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無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分別』者,謂希求未來境行(藏文作「ma ”ovs pa”i yul yin la ”jug pa”i/」)分別」﹞。于叁世無境分四,皆計度故﹝論雲「皆用計度分別以爲自性」﹞。依已受、未受顯別,故二﹝論雲「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藏文作「res ”ga” ni rnam par rtog pa”i kun du ”tshol lo/ res ”ga” ni so sor rtog go/」)」﹞。無境體無,不可依境以分,但隨行相粗、細、染、不染位四﹝論雲「或時染汙(藏文作「bon movs pa can du ”gyur ro/」),或不染汙種種分別」﹞,故不增減。若依《瑜伽》﹝卷一中及卷七十叁﹞,唯依意識分七。于叁世曾有境,分有相、無相;根熟善言,未熟不善言,以分此二。唯于現境勢﹝力﹞,任運一種,叁世粗、細行相以分二。染、不染以分二。不說後四皆是計度。「染汙」等言,仍言過去顧戀行,未來希求行,現在執著行故。
[38] 「能」字,原作「有」。
[39] 「顯示」,藏文作「ves par rtog pa dav/」。
[40] 「雜糅」,藏文作「rjes su dran pa”i rnam par rtog pa dav ”brel ba”i/」。
[41] 《攝論‧無性釋》原文作:
「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者,由有顯示、隨念分別所雜糅故。
[42] 「計度」,藏文作「mvon par dpyod pa/」。智周《演秘》謂「亦名思
擇」。
[43] 即安慧等。
[44] 「相」字,《金藏》作「想」。
[45] 「者」字,原作「高」,今改。
[46] 「理」字,《金藏》在「爽」字下。
[47] 「雖」字,《金藏》無。
[48] 即《攝論‧世親釋》卷第四。
[49] 《攝論‧世親釋》原作:
爲欲顯示由此品類能遍計度故,又說緣名爲境等。
[50] 即護法等師。
[51] 即安慧等。
[52] 「雲」字,《金藏》作「言」。
[53] 見《瑜伽》卷五十八、五十九,《佛地經論》卷七初。
[54] 即本論卷九初。
[55] 《瑜伽》卷五十九雲︰
複次,諸煩惱略有叁︰一、欲界系,二、色界系,叁、無色界系。問︰如是叁聚幾不善?幾無記?答︰初一分是不善,余二聚是無記。諸不善者是有異熟,非余。
本論《述記》卷五十叁末雲︰
即是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不言通善,如何乃言善心中有法執?法執必有無明俱故。
如《瑜伽》卷五十八雲︰
于﹝藏文作「由」﹞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汙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汙愚。又此﹝藏文有「一切」二字﹞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藏文作「ma ”dres pa/」﹞無明。非無愚癡而起諸惑﹝藏文作「rmovs par ma gyur pa la ni bon movs pa ”ga” ”av mi ”byuv bas/」﹞,是故貪等余惑相應所有無明﹝藏文作「于有貪等所余煩惱中,即亦有無明故」﹞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由﹞貪等諸煩惱﹝所﹞纏,但于苦等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藏文爲屬啭聲﹞,鈍慧補特伽羅所余士夫﹝漢譯作「鈍慧士夫補特伽羅」,今依藏文改爲「鈍慧補特伽羅所余士夫(藏文作「skyes bu gav zag wes rab rtul ba de las gźan pa/」)﹞,諸不如實簡擇﹝藏文作「所有不如實遍顯現性」(藏文作「ji lta ba bźin du kun tu snav ba bid dav/」)﹞、覆﹝藏文作「sems la sgrib par byed pa bid dav/」﹞、障﹝藏文作「”gegs par byed pa bid dav/」﹞、纏裹﹝藏文作「kun nas dkris pa bid dav/」﹞、暗昧等心所性﹝藏文作「mun par gyur pa bid gav yin pa de ni/」﹞,名獨行無明。
《佛地經論》雲︰
有義﹝即護法親光等師義﹞:﹝法執及無明等﹞唯在不善、無記有漏心品。《瑜伽師地》說諸無明但有二種︰一者、不善,二者、﹝有覆﹞無記。複有二種︰一者、染汙,二、不染汙。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心相應。性相違故。
