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讫。颂言「异熟」,故非无漏。
【疏翼】
以上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一释生死相续﹝「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颂文讫。
【论文】
八‧二八九 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疏翼】
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二因解净法相续。于中有二︰一、略例,二、广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二、因解有漏法例无漏法。
初、略,后、广[171]。此略例也。
【论文】
八‧二九○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
【疏翼】
第二因解净法相续中,第二广明。
【述记‧卷五十】
由法尔种,新所熏发。「由本愿力」,即佛世尊利他无尽。
「清净种识」,皆通现种,皆唯第八,能持种故。
【疏翼】
以上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二因解净法相续讫。
【论文】
八‧二九一 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疏翼】
第四「复次」释第十九本颂文中,第三结归唯识。
【述记‧卷五十】
自下第三、总结上文。
由此上来所说染净道理,应知诸法相续唯有内识也[172]。
【疏翼】
以上第三释诸外难、广释第一颂文「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有七颂合为二段中,初二﹝第十八及第十九﹞颂释理违讫。
--------------------------------------------------------------------------------
[1] 「四」字下,余本有「段」字,《金藏》无。应作「复次」二字。
[2] 「此」字,《金藏》有,余无。
[3] 「下」字,《金藏》有,余无。
[4] 「次、别解二死。既言内因内缘,何者是也」,《疏翼》原无,依《大
正藏》增。
[5] 于中分二︰一、举因体,二、举缘体。
[6] 「人」字,《金藏》有,余无。
[7] 即初中初也。
[8] 「此」字,《金藏》作「业」。
[9] 至下「不思议变易生死」文处。
[10] 即「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
助力」处。
[11] 「设」字,《金藏》有,余无。
[12] 「名」字下,余本有「为」字,《金藏》无。
[13] 总结中并会违。
[14] 「无定限故,非彼世间及非回心二乘境故」,《疏翼》无,依《大正
藏》增。
[15] 谓不能见其所有根实身。
《瑜伽》卷八十末原文作: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藏文作「dbav po”i lus byin gyis brlabs pa des/」﹞。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
《佛地经论》卷二有文同此。
[16] 「故」字,《金藏》无。
[17] 如本论卷七云︰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定欲界后引生无漏,回趣留身,唯欲界故。彼虽必往大自在宫,方得成佛,而本愿力,所留生身是欲界故。有义:色界亦有声闻回趣大乘,愿留身者。既与教理俱不相违,是声闻第八无漏、色界心后亦得现前。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18] 「齐」字,《金藏》无。
[19] 「齐限」二字多倒,今依论文正。
[20] 「五百」,《金藏》作「三万六千」。泰《抄》释文仍作「五百」。
[21] 「由旬」,梵文为「yojana」,新译为「逾缮那」。藏文为「dpag tshad/」。
[22] 「劫」,梵文为「kalpa」;藏文为「bskal pa/」。
[23] 《金藏》作「其」,余作「至」。
[24] 「计」字,《金藏》作「言」。
[25] 见七卷《楞伽》之卷四。
[26] 原意作「未得离一切诸过熏习」。
[27] 引文不次,今具引为:
大慧!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是故我为诸声闻故,说一乘道。大慧!声闻辟支佛若离一切诸过熏习,得证法无我,尔时离于诸过三昧无漏醉法﹝《十卷》作「是时乃离三昧所醉」。藏文同﹞。觉已,修行出世间无漏界中一切功德。修行已,得不可思议自在法身。
[28] 如本论卷十云︰
此前二转依果﹝菩提、涅槃﹞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又云︰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
[29] 即变易生死果。
[30] 「故」字下,《金藏》有「此即释二死体。释正死名。不随业生,
名意成身」十八字。
[31] 如《胜鬘经》云「生者新诸根起」,又云死者,「诸受根没」。藏文
作「zin pa dag gi dbav po rnams ”phos ma thag du zin pa dag gi dbav po rnams len pa ”khor ba źes bgyi”o/」。此段文汉译作:
世尊!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藏文作「tshig bla dags/」﹞,故有死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藏文作「”das pa/」﹞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藏文作「gźi/」﹞、是持﹝藏文作「rten/」﹞、是建立﹝藏文作「gnas/」﹞。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藏文作「”brel ba ma mchis wiv tha dad du gnas la/ wes pa grol ba ma lags pa/ phyi rol gyi ”dus byas kyi chos rnams kyi/」﹞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
[32]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三身章〉第二十八︰
然有一果二因所得︰一、生因,二、引因。《成唯识》﹝卷二初﹞说︰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断绝﹞,名曰﹝原作「即名」二字﹞引因。如受用身,金刚定前诸无漏种远为引因,自位种子近为生因。望佛法身,近远现智俱为引因,非为生因。不说牵引、生起因等,得离系故。但说引发、定异因等,得无为故。于化身等现在前位,种为生因。正生起故;望舍利等,名为引因,引残果故。今说受用一果、二因。若望法身,一果、一因。若望化身,一因、二果。又佛二果、二因所得︰谓理、智因。
《胜鬘经》说︰「有二种如来空智﹝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sbiv po stov pa bid wes pa/」﹞。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sbiv po bon movs pa thams cad kyi sbyos pa dav tha dad du gnas pas ma grol bas wes pa rnams stov pa dav/」﹞。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sbiv po savs rgyas kyi chos tha dad du mi gnas wiv grol par wes pa bsam gyis mi khyab pa gav ga”i kluv gi bye ma las ”das pa sbed dag gis mi stov pa lags so/」﹞。」此说烦恼体能覆藏,名之名「藏」。虚妄不实,究竟破坏,故名为空。……故经标有二种如来藏…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