今依《大正藏》增。

  

  [227] 《攝論‧世親釋》解「由二性」雲︰

  

  由于一識安立相、見﹝藏文「rgyu mtshan dav bcas pa dav lta ba can gyi rnam par wes pas rnam par gźag par ”gyur ro/」﹞。此識一分成相,第二成見。

  

  《攝論‧無性釋》卷,六解「悟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

  

  雲︰

  

  問︰若義無有,于此悟入唯識性中,爲何悟入?此意難言︰此唯識性,即是其義﹝藏文作「de bid de”i don yin par bsam pa”o/」﹞,雲何義無?爲遮此難,故先說言「入唯識性」。謂此識義亦無義性,非唯外義是無所有﹝藏文作「rnam par rig pa”i don gyis kyav don med pa bid yin gyi/ phyi rol ”ga” źig gyis ni ma yin no/」﹞。若無義性,雲何得有十二處教?雲何世間有義言說﹝藏文作「”jig rten pa”i don gyi tha sbad kyi rjes su źugs pa ji lta bu źe na/」﹞?爲遮此難,故次說言「相、見二性」。雖無實義,識似內外二義顯現﹝藏文雲說「似外義顯現」﹞。無始言說熏習力故,識似義轉﹝藏文作「don mvon par brjod pa”i bag chags kyi dbav gis ”grub la/」﹞,似了別用,說名爲見,故不相違。爲唯悟入似相、似見識別種類﹝藏文作「ci rgyu mtshan lta bar snav ba”i rnam par rig pa ”di dag rigs gźan du gyur pa bid ces ”jug par byed dam/」﹞?爲不爾耶?

  

  爲答此問,故說悟入「及種種性」。謂唯一識所取、能取性差別故﹝藏文作「rnam par wes pa gcig bid gzuv ba dav ”dzin pa”i dvos par rnam pa tha dad pas/」﹞,于一時間分爲二種﹝藏文作「dus gcig tu rnam pa sna tshogs su snav vo źes ”jug go/」﹞。又于一識似叁相現︰所取、能取,及自證分,名爲叁相。如是叁相,一識義分,非一、非異。于余處辨﹝此又解文爲漢譯獨有,藏文所無。然依前後文勢,非奘師臆造﹞。于一識上有多相現,故名「種種」。

  

  [228] 如《佛地經》雲︰

  

  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謂地獄、餓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五趣差別具足顯現。如世界中,欲、色、無色諸界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叁界差別具足顯現。

  

  [229] 謂《厚嚴經》、《集量論》、《厚密經》,及《楞伽經》四聖教。

  

  [230]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如無性解雲︰

  

  「由二性」者,謂相及見﹝藏文作「rgyu mtshan dav lta ba/」﹞于一識中,有相、有見二分俱轉﹝藏文作「de gbis dav lhan cig pa ni rnam par rig pa rgyu mtshan dav lta ba dav bcas pa ste/」﹞,相、見二分不即不離﹝藏文無此四字﹞。始從眼識,乃至身識。隨類各別變爲色等種種相識,說名相分﹝藏文作「bdag bid ji lta ba bźin du gzugs la sogs par snav ba”i rnam par rig pa”i rgyu mtshan gyis ni rgyu mtshan dav bcas pa”o/」﹞,眼等諸識了別境界、能見義邊,說名見分﹝藏文作「yul so sor rnam par rig par snav ba”i lta bar ni lta ba dav bcas pa”o/」﹞。又所取分﹝藏文作「gzuv ba”i cha」﹞名相,能取分﹝藏文作「”dzin pa”i cha」﹞爲見,是名「二性」。

  

  「由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于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一分變異似能取見,此之二分各有種種差別行相俱時而起﹝藏文作「ri mo”i gp la sogs pa la sna tshogs kyi rnam pa”i rnam par wes pa gcig kho na cha gcig ni gzuv ba dav/ cha gcig ni ”dzin par cig car ”byuv vo/」﹞。若有不許一識一時有種種相﹝藏文作「gav dag de”i skye ba rim gyis ”byuv bar ”dod pa de dag gi ltar na/」﹞,應無一時覺種種境﹝藏文作「gźi chen po la yav biv gcig tu yav sna tshogs kyi blo ”byuv bar mi ”gyur ro/」﹞。

  

  又《瑜伽》卷六十叁中雲︰

  

  又一意識于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231] 或名五事。

  

  [232] 《金藏》作「四法」,余作「前四」。

  

  [233] 《瑜伽》卷七十二初雲︰

  

  雲何五事﹝藏文作「dvos po lva」﹞?一、相﹝藏文作「rgyu mtshan」﹞,二、名,叁、分別,四、真如,五、正智﹝藏文作「yav dag pa”i wes pa」﹞。

  

  何等爲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i tshig gi gźi”i gnas su gyur pa”i dvos po/」﹞。何等爲名?謂即于相所有增語﹝藏文作「tshig bla dags/」﹞。何等爲分別?謂叁界行中所有﹝藏文作「…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