[56] 本論卷九雲︰
此﹝所知﹞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佛地經論》卷七續雲︰
又善心品必與無癡善根相應,癡即無明,不可一心癡、無癡並。如貪、無貪,瞋、無瞋等,不相應故。
[57] 「若爾,何故……亦同此」,《疏翼》原無,依《大正藏》增。
[58] 《金藏》作「言」,余作「雲」。
[59] 《金藏》作「善」,余作「前」。
[60] 「實」字,《金藏》作「空」。
[61] 雖叁界心心所有心,皆是「虛妄分別」,但非全是遍計所執之「能
遍計心」。
[62] 此下安慧等師言。
[63] 以上會第二違。
[64] 即《唯識二十論》釋最後頌中他心智文。
[65] 如《唯識二十論》雲︰
諸他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雲何于境不如實知?由無知故,二智于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實知,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
[66] 此爲安慧等義。
[67] 即菩薩亦有法執。
[68] 「大圓鏡」,藏文作「me lov lta bu”i ye wes /」。
[69] 《佛說佛地經》初雲︰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一切調順﹝藏文作「cav wes pa/」﹞,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藏文作「chos ”dod pa rnams bde ba dav phrad pa/」﹞。
[70] 又《佛說佛地經》初雲︰
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如來所都﹝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gnas/」﹞,諸大菩薩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藏文作「lha dav/ klu dav/ gnod sbyin dav/ dri za dav/ lha ma yin dav/ nam mka” lp dav/ mi ”am ci dav/ lto ”phye chen po dav/ brgya byin dav/ tshavs pa dav/ ”jig rten skyov ba dav/ mi dav mi ma yin pa tshad med pa rnam par rgyu ba/」﹞。
[71] 「識」字,《金藏》有,余無。
[72] 謂智體有十種,「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即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
滿成就」。
[73] 所引《佛說佛地經》文,中略:
妙觀察﹝藏文作「so sor rtog pa”i/」﹞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74] 「成所作智」,藏文作「sgrub pa”i ye wes/」。
[75] 成立叁種身業化、叁種語業化,及四種意業化。
[76] 如「鏡等」。
[77] 「洴沙王國」,梵文爲「bimbisara」。
[78] 「安陀」,梵文爲「antara」。
[79] 謂安慧等。
[80] 如本論卷叁雲︰
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
《述記》卷十五解雲︰
無漏種子此識既不緣,但爲彼依,故非執受。與七十六﹝初﹞、《解深密》同,與五十一﹝初﹞、《顯揚》﹝卷十七初﹞等別。彼言「遍計所執妄執習氣」,有何所以?此有二說︰唯染無記心中,有法執,善無記心不能起執。因執心所執爲所遍計,熏成于種,此種名「妄執習氣」,即見、相分而熏種生。
又解︰應分別論文,染、無記﹝能遍計﹞心,有遍計所計自性妄執,故此種子名「遍計所執妄執習氣」。善、無記心但是「遍計」──「計」是分別心之異名──故此種名「遍計習氣」,而非「所執自性妄執習氣」,以有漏心皆名「遍計」故,非善等心中,許有執故。或複此文,但約染語,以有漏中,多起執故。
[81] 即《佛地經論》卷七初,詳解煩惱、所知二障中征。
[82] 即本論卷十初。
[83] 「則」字,疑「即」。
[84] 即第一句頌文。
[85] 「第」字,《金藏》無。
[86] 虛妄分別或有漏識中一分。
[87] 即《攝論》卷二,及兩《釋》之卷第四。以下論文原作:
遍計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廣「遍計」與「彼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