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第四,以殊胜故。
又《佛地》云︰虽经行[131]苦,令[132]得如来三身功德、大喜、大乐」等,乃至广说[133]。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中,第三问答讫。
【论文】
八‧二七六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
【疏翼】
第三问答解诸妨难中,第四问答。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第四[134]、外人问。
既由无漏资现身先业,令果长时,彼复何须所知障助,方感此果?
【论文】
八‧二七七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
【疏翼】
第四问答中,第二论主答。于中有三解,此第一解也。
【述记‧卷五十】
「既未」成佛「圆证无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为「实有」者,无有因由可能「发起猛利」大悲及「猛利愿」。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故,方能发起无漏业故。说业为因,以是胜故;无明为缘,以疏远故;非如烦恼资有漏业,但缘义同,少分相似[135]。
【论文】
八‧二七八 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留身久住。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
第二、又解︰此「所知障障大菩提」,正障智故。
「为永断除」此所知障,留身久住[136],说之为缘,为所[137]断缘故。
【论文】
八‧二七九 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解。
【述记‧卷五十】
第三、又解︰此「所知障」能为一切有漏之依,以体宽遍。
由有此障,诸俱行法不成无漏;故此所依之障若无,彼能依有漏决定非有[138]。今既留身住,由有所知障为缘,故说此障[139]为于身住有大助力,说为缘也。
此中三释,并通三乘。然八地以去,复更愿资,即无初义。无漏相续不起执故,但后二义。
以上第三问答分别。
【疏翼】
以上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三问答或解诸妨难讫。
【论文】
八‧二八○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
【疏翼】
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四二种生死中,第四二种生死对辨差别。
【述记‧卷五十】
以下第四、辨二死差[140]别。
问︰且如决定姓阿罗汉等留诸寿行,舍衣钵等入边际定,以修福力资现命业,亦得延寿,变易生死,有何别耶?
正解此二生死别体[141]。
变易生死,第八十说非天眼境[142]。此中说非二乘等境。彼文意说︰定姓声闻,及不定姓未回心者,虽有天眼,亦不能见。身极微细,非其境故。故此论言「二乘、异生」所不能见。然回心以去,设预流等,亦能见之,非天眼二乘并[143]悉能见。得殊妙身,眼亦胜故。然不许下得见上身,非其境故,上得见下。
又解︰以同类故,下[144]得见上。
小乘福资、入定,通有、无漏。今者大乘舍福资身定,唯有漏。此文为证︰粗妙既殊,见者亦别,是故二身非无差别[145]。
【论文】
八‧二八一 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
【疏翼】
第二解变易生死中,第五总结并会违。于中分二︰一、总结,二、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五、总结会违。
「变易生死,性是有漏」,资[146]感现业,五果之中,异熟果摄;通五蕴性。此果望「于无漏业,是增上果」,疏缘与力故。
【论文】
八‧二八二 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疏翼】
第五总结并会违中,第二会违。
【述记‧卷五十】
此、会相违。
说为无漏「出三界」者[147],随此无漏助业因说,而体实非。是故经言界外生死、有漏生死、无漏生死也。即《十地》[148]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中此等文也[149]。更勘《胜鬘》[150]、《楞伽》二经此等文也[151]。
《瑜伽》第八十、《佛地》第二说︰为住有余界,无余界尔[152]耶?
答︰唯有余界。无余依中,离诸事业故[153]。
问︰若唯有余界,云何一生便得成佛?彼阿罗汉尚当无一生等[154]。
答︰由增寿行,方能成佛。故佛[155]世尊说善修神足,能住一劫等。此是发趣极成迟钝,不如初修菩萨,乃至广说[156]。
《无上依经》[157]有四生死︰一、方便[158],二、因缘[159],三、有有,四、无有。如《枢要》[160]会。
以上第二解二死讫。
【疏翼】
以上第一释第十九颂生死相续颂文中,第二别解二死讫。
【论文】
八‧二八三 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障种子,俱执着故。「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疏翼】
第一释第十九颂生死相续中,第三属释颂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属[161]释本颂文,有二︰初、正解,后、逐难释。此正解也。
颂[162]言:「诸业[163]习气」,即有漏、无漏「二业」。业非一故,有身等三,故名「诸业」。
「二取习气,即」[164]「二障种子」。此「二种[165]子,俱执着故」,皆说名「取」。
「俱等余文」,「等[166]」者,等前「异熟既[167]尽」等文。
【论文】
八‧二八四 变易生死,虽无分段,前后异熟,别尽别生,而数资助,前后改转,亦有前尽,余复生义。
【疏翼】
第三属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二逐难释。
【述记‧卷五十】
问︰变易生死非如分段别死、别生,如何可言「前异熟既尽」等?
下、逐难解。初、解变易难,后、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此即[168]初也。
「虽无」如「分段」别尽、别生,而以定愿「数资助」故,「改」去前恶者,「转」生后胜者,亦有「前尽」,后更生义。此即所资业力未尽,为令增胜,故「改转」也。或有定力,非极长时增胜,但得二十劫等;为令更增,亦有前尽后生之义。
【论文】
八‧二八五 虽亦由现,生死相续,而种定有,颂偏说之。
【疏翼】
第二逐难释中,第二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有二解释,此第一解也。
【述记‧卷五十】
自下[169]第二、解颂不说现行所以。
虽实「亦由」诸法现行,「生死相续,而种」子相续,一切时有,非如现行多间断故。颂中「偏说」种子,云「由业习气」等。
【论文】
八‧二八六 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
【疏翼】
第二释颂中不说现行等所以中,第二解释。于中分三︰一、不说现行所以,二、说种所以,三、简别六识异熟果。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此[170]、第二解。
为显「真异熟因」──「业种子」是;「果」──即「本识」;「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行。其诸种子,即种子识,现行不然。各别体故。
【论文】
八‧二八七 现异熟因,不即与果。
【疏翼】
第二解释中,第二说种所以。
【述记‧卷五十】
此诸现行善恶等法,虽亦是「异熟因,不即与果」。熏于种子已,要于后时方与果故。但说「种子」。
【论文】
八‧二八八 转识间断,非异熟故。
【疏翼】
第二解释中,第三简别六识异熟果。
【述记‧卷五十】
问︰六识之中,亦有异熟果,何故颂不说前尽后生?六识现行亦不离识,是异熟果故。
以非是真异熟,不说六现行。颂意偏说第八识也,正是生死相续法故。
上来解颂,依染法相续…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