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別解二種生死▪P7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樂有情﹝藏文作「諸已證得當能成熟有情最勝威德」﹞。以無色界非成熟有情處故﹝藏文作「于彼不生」﹞,「滅離無色界生靜慮」者,謂能除遣無色界生﹝藏文作「mi skye ba”i/」﹞所有勝定。「住靜慮樂」者,謂不退靜慮﹝藏文作「yovs ma bams pa bid de/」﹞。由此菩薩善巧回轉故﹝藏文作「bsam gtan rnam par bsgyur ba la mkhas pas/」﹞,爲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生色界﹝藏文無此四字﹞。

  

  該論《述記》卷二十七雲︰

  

  「欲、色界菩薩」中,「謂與滅離無色生靜慮相應」者,謂入真以去菩薩,不生無色界。以彼無利他行故,故菩薩滅離無色界生。而此菩薩與勝定相應,故滅離無色界。又勝靜慮樂,而菩薩與此相應,住此靜慮而生欲、色,離無色界生。言「最勝威德」者,《大論》﹝卷四十八﹞等皆雲「最勝」,是八地以去無生法忍菩薩﹝如雲「是故說言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淨忍。是諸菩薩得此忍故,得甚深住」﹞。若依此解,第二僧祇菩薩不生無色;彼無數也。初地以去菩薩同證真理,生佛淨土,居﹝疑「具」﹞最勝威德,以具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超初劫故。《大論》七十八﹝初﹞︰初地以上,地地皆有威德。此解「八清淨」中文﹝如雲「世尊!如是諸地,幾種殊勝之所安立?善男子(藏文作「觀自在」,即「spyan ras gzigs dbav phyug/」)!略有八種︰一者、增上意樂清淨,二者、心清淨,叁者、悲清淨,四者、到彼岸清淨,五者、見佛供養承事清淨,六者、成熟有情清淨,七者、生清淨,八者、威德(藏文作「mthu/」)清淨。善男子(藏文作「觀自在」)!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後後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樂清淨,乃至威德清淨,當知彼諸清淨展轉增勝,唯于佛地,除生清淨」﹞。

  

  該論《述記》續雲:

  

  今義准初劫菩薩修菩提行,亦能利他、恒須聽法、居暖等位。是色界系,亦不生無色。此論得自在解,如初劫菩薩修得無色定,爲未自在,亦可生無色。初地以去,位得自在,故言「不生」。若據願意,知彼無利他故,亦不生彼。據勝位語,故不生彼。

  

  「住靜慮」以下,謂此菩薩「善巧回轉」于欲色界隨願即生,以﹝疑「已」﹞不爲業煩惱所系;猶如毒藥已被咒訖,不能爲害。若約此義,八地以去,名「最勝威德」;非無分段,于下二界處處利生故。

  

  雲何得言八地以去舍蟲身而變易,如《大智度論》﹝卷七十四解《大般若經》卷叁百二十六及卷四百四十八「恒爲八萬戶蟲之所侵食」﹞?初地以去何妨亦同變易身也?以非業系,得勝意故。爲約此義,大義曰︰初地以去菩薩得自在故,或受變易,或受分段。若于淨土聽法,或行利他行,須使天人見,豈不作分段身耶﹝原作「也」﹞?以變易身非天人見故。言「八地以去」者,據無功用相,及無漏相續語。據實,直往菩薩初地得變易,須舍即得。而取分段亦得。

  

  《佛地論》﹝卷叁說﹞雲:回心人資現身、資後身等,其回心人得初地已,得如是分段受生。得自在故,隨願生故﹝如引《大論》卷八十文後解雲「如是,若在無學位中回向菩提,由定願力數數資昔感現身因,令于長時生果相續,漸漸增勝,乃至成佛,功能方盡。此報雖親有漏因感,然由無漏定願資助,名不思議變易生死。無漏定願不思議故。若有學位回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感彼生已,于最後生伏諸煩惱,起定願力,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煩惱,起定願力,資現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諸用無漏定願資助非煩惱者,皆不思議變易身攝。若煩惱力所感異熟,分段身攝」﹞。未有直往及回心人不得第四禅者。雖不斷修﹝所斷惑﹞,得定無妨。

  

  又此菩薩命根,隨受生處系。非如變易身在別爲一分段身生彼色界,此命根欲界系。若隨見身相,色界系。如第五﹝原傳抄作「六」,今改﹞卷,菩薩受生,非愛潤生,唯以願力故,得生下二界,隨處即受生。叁惡趣亦以善業﹝異熟﹞果,亦善業果願生彼故。非如鬼、傍生,亦不善報﹝果﹞故。

