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P2

  ..续本文上一页三种,皆转旧粗身,由大悲愿力,得随[44]意所成故。彼五住地中「无明住地」是法执摄。彼经自云︰由无明住为依,恒沙[45]因之而起。如下第九[46]卷中自会[47]。

  

  《胜鬘经》云:世尊!有[48]「如取缘[49]」,即是此中「如取为缘」。彼意说「有一,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等。义与此同,而文有异,翻者失也。

  

  旧言「无明住地[50]」,今言「习地」,梵本无「住」。所言「习」者,由数习故,有此无明等五住地[51]故,名「无明习地」。

  

  所言「住」,是何义?

  

  旧云「大力菩萨[52]」,今言「已得自在菩萨[53]」,是第八地。于相及土二种之中,已得自在故,故第八地说断二愚中,有于相土自在愚[54]。彼言「大力」,亦是于相、于土得大力故。《无上依经》云「大地菩萨」[55]。

  

  旧云「意生身」[56],此言「意成身」,彼义随意而生,今言[57]随意而成。但转易故,非新生故,不可言「生」。此即[58]二乘无学迥心向大者,及直往菩萨八地以去,方受变易生死。此非尽理,但随经文。

  

  《佛地》第二卷说︰声闻乘[59]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即前三果。虽诸烦恼所润分段[60]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三无数劫修菩提因,无有过失。非择灭者,众缘不具,于此时中,毕竟不生,非永不生。资此身因,展转增胜,乃至成佛[61]。

  

  第八十说︰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62],或无学位方能弃舍,乃至广说[63]。故知前三果亦得受变易生,验知此[64]文,非为应理。七地以前决定姓者[65]有受此[66]生故。今此中说二乘无学、八地以去,受变易生,决定故说。其前三果及七地前,不决定变易生死,故不说之。此三种定,故说之也。

  

  西方有解[67],如前卷末已略解讫[68]。以有菩萨初地即能伏诸烦恼,故初地得,如灭定说[69]。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故有四句[70]︰谓有唯受分段,非变易──谓诸凡夫、四果定姓。或唯受变易,非分段──谓二乘无学不定姓、八地以上菩萨。或亦受分段,亦受变易──谓前三果不定姓、七地以前。此句,由自在故,烦恼未尽故。若依烦恼障、有漏业感生死,名分段,即粗、易知;若由无漏、所知障助所感生死,即名变易,细、难知故。故七地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易可知故。[71]八地以去乃是[72]化身,如佛救生,化作身故。

  

  《大智度论》云:八地舍虫身者,舍分段也[73]。

  

  若作此释,此中据定。非无直往七地以前,前三果,亦得受义故,如《对法》第十三抄[74]会。彼有异解,初地等既得者,必更无决定分段业,如阿罗汉故[75]。

  

  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说寂静法[76],得证清净无我之相[77],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78]意生身故[79]。即知七地已得此生死[80],然未一向故,此中不说。然《胜鬘经》与此文同︰二乘无学[81]、自在菩萨[82],名意成身。

  

  十卷《楞伽》第五[83]、四卷者,第三[84]云︰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85],「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86],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三者、种类俱生[87]无作行意生身[88],谓自身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89]。

  

  此文不及四卷经者[90],今会之云︰初、二、三、四、五地,皆应名得三昧乐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得定自在,于此生死有胜能故。故彼经云[91]︰自心寂静,行种种行[92],大海心波转识之相[93]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94]。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95],故[96]名初意生身相。三、四、五地中,于定自在皆平等故。第六、七地亦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六地无相观多,七地虽得此无相观,然未能无加行故,不如第八地。今[97]从胜处说[98],但言第八地是第二意生身。故彼经言︰谓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如幻等法,悉无所有[99],身心转变[100]。得如幻三昧[101],及余无量三摩跋提乐门[102]、无量相[103]、力、自在[104]神通,乃至[105]是名第二[106]意生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第九、十地。唯行无相,亦无功用,于事及理,皆唯内证。故彼经云:自内证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

