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31;叁四二 又相等四法、十一識等,論皆說爲依他起攝故。
【疏翼】
第二引證中,第二引五法及十一識等教。
【述記‧卷五十一】
又五法[231]中,「相等四法[232]」,唯除真如[233]。
「十一識」者,一、「身」,二、「身者」,叁、「受者」,四、「彼所受」,五、「彼能受」,六、「世」,七、「數」,八、「處」,九、「言說」,十、「自他別[234]」,十一、「善惡趣死生識[235]」。
眼等五根,名「身」;「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236];「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237]」;此等叁識,以六內界爲性。色等六塵,名「彼所受」;「六識界」,名「能受」;「似叁時影現」,名「世」;「似一等算」[238],名「數」;「似村[239]園[240]等現」,名「處」;「似見聞覺知等[241]言說相[242]」現,說名「言說」;起「我、我所執」,名「自他別」[243];似五趣等相[244]現,名「善、惡趣死生識」;此等門義,如《攝論》說[245]。
此中既言「身識」、「所受識」、「處識」、「言說識」、「善、惡趣生死」,合五識名依他起,故相分亦依他也。《瑜伽》七十二[246]、叁[247],《顯揚》十二[248]、十六[249],明五法;《攝論》第四明十一識[250],及相[251]、名等[252];彼皆說爲依他起攝[253]。故知二分非計所執。論言「等」者,等相識等[254]、色等、處等。
【疏翼】
以上第二護法等師義中,第二引證訖。
【論文】
八‧叁四叁 不爾,無漏後得智品二分,應名遍計所執。
【疏翼】
第二護法等師義中,第叁破斥。于中分五︰一、難無漏智有執,二、難依他起相分非所緣緣,叁、難二分不熏種,四、難習氣不作因緣,五、難自證分應同二分。初中分二︰一、第一難無漏智有執,二、許與不許進退兩妨。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下、破斥中,有五過難,此爲第一。
若諸相分非依他者,佛等「無漏後得智品」所變「二分,應名」「所執」!
應立量雲︰有漏非染二分,非計所執。是非染心現二分故。如無漏心現二分等。
【論文】
八‧叁四四 許,應聖智不緣彼生,緣彼智品應非道谛!不許,應知有漏亦爾!
【疏翼】
第一難無漏智有執中,第二許與不許進退兩妨。
【述記‧卷五十一】
若許無漏見、相二分,如二乘等亦計所執,則應「聖智不緣」自依他相分等生!若緣相生,便計所執,能緣依他所有「智品,應非道谛」!有相分故,如有漏心。若不許,聖智雖有二分,非計所執。應知有漏心亦應爾!有二分故,如無漏心。
【疏翼】
以上第叁破斥中,第一難無漏智有執訖。
【論文】
八‧叁四五 又若二分是遍計所執,應如兔角等,非所緣緣。遍計所執體非有故。
【疏翼】
第叁破斥中,第二難依他起相分非所緣緣。
【述記‧卷五十一】
第二難也。
若有漏「二分」,皆「是計所執」者[255],應「非所緣緣」!
彼言計所執性[256],二非有故,「如兔、角等」。彼計二分,「非所緣緣」。
【論文】
八‧叁四六 又應二分,不熏成種,後識等生,應無二分。
【疏翼】
第叁破斥中,第叁難二分不熏成種。
【述記‧卷五十一】
「所緣緣」者,陳那破他[257]。就他爲論──我即唯識,何藉緣生[258]?
第叁難也[259]。
所執二分不熏成種。以無法故。如石女兒。即後識等[260],應無二分!然彼所計所有二分,種生之時,但自證現行,是依他起;種生二分,便計所執;故爲此難。不爾,此文是逐他義,非謂極成[261]。
【論文】
八‧叁四七 又諸習氣,是相分攝,豈非有法,能作因緣?
【疏翼】
第叁破斥中,第四難習氣不作因緣。
【述記‧卷五十一】
第四難也。
有漏「習氣」是識「相分」[262]。相分既非有,豈體[263]非有之法能作因緣[264]?「假法如無,非因緣故」[265]。汝執相分體非有故。彼執種子非真有體,自證分緣,仍非相分。
今說自宗,言「相分攝」,故爲此難。
【論文】
八‧叁四八 若緣所生內相、見分,非依他起,二所依體例亦應然,無異因故。
【疏翼】
第叁破斥中,第五難自證應同二分。
【述記‧卷五十一】
第五難也。
從「緣所生」,不離于識內之二「分,非依他起」,二分所依依他起識「體,例亦應」爾!「無異」所以,彼此可別。若心外二分[266],非因緣生,可非依他起。然彼師計能生之種有二︰能生所生現行及[267]計所執[268]。故以自證爲例,例之[269]。
應立量雲︰因緣所生二分是依他起。因緣種子生故。如自證分。
又唯自證分,如何緣證自證?如何緣種?豈一心中亦量、非量?得自緣故。許有見分,則無此失。
若更立分者,即初自證不自內緣,亦見分攝!
【疏翼】
以上第二護法等師義中,第二破斥訖。
--------------------------------------------------------------------------------
[1] 即第二十頌。
[2] 即第二十一頌。
[3] 「問答」二字,《金藏》有,余無。
[4] 「段」字,《金藏》有,余無。
[5] 「釋」字,《金藏》有,余無。
[6] 「中」字,《金藏》無。
[7] 「下先廣」等九字,原置「此問辭也」四字之下。
[8] 「言」字,《金藏》作「雲」。
[9] 即第一段問答中,第一。
[10] 《金藏》作「義」,余作「執」。
梵、藏安慧釋論所有頌中,「遍計」均作「分別」。
[11] 「即」字,《金藏》有,余無。
[12] 十卷《楞伽》卷七中,《七卷》本卷五中有文說「八識虛妄」。如《十
卷》本雲︰
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枝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藏文作「khov du ma chud pas/」﹞,叁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爲作者。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藏識,生于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注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las skyes pa rnam par wes pa bdun dav lhan cig du rgya mtsho chen po”i rlabs bźin du rtag tu lus rgyun mi ”chad pa mi rtag pa”i bes pa dav bral ba/ bdag du smra ba las rnam par log pa/ win tu rav bźin gyis yovs su dag pa ”jug go/」﹞。其余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爲因﹝藏文作「yav dag pa ma yin par yovs su rtog pa”i rgyu las skyes pa/」﹞,境相爲緣﹝藏文作「dbyibs kyi bya ba dav bye brag la dmigs pa/」﹞,和合而生。
[13] 《辯中邊論》卷一〈辯相品〉初雲︰
「于此二都無」者,謂即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
該論《述記》雲︰
「能取」、「所取」,遍計所執,緣此「分別」,乃是依他。以是能緣﹝即「能遍計」﹞非所執故。非全無自性,故名爲「有」。
[14]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如論雲︰
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藏文作「gbis kyi ni rnam par rig pa rgyu mtshan dav/ lta ba dav bcas pa”i phyir ro/」﹞。
《攝論‧無性釋》卷四中雲︰
眼等諸識了別境界,能見義邊,說名見分﹝藏文作「yul so sor rnam par rig pa…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