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P3

  ..续本文上一页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原缺﹞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

  

  「有有」者,有三界有异熟体。「无有」者,无有苦苦等,唯有行苦相。以无漏资生死,亦说为难。

  

  问答分别︰既得变易,经三大劫,亦有变易得百劫麟角耶?答︰不得。不以所知障为缘故。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

  

  设许无漏定愿所资助,感其分段,有何过失而不许耶?以极胜故,非分段收。非变易者不能无漏资身久住,势力弱故。

  

  

  

  【论文】

  

  八‧二六六 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

  

  

  

  【疏翼】

  

  第二释名因辨得人中,第三释变化身异名。

  

  

  

  【述记‧卷五十】

  

  此、释第三名。

  

  此变易生死「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于本分段身。清净、微妙、广大、光洁,「如变化故」,从喻为名。然初二名,义用彰名,此即从喻。

  

  「如有论说」:引教成名。此《显扬论》第十六说:声闻无学等乃至非业报身[110]。皆彼论[111]文之问答也,亦「不违理」。故知从喻,即变易生也。

  

  此即第二释名兼辨得人讫。

  

  【疏翼】

  

  以上第二解变易中,第二释名兼辨得人讫。

  

  

  

  【论文】

  

  八‧二六七 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死,二乘定姓,应不永入无余涅槃!

  

  

  

  【疏翼】

  

  第二解变易中,第三问答。中分为四问四答,此初问答中初问也。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解诸妨难。

  

  有四问答,或分为三。此[112]、外人问。

  

  如有学、凡人,由烦恼障助有漏业,能感生死,便不永入无余涅槃;一切二乘有所知障,既能「助无漏业,能感生死」,即汝所言定姓二乘,「应不永入无余」灭界,有所知障及无漏业,能感生故。

  

  此即小乘诸部共为此难,彼部此障不助感生故。

  

  

  

  【论文】

  

  八‧二六八 如诸异生,拘烦恼故。

  

  

  

  

  

  【疏翼】

  

  第一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

  

  此、论主答。

  

  若作此解,有四问答;若作后二解,但有三文。

  

  今以法喻,却解前难︰谓「如诸异生」,烦恼所拘碍故,驰流生死,不趣涅槃;彼趣寂者心乐趣灭,为此心拘驰流无相,不趣无上正等菩提。「如诸异生拘烦恼故」──虽有所知障,不能成佛;如诸异生虽有无漏种,不趣涅槃。第八十说由种姓别故,不能趣如[113]。无种姓人「拘烦恼故」,驰流生死。

  

  又「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至此「异生拘烦恼」文,有义:总是难外伏计──谓有伏计以无漏业正感生死、为生死因,如善恶业。

  

  今此难彼︰若由无漏正感生死,所知障助,二乘定性应不永入无余涅槃!恒起无漏为生死因,有所知障恒为缘助,拘二乘故,不得趣寂。如诸异生善恶业因,烦恼力助,拘烦恼故,不得涅槃。返显既知有趣寂者虽有无漏,及所知障,不皆回心,故知无漏非为生死正感因也。

  

  又解︰此文乃至「如何道谛实能感苦」,总是难文。有二难意︰若所知障助无漏业能感生死,二乘定姓应不永入无余涅槃!以所知障招于生死,拘彼二乘不令趣寂,如诸异生拘诸烦恼不得涅槃。第一问也。

  

  故下答云︰彼所知障,无能发业润生之用,但为缘助感于生死。有种姓者起无漏定愿,显[114]所知障助有变易生,非正发业,润生能感。故有定姓入涅槃者虽有所知障,不能发业等故。

  

  「如何道谛实能感苦」,第二问也。

  

  下文先答此第二问,后答第一问。

  

  然虽三解此一段文,初解同《瑜伽》、《佛地》俱有此问[115]。

  

  其第二解设难伏计,亦有此理。

  

  第三解,下准有答,文势不违,亦无过失。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一问答讫。

  

  

  

  【论文】

  

  八‧二六九 如何道谛,实能感苦?

