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第四,以殊勝故。
又《佛地》雲︰雖經行[131]苦,令[132]得如來叁身功德、大喜、大樂」等,乃至廣說[133]。
【疏翼】
以上第叁問答或解諸妨難中,第叁問答訖。
【論文】
八‧二七六 彼複何須所知障助?
【疏翼】
第叁問答解諸妨難中,第四問答。于中分二︰一、外人問,二、論主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
此第四[134]、外人問。
既由無漏資現身先業,令果長時,彼複何須所知障助,方感此果?
【論文】
八‧二七七 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
【疏翼】
第四問答中,第二論主答。于中有叁解,此第一解也。
【述記‧卷五十】
「既未」成佛「圓證無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若「不執菩提」可求、「有情」可度爲「實有」者,無有因由可能「發起猛利」大悲及「猛利願」。以所知障──可求、可度執──爲先故,方能發起無漏業故。說業爲因,以是勝故;無明爲緣,以疏遠故;非如煩惱資有漏業,但緣義同,少分相似[135]。
【論文】
八‧二七八 又所知障障大菩提,爲永斷除,留身久住。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二解。
【述記‧卷五十】
第二、又解︰此「所知障障大菩提」,正障智故。
「爲永斷除」此所知障,留身久住[136],說之爲緣,爲所[137]斷緣故。
【論文】
八‧二七九 又,所知障爲有漏依,此障若無,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叁解。
【述記‧卷五十】
第叁、又解︰此「所知障」能爲一切有漏之依,以體寬遍。
由有此障,諸俱行法不成無漏;故此所依之障若無,彼能依有漏決定非有[138]。今既留身住,由有所知障爲緣,故說此障[139]爲于身住有大助力,說爲緣也。
此中叁釋,並通叁乘。然八地以去,複更願資,即無初義。無漏相續不起執故,但後二義。
以上第叁問答分別。
【疏翼】
以上第二解變易生死中,第叁問答或解諸妨難訖。
【論文】
八‧二八○ 若所留身,有漏定願所資助者,分段身攝,二乘、異生所知境故。無漏定願所資助者,變易身攝,非彼境故。
【疏翼】
第二解變易生死中第四二種生死中,第四二種生死對辨差別。
【述記‧卷五十】
以下第四、辨二死差[140]別。
問︰且如決定姓阿羅漢等留諸壽行,舍衣缽等入邊際定,以修福力資現命業,亦得延壽,變易生死,有何別耶?
正解此二生死別體[141]。
變易生死,第八十說非天眼境[142]。此中說非二乘等境。彼文意說︰定姓聲聞,及不定姓未回心者,雖有天眼,亦不能見。身極微細,非其境故。故此論言「二乘、異生」所不能見。然回心以去,設預流等,亦能見之,非天眼二乘並[143]悉能見。得殊妙身,眼亦勝故。然不許下得見上身,非其境故,上得見下。
又解︰以同類故,下[144]得見上。
小乘福資、入定,通有、無漏。今者大乘舍福資身定,唯有漏。此文爲證︰粗妙既殊,見者亦別,是故二身非無差別[145]。
【論文】
八‧二八一 由此應知,變易生死,性是有漏,異熟果攝;于無漏業,是增上果。
【疏翼】
第二解變易生死中,第五總結並會違。于中分二︰一、總結,二、會違。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
自下第五、總結會違。
「變易生死,性是有漏」,資[146]感現業,五果之中,異熟果攝;通五蘊性。此果望「于無漏業,是增上果」,疏緣與力故。
【論文】
八‧二八二 有聖教中,說爲無漏,出叁界者,隨助因說。
【疏翼】
第五總結並會違中,第二會違。
【述記‧卷五十】
此、會相違。
說爲無漏「出叁界」者[147],隨此無漏助業因說,而體實非。是故經言界外生死、有漏生死、無漏生死也。即《十地》[148]雲:有妙淨土出過叁界,十地菩薩當生其中此等文也[149]。更勘《勝鬘》[150]、《楞伽》二經此等文也[151]。
《瑜伽》第八十、《佛地》第二說︰爲住有余界,無余界爾[152]耶?
答︰唯有余界。無余依中,離諸事業故[153]。
問︰若唯有余界,雲何一生便得成佛?彼阿羅漢尚當無一生等[154]。
答︰由增壽行,方能成佛。故佛[155]世尊說善修神足,能住一劫等。此是發趣極成遲鈍,不如初修菩薩,乃至廣說[156]。
《無上依經》[157]有四生死︰一、方便[158],二、因緣[159],叁、有有,四、無有。如《樞要》[160]會。
以上第二解二死訖。
【疏翼】
以上第一釋第十九頌生死相續頌文中,第二別解二死訖。
【論文】
八‧二八叁 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俱執著故。「俱」等余文,義如前釋。
【疏翼】
第一釋第十九頌生死相續中,第叁屬釋頌文。
【述記‧卷五十】
自下第叁、屬[161]釋本頌文,有二︰初、正解,後、逐難釋。此正解也。
頌[162]言:「諸業[163]習氣」,即有漏、無漏「二業」。業非一故,有身等叁,故名「諸業」。
「二取習氣,即」[164]「二障種子」。此「二種[165]子,俱執著故」,皆說名「取」。
「俱等余文」,「等[166]」者,等前「異熟既[167]盡」等文。
【論文】
八‧二八四 變易生死,雖無分段,前後異熟,別盡別生,而數資助,前後改轉,亦有前盡,余複生義。
【疏翼】
第叁屬釋第十九頌文中,第二逐難釋。
【述記‧卷五十】
問︰變易生死非如分段別死、別生,如何可言「前異熟既盡」等?
下、逐難解。初、解變易難,後、釋頌中不說現行等所以。此即[168]初也。
「雖無」如「分段」別盡、別生,而以定願「數資助」故,「改」去前惡者,「轉」生後勝者,亦有「前盡」,後更生義。此即所資業力未盡,爲令增勝,故「改轉」也。或有定力,非極長時增勝,但得二十劫等;爲令更增,亦有前盡後生之義。
【論文】
八‧二八五 雖亦由現,生死相續,而種定有,頌偏說之。
【疏翼】
第二逐難釋中,第二釋頌中不說現行等所以。有二解釋,此第一解也。
【述記‧卷五十】
自下[169]第二、解頌不說現行所以。
雖實「亦由」諸法現行,「生死相續,而種」子相續,一切時有,非如現行多間斷故。頌中「偏說」種子,雲「由業習氣」等。
【論文】
八‧二八六 或爲顯示真異熟,因果皆不離本識,故不說現。
【疏翼】
第二釋頌中不說現行等所以中,第二解釋。于中分叁︰一、不說現行所以,二、說種所以,叁、簡別六識異熟果。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
此[170]、第二解。
爲顯「真異熟因」──「業種子」是;「果」──即「本識」;「皆不離本識,故不說現」行。其諸種子,即種子識,現行不然。各別體故。
【論文】
八‧二八七 現異熟因,不即與果。
【疏翼】
第二解釋中,第二說種所以。
【述記‧卷五十】
此諸現行善惡等法,雖亦是「異熟因,不即與果」。熏于種子已,要于後時方與果故。但說「種子」。
【論文】
八‧二八八 轉識間斷,非異熟故。
【疏翼】
第二解釋中,第叁簡別六識異熟果。
【述記‧卷五十】
問︰六識之中,亦有異熟果,何故頌不說前盡後生?六識現行亦不離識,是異熟果故。
以非是真異熟,不說六現行。頌意偏說第八識也,正是生死相續法故。
上來解頌,依染法相續…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別解二種生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