  

  此中三名,虽诸地已得,然据增胜地语,非于余地分不得此[107]。

  

  然《胜鬘》及此中,约通三乘决定受变易生死者语,《楞伽》约直往菩萨怖诸烦恼[108]、通定不定受变易生死增胜位语。

  

  又解︰直往者,八地方得,此说迂回者,虽地前已得,且说胜者。故二种、三种[109]意生身,名位有异,亦不相违。

  

  

  

  【疏翼】

  

  以上第二释名因辨得人中,第二释「意成身」异名讫。

  

  《枢要》卷下云︰

  

  下、以八门分别二种生死︰一、出体,二、释名,三、辨招生死差别相,四、解位次,五、解得处,六、四种生死相摄,七、会三种生死不同,八、问答分别。体、名、问答三门,如论;得处,如前第七卷﹝末﹞解第八识「﹝此何界后引﹞生无漏」中说。然应料简诸果不同。

  

  辨其位次︰预流等得。初地即得。如《瑜伽》﹝卷八十﹞〈决择声闻地〉中及《佛地论》﹝卷二﹞。其三种生死不同。如《疏》中引《楞伽》﹝卷五初文﹞。然《胜鬘》及此论,三种身依三乘决定,《楞伽》唯依大乘顿悟、怖烦恼者说。或通说不定姓差别胜位。地前一劫,与本无别。所以不说。

  

  辨招生死差别相者,分段有二︰一、散,二、定。散中有二︰一、如十二因缘生:唯欲界全,上界少分,依生得善,得报别。二、依胜闻思生得善心转延福寿杂资所起,唯在欲界,心猛利故。定中有三︰一、有漏定愿转福寿行,唯欲界有。二、生四静虑广果天下及四无色,唯有漏业熏三品禅生。三、生五净居天,有无漏杂熏修而生。

  

  其变易唯有二︰一、有漏发愿等并无漏合资故业,谓七地以前一切二乘,皆以现行无明等为缘资。二、八地以上唯无漏定资,现行智障等并已无故。

  

  摄四种生死者,《无上依经》﹝卷上,及《佛性论》卷二、《宝性论》卷三﹞云︰阿难!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佛性论》作「大力」﹞菩萨为四种障﹝《佛性论》作「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佛性论》作「四种功德」﹞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生缘惑﹝《佛性论》作「方便生死」﹞,二者、生因惑﹝《佛性论》作「因缘生死」﹞,三者、有有﹝《佛性论》作「有有生死」,《宝性论》作「生相」﹞,四者、无有﹝《佛性论》作「无有生死」,《宝性论》作「坏相」﹞。何者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能﹝原无﹞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佛性论》作「一、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譬如无明生行,或因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以同缘俗故。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是名方便生死」﹞。

  

  何者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佛性论》作「二、因缘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藏文《宝性论》作「rgyu”i mtshan bid ni ma rig pa”i bag chags kyi sa”i rkyen can zag med pa”i las bid de ”du byed bźin no/」),是业名为因缘生死。譬如无明所行,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但招苦报,故名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缘生死,譬斯陀洹(梵为「sakadagamin」;藏文为「lan cig phyir ”ov ba」),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

  

  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佛性论》作「三、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藏文《宝性论》作「”byuv ba”i mtshan bid ni ma rig pa”i bag chags kyi sa”i rkyen dav ldan pa zag pa med pa”i las kyi rgyu can yid kyi rav bźin gyi lus rnam pa gsum grub pa ste/」),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

  

  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堕灭﹝《佛性论》作「四、无有生死者,是三圣意生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藏文《宝性论》作「”jig pa”i mtshan bid ni yid kyi rav bźin gyi lus rnam pa gsum mvon par bsgrub pa”i rkyen can bsam gyis mi khyab par yovs su bsgyur ba”i ”chi ”pho ba ste/」),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

  

  下文又云︰

  

  阿难!于三界中有四难︰一、烦恼难,二、业难,三、…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