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 snav ba”i lta bas ni lta ba dav bcas pa”o/」﹞。又所取分,名相;能取分,名見;是名二性﹝藏文作「yav na gzuv ba”i cha ni rgyu mtshan/ ”dzin pa”i cha ni lta ba ste/ gbis so/」﹞。
又雲︰
于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一分變異似能取見﹝藏文作「rnam par wes pa gcig kho na cha gcig ni gzuv ba dav/ cha gcig ni ”dzin par cig car ”byuv vo/」﹞。
[15] 「子」字,《金藏》無。
[16] 見《顯揚》卷十七。
[17] 「種」字,原作「習氣」。
[18]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爲:
「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
[19] 「七」字,《述記》原作「六」,今改。
[20] 即《解深密經》第叁〈心意識相品〉。
[21] 《攝論‧世親釋》卷一原文爲:
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
[22] 《佛地經論》卷七初雲︰
有義:法執及無明等,遍在一切善惡無記有漏心品及與二乘無漏心品。皆不了達法無我故,皆似相分見分起故。
[23] 「六、七」二字,《金藏》有,余無。
[24] 《攝論》卷二、兩《釋》,如論雲︰
複次,有能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有所遍計﹝藏文作「kun tu brtags par bya ba/」﹞,遍計所執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藏文作「rav brjod pa”i bag chags kyi sa bon las byuv ba dav/」﹞,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藏文作「thams cad la rtog pas 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s na kun tu rtog pa źes bya”o/」﹞。
又依他起性,名所遍計。又若由此相﹝藏文作「rnam pa gav du/﹞﹞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義﹝藏文作「rnam pa gav du źes bya ba ni ji ltar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複次,雲何遍計﹝藏文亦作「能遍計」﹞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藏文作「mtshan mar ”dzin pa gav/」﹞?由何執著﹝藏文作「mvon par źen pa gav/」﹞?由何起語﹝藏文作「vag kun nas slov ba gav/」﹞?由何言說﹝藏文作「tha sbad gav」﹞?何所增益﹝藏文作「sgro ”dogs pa gav gis kun tu rtog ce na/」﹞?謂緣名爲境,于依他起自性,取彼相貌﹝藏文作「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la der mtshan mar ”dzin pa/」﹞,由見執著﹝藏文作「lta bas de la mvon par źen pa/」﹞,由尋起語﹝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rnams kyis vag kun nas slov ba/」﹞,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藏文作「tha sbad ”dogs pa/」﹞,于無義中增益爲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藏文作「med pa”i don la yod do źes sgro ”dogs pas kun tu rtog go/」﹞。
《攝論‧無性釋》解雲︰
「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者,無始生死所有意識戲論﹝藏文無「戲論」二字﹞名言熏習種子,爲此生因﹝藏文作「thog ma med pa”i ”khor ba na tha sbad du brjod pa ste/ de”i bag chags ni ”di”i sa bon no/」﹞,「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者,謂無邊色等影識名言熏習種子爲因﹝藏文作「gzugs la sogs pa mtha” yas par snav ba”i rnam par rig pa brjod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ste/」﹞,似彼生故。是故一切無邊行相分別而轉﹝藏文作「de”i phyir yid kyi rnam par wes pa ni rnam pa mtha” yas pa”i rnam par rtog pa thams cad kyis ”byuv ba”o/」﹞。
又前解「由種種成唯識性」雲︰
「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等者,謂彼意識有能一時取一切義增上勢力﹝藏文作「don thams cad dmigs pa l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 dbav byed pa/」﹞,眼識爲初,法識爲後所安立相﹝藏文作「rgyu mtshan bid du rnam par gnas pa ste/﹞,是其相分﹝藏文作「de dag gis de rgyu mtshan dav bcas pa”o/」﹞,即此意識了別義邊,說名見分﹝藏文作「yid kyi rnam par wes pa”i rnam par rig pas ni lta ba dav bcas pa ste/」﹞。由此意識遍分別﹝藏文作「thams cad la rnam par rtog par byed pa dav/」﹞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hams cad kyi rnam par ”byuv ba”i tshul can yav yin te/」﹞,是故意識說名相、名見,亦名種種﹝藏文只作「yid kyi rnam par wes pa de/ ”dis lta ba źes bya”o/」﹞。
[25] 即《攝論》。
[26] 「而」字,《金藏》有,余無。
[27] 《瑜伽》卷十五亦以「意根」代意識說,如雲︰
意受現量者,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說現量體相。
《對法》卷叁亦雲︰
「自相共相一切時一切境界能取」者,謂第六根所生。
「意」與「意識」有時可通,可互影顯。
[28] 《攝論》卷二、兩《釋》四。
[29] 「作」字,《金藏》無。
[30] 《攝論》原文:
當知意識是能遍計。
[31] 《金藏》作「能」,余作「然」。
[32] 此下護法等雲。
[33] 「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
[34] 以下安慧等說。
[35] 《對法》卷二雲︰
叁分別者,謂自性分別﹝藏文作「rav bźin gyis rnam par rtog pa/」﹞、隨念﹝藏文作「rjes su dran pa”i/」﹞分別、計度﹝藏文作「mvon par dpyod pa”i/」﹞分別。「自性分別」者,謂于現在所受諸行﹝藏文作「da ltar byuv ba”i ”du byed myov ba na/」﹞,自相行﹝相﹞分別﹝藏文作「gav rav gi rnam pa”i rnam par rtog pa”o/」﹞。「隨念分別」者,謂于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相﹞分別。「計度分別」者,謂于去來今不現見事﹝藏文作「lkog tu gyur pa rnams la/」﹞,思構行﹝相﹞分別﹝藏文作「mvon par rtog pa”i rnam par rtog pa”o/」﹞。
[36] 「能」字,《金藏》作「然」。
[37] 《雜集論述記》卷十一雲︰
七分別依《對法》,依前六識論︰五識唯緣現在,名任運﹝論雲「初分別(藏文作「rav gi vav gis ”jug pa”i/」)者,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藏文作「dmigs pa la bkra bar ma bzuv bas/」),于自境界任運轉故(藏文作「rav gi yul ji lta ba bźin du rav gi vav gis ”jug pa”i phyir ro/」)﹞。意識中緣叁世有,故分二︰過、現有境名有相,未來有境,名無相﹝論雲「『有相分(藏文作「mtshan ma dav bcas pa/」)別』者,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未境種種相(藏文作「da ltar dav ”das pa”i yul bkra bas ”dzin pa”i…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