  

  [76] 「寂靜法」,藏文作「rab tu dben pa”i chos bstan pa byas pas/」。

  

  [77] 「得證清淨無我之相」,藏文作「得成清淨見法無我」。

  

  [78] 「如」字,《金藏》無。

  

  [79] 十卷《楞伽》卷四原作:

  

  大慧!說寂靜法,得證清淨無我之相,入遠行地。入遠行地已,得無量叁昧自在。如意生身故。以得諸法如幻叁昧故。

  

  [80] 即變易生死。

  

  [81] 即阿羅漢、獨覺。

  

  [82] 即舊譯「大力菩薩」。

  

  [83] 〈佛心品〉第四初。

  

  [84] 「四卷者第叁」五字,《金藏》有,余無。指〈一切佛語心品〉第

  

  一之叁初。

  

  [85] 「得叁昧樂叁摩跋提意生身」,梵文爲「samadhi sukha samapatti mano

  

  kaya」;藏文爲「tiv ve ”dzin gyi bde ba la sboms par ”jug pa”i yid kyi lus/」。唐譯作「入叁昧樂意成身」。

  

  [86] 「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梵文爲「dharma svabhava avabodha mano

  

  kaya」;藏文爲「chos kyi vo bo bid rtogs pa khov du chud pa”i yid kyi lus/」。

  

  [87] 「俱」字,十卷《楞伽》無。七卷有,四卷亦有。

  

  [88] 「種類俱無作行意生身」,梵文爲「nikaya sakaja sajskara kriya mano

  

  kaya」;藏文爲「rigs su lhan cig skyes pa”i ”du byed kyi bya ba med pa”i yid kyi lus/」。

  

  [89] 「自身內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藏文作「savs rgyas kyi chos

  

  thams cad so so rav gyis rig pa bde ba”i mtshan bid khov du chud pas rigs su lhan cig skyes pa”i ”du byed kyi bya ba med pa”i lus wes bya”o/」。

  

  前兩意成身,經亦有解釋,如十卷《楞伽》:

  

  佛告大慧!有叁種意生身。何等爲叁?一者、得叁昧樂叁摩跋提意生身,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叁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菩薩從于初地如實修行,得上上地證智之相。

  

  大慧!何者菩薩摩诃薩得叁昧樂叁摩跋提意生身?謂第叁、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靜行種種行,大海心波轉識之相叁摩跋提樂,名意識生。以見自心境界故,如實知有無相。大慧!是名意生身相。

  

  大慧!何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謂菩薩摩诃薩于八地中觀察覺了,得諸法無相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叁昧,及余無量叁摩跋提樂門、無量相力自在神通,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中月鏡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隨入諸佛國土大衆。大慧!是名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大慧!何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謂自身內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

  

  [90] 在列舉叁種意成身後,叁種譯本及藏文均有遍知從初地以上諸地

  

  增進相故,諸修行者依次證得文。但分別解釋時未及初、二地。

  

  [91] 即四卷《楞伽》解「第一意成身」處。

  

  [92] 「自心寂靜行種種行」,藏文作「rav gi sems rnam par mav po dben

  

  par spyod pas/」。

  

  [93] 「大海心波轉識之相」,藏文作「dems kyi rgya mtsho la ”jug pas wes

  

  pa”i rlabs kyi mtshan bid/」。

  

  [94] 「叁摩跋提樂,名意識生」,藏文作「bde ba sboms par ”jug pa”i yid/」。

  

  [95] 「以見自心境界故,如實知有無相」,藏文作「rav gi sems snav bai

  

  yul dvos po yod pa dav dvos po med pa yovs su wes pas yid kyi lus wes bya”o/」。

  

  十卷「名意識生」,落在此處,與余譯異,故有「生」、「不生」文之

  

  不同。七卷《楞伽》作:

  

  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叁昧樂意成身。

  

  [96] 「故」字,原作「大慧是」叁字。

  

  [97] 「今」字,《金藏》作「地」。

  

  [98] 《金藏》作「說」,余作「論」。

  

  [99] 「悉無所有」四字,唐譯無。只作「了法如幻,皆無有相。」藏

  

  譯作「sgyu ma la sogs pa”i chos la snav ba med pa”i rab tu rnam par ”byed pa”i khov du chud pas/」。

  

  [100] 「身心轉變」,藏…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別解二種生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