  

  

  

  【疏翼】

  

  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二问答。于中分五︰一、外人问,二、论主答,三、外人再问感义,四、论主解假名为感,五、明所知障不同烦恼障。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二、外人问。

  

  前言无漏为正因感,故为此问。

  

  

  

  【论文】

  

  八‧二七○ 谁言实感?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二论主及征答。

  

  

  

  【述记‧卷五十】

  

  此、论主答。

  

  不实感苦。

  

  

  

  【论文】

  

  八‧二七一 不尔,如何?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三外人再问感义。

  

  

  

  【述记‧卷五十】

  

  此文、外问。

  

  若非实感,感义如何?

  

  

  

  【论文】

  

  八‧二七二 无漏定愿,资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时,展转增胜,假名为感。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力,非独能感。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四论主解假名为感。

  

  

  

  【述记‧卷五十】

  

  由第四禅无漏胜定,「资」欲、色界已感异熟诸[116]「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新生,「长时」不绝,「展转增胜」。实有漏业感,但由无漏资力胜故,假得「感名」,非无漏业实能感苦[117]。

  

  此无漏业「如是感时,由所知障为缘助」,此无漏之「力」,非无漏业「独能感」果。

  

  【论文】

  

  八‧二七三 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疏翼】

  

  第二问答中,第五明所知障不同烦恼障。

  

  

  

  【述记‧卷五十】

  

  明所知障不同烦恼,故次论言[118]。

  

  若准前第三解,此答第一问。所知障不发业等故,二乘入涅槃。

  

  「解脱」者,谓二涅槃[119]。解除缚义,故名「解脱」。烦恼名缚,能障涅槃;所知障非缚,不障涅槃──涅槃,解脱故──既不障解脱,体非缚法。无如无明等「能发」有漏「业」,及如贪等「润生」用故。此所知障若「能发业润生」,缚有情故,可别障解脱。此既不尔,故不障解脱。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二问答讫。

  

  

  

  【论文】

  

  八‧二七四 何用资感生死苦为?

  

  

  

  

  

  【疏翼】

  

  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三问答。于中有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三、外人问。

  

  《佛地论》说︰二乘无学,尽此一身[120]必入永灭,与佛无异。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长时受苦?彼答︰变易位中,无斯[121]苦受,斯有何过[122]?

  

  又问︰行苦有故,是为大过!

  

  彼文难意,大与此同。

  

  

  

  【论文】

  

  八‧二七五 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姓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疏翼】

  

  第三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五十】

  

  即二利故,更须资生。

  

  不定二乘及八地以去菩萨,其二乘者已永断烦恼障,其菩萨者已永伏烦恼障[123],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虽诸菩萨愿力,受生,伏烦恼种,分段之果定不能生。二乘生死非由悲愿,若有惑种,生死后续。故断种时,生死永尽。

  

  菩萨生死,但由悲愿,必假现惑助愿方生。故伏现时,永断生死。菩萨虽藉烦恼生死、受生,不同凡夫、二乘,说现及种润生[124]。由起烦恼利益有情业势,便能感分段[125]生死果。烦恼若伏,业势便尽;故须法执[126]助愿[127]受生。

  

  故已断、伏,「无容复受当分段」果。既有二利之益,观知分段报终,「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入[128]无漏胜定胜愿之力如阿罗汉「延寿」之法,「资现身」之因,即资过去感今身业,令业长时与果不绝。即非择者,复更生义。此或先愿,后方入定;或先入定,后方发愿,二理无违。但由发愿入无漏定,冥资故业,令身转变。不同小乘熏禅等法,无漏有漏更互而起。过去之业不可更起故。如是数数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经三大劫。

  

  言「胜定」者,旧云边际第四静虑。今虽无文定何静虑之边际定,四定俱得。预流果[129]等,皆得此定,理不违故[130]。然…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