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P6

  ..续本文上一页空智。烦恼亦名如来藏故。其真如理,因空所显,空之性﹝藏文作「stov pa bid/」﹞名之为空。法身之因,烦恼所覆,名如来藏。此离缠位,名为法身。故断能覆烦恼障缚,证得法身,自性解脱。

  

  [33] 「前」字下,《金藏》有「义」字。

  

  [34] 「摩利迦」,梵为「malika」。

  

  [35] 应作「室利摩罗」,梵为「wrimala」;藏文为「lha mo dpal ”phrev/」。

  

  [36] 见《胜鬘经述记》卷初述其身世。

  

  求那跋陀罗﹝梵文为「gunabhadra」﹞,汉译《胜鬘经》中,该节经

  

  文为:

  

  又如取缘﹝藏文作「len pa”i rkyen gyis/」﹞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i rkyen gyis/」﹞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藏文作「dbav thob pa rnams/」;藏文《宝性论》同﹞菩萨三种意生身﹝藏文作「yid kyi lu/」﹞。

  

  [37] 前「能引支」中,《述记》卷四十七云︰

  

  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爱﹝藏文作「lta ba gcig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dav/ ”do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dav/ gzugs kyi ”dod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dav/ 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

  

  该经《述记》卷二末云︰

  

  然障有二︰谓烦恼、所知。所知无明是胜,总立名「无明住地」。烦恼障中分成见、修。见道以见为首,发业、迷理是增。以一时断,但是分别,总立名「见一处住地」。修道迷别事生,断复前后,复要须数,宜为此约界分成三种︰欲、色二界,自界得名。无色恐执为无,显是三有︰破外道计为涅槃,为名「有爱」,非是无也。

  

  [38] 「缘」字,《金藏》有,余无。

  

  [39] 「性」字,《金藏》误作「地」。

  

  [40] 见《佛性论》卷二。

  

  [41] 《佛性论》卷二原作「以出」二字。原文作:

  

  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住无流界。

  

  [42] 《佛性论》卷二此下出四种生死︰

  

  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

  

  此四生死即为「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释第三「有有生死」云︰

  

  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并以无明为众惑根本,故「一切烦恼通名无明」。

  

  [43] 灵泰《抄》云︰

  

  即说无漏有分别业能感之因,名「界外」。

  

  [44] 「随」字,《金藏》无。

  

  [45] 《胜鬘经》原文作:

  

  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藏文作「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źes bgyi bas kyav/」﹞,其力最大。

  

  下句云:

  

  过恒沙数烦恼所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声闻、独觉智不能断,唯有如来智所能断。世尊:如是如是,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46] 「九」字,《述记》原作「十」,今改。

  

  [47] 如本论卷九云︰

  

  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48] 「有」字,原作「又」。

  

  [49] 「如取为缘」,藏文作「dper na len pa”i rkyen gyis…de bźin du/」。

  

  [50] 「无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十卷《楞伽》卷

  

  五、《宝性论》、《无上依经》、《佛性论》亦译作「无明住地」。但藏文《宝性论》作「ma rig pa”i bag chags kyi sa/」,合玄奘译。

  

  [51] 「无明等五住地」,藏文作「ma rig pa la zogs pa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52] 《佛性论》卷二真谛亦译作「大力菩萨」。但真谛所译《无上依经》

  

  中有处译为「自在菩萨」。

  

  [53] 「已得自在菩萨」,藏文同,作「byav chub sems dpa” dbav thob rnams/」。 

  

  [54] 本论卷九末云︰

  

  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

  

  [55] 《无上依经》,为梁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经号669。

  

  [56] 「意生身」,梵为「mano-maya-kaya」;藏文为「yid kyi lus/」。

  

  [57] 《金藏》作「言」,余作「意」。

  

  [58] 「即」字,《金藏》作「则」。

  

  [59] 「乘」字,原无。

  

  [60] 「受余生已」四字,《金藏》有,原论无。

  

  [61] 《佛地经论》卷二,此段引文原作:

  

  声闻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或一切生皆非择灭。云何更经三无数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虽诸烦恼所润分段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三无数劫修菩提因,无有过失。非择灭者,众缘不具。于此时中,毕竟不生,非永不生。彼虽长时住在生死,由定愿力资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时生果。即此一身展转增胜,乃至成佛。

  

  [62] 谓弃舍求声闻愿。「求声闻愿」,藏文「ban thos kyi smon lam las rnam

  

   par ldog par byed do/」。

  

  [63] 《瑜伽》卷八十原文作: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藏文作「dbav po”i rim pa dav rkyen gyi rim pa bid la ltos nas/」﹞。

  

  [64] 谓《胜鬘经》等。

  

  [65] 「决定性」,藏文作「rigs su ves pa/」。

  

  [66] 即变易生。

  

  [67] 有二解:从欲界,或色界后引生无漏。

  

  [68] 见本论卷七末。《述记》卷四十四第二解云︰

  

  如七生者发心、留心,未必同时,不还者亦尔。欲界发心,上界留身。欲界之身业力尽故;未得边际定﹝第四静定﹞,可资故业故;欲得依胜身,方转易故。依如是理,或有上地但于一处受一生已,即方受变易。或有二处、三处、或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四地,至广果天方受变易身,往自在宫而受佛位。或有乃至但于第四禅受其一生,而受变易有决业故。

  

  [69] 如本论卷七中云︰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70] 「故」等四字,《金藏》有,余无。

  

  [71] 「故七地以前,代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实身,易可知故」,《疏翼》

  

  原无,依《大正藏》增。

  

  [72] 《金藏》作「是」,余作「至」。

  

  [73] 《大智度论》卷七十四原文作:

  

  是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肉身阿鞞跋致﹝梵为「avinivartaniya」,意为「不退转」﹞亦有二种:有于佛前得授记,有不于佛前授记。若佛不在世时,得无生法忍,是不于佛前授记。

  

  《大般若经》初分卷四十九〈不退转品〉卷三百二十六,及第二分

  

  〈不退转品〉卷四百四十八云︰

  

  复次,善现!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身心清净,非如常人身中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根增上出过世间,所受身形内外清净,故无虫类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渐渐增益,如是如是身心转净。由此因缘,是诸菩萨身心坚固,犹若金刚,不为违缘之所侵恼。善现!若成就如是诸行相状,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卷四百四十八并列举「违缘」云︰

  

  所谓寒、热、饥、渴、蚊、虻、风、日、毒、虫、刀、杖等类及诸缠、结,﹝不能侵恼﹞。

  

  [74] 即该论《述记》卷二十七。

  

  [75] 《对法》卷十三云︰

  

  欲、色界菩萨者,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藏文作「gav gzugs med pa”i khams rnam par spavs pa”i bsam gtan dav ldan pa/」﹞,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问︰何缘菩萨不生无色界?答︰若已证得最胜威德﹝藏文「mthu”i khyad par…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