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釋諸有情續生死難▪P3

  ..續本文上一頁 如本論卷一雲︰

  

  然心爲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余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诠表故,多念相續,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于理無違。……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爲業。

  

  《成業論》雲︰

  

  隨作者意,有所造作,是爲業義。能動身思,說名身業。思﹝藏文作「sems pa/」﹞有叁種︰一、審慮思﹝藏文作「”gro bar byed pa/」。賢慧戒解雲「謂如是思由此此審慮」﹞,二、決定思﹝藏文作「ves par byed pa/」。賢慧戒解雲「謂如此如此當作,如彼者不當作,如是伺察行相轉起故」﹞,叁、動發思﹝藏文作「g·yo bar byed pa/」。賢慧戒解雲「謂決定已,所謂後時之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爲身業。此思能引令身相續異方生因風界﹝藏文作「de”i rgyud gyur pa”i rluv de/」﹞起故。……語謂語言,音聲爲性。此能表了﹝藏文作「go bar byed pa/」﹞所欲說義,故名爲語;能發語思,說名語業。或複語者,字等所依,如帶字等能诠表義,故名爲語;……意者,謂識。能思量﹝藏文作「va yir byas pa”i/」﹞故,趣向﹝藏文作「gźol bar byed pa/」﹞余生及境界故,說名爲意;作動意思,說名意業,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種種事故。

  

  [8] 如《對法》卷七雲︰

  

  福業者,謂欲界系善業;非福業者,謂不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界系善業。

  

  問︰何故色、無色系善業名不動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圓滿善﹝藏文作「rdzogs byed dge ba/」﹞、不善﹝藏文無「不善」﹞業,遇緣﹝藏文無「遇緣」﹞轉得余趣異熟,非色、無色系業有如是事。所受異熟﹝藏文作「果」﹞界地決定故。是故約與異熟不可移轉﹝藏文作「g·yo ba med pa/」﹞,名爲不動。又定地﹝藏文作「mbam par gźag pa”i sa/」﹞攝故,名爲不動。

  

  [9] 如《對法》卷八雲︰

  

  雲何可思議?謂諸善業于人天趣,得可愛﹝藏文作「”dod pa/」﹞異熟,是可思議。諸不善業墮叁惡趣﹝藏文列出別名﹞,得不愛異熟,是可思議﹝藏文多「由此業所,謂諸有情感得種種身不可思議」一段﹞。由善、惡業往善、惡趣,感得可、愛不可愛異熟,世間智者能思議故﹝藏文無此八字﹞。由此能引發正見等﹝藏文有「nus pa dav/」﹞功德故。即由此業感諸有情自身異熟等種種差別,不可思議。謂內身等異熟有形色等無量差別,難可思議。除一切智﹝藏文並除「mi nus pa/」﹞,不能思議。強思議者發狂等過故﹝藏文此五字作「由能引發蒙蔽過失故」,依上文看,應從﹞。

  

  [10] 如《瑜伽》卷九雲︰

  

  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非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順色、無色界受善業。

  

  [11] 《瑜伽》卷五十叁初雲:

  

  複次,雲何表業﹝藏文「rnam par rig byed pa/」﹞?謂略有叁種︰一、染汙,二、善,叁、無記。若于身語意十不善業﹝《對法》卷七雲「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道﹝本論卷一雲「是審、決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不離﹝藏文作「ma spavs pa/」﹞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汙表業。若即于彼誓受﹝藏文作「yav dag par len par byed pa”i/」﹞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藏文作「nav gi yid kyi rnam par rtog pas/」﹞,不說語言,但發善、染、無記法現行意表業。

  

  此中唯有身余處滅,于余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藏文作「vag tsam/」﹞,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藏文作「sems mvon par ”du byed pa skyes pa”i sems pa tsam/」﹞,名意表業。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余方徙至余方,不應道理。又離諸行生﹝藏文作「”du byed ”byuv ba/」﹞,余實作用﹝藏文作「bya ba gźan/」﹞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藏文作「btags pa”i yod pa/」﹞。

  

  [12] 《金藏》作「設」,余作「複」。

  

  [13] 見《對法》卷七。

  

  [14] 見《瑜伽》卷九。

  

  [15] 「報」字,《金藏》有,余無。

  

  [16] 「業」字,《金藏》無。

  

  [17] 「異熟」原作「受」。

  

  [18] 《金藏》有「不善業」叁字,余略。

  

  [19] 即《對法》卷七。

  

  [20] 以上引論意,「受」原作「異熟」。如前具引。

  

  [21] 「所」字,原作「地」。

  

  [22] 《金藏》作「善」,余作「滿」。

  

  [23] 總名謂「福業」。

  

  [24] 《對法》卷八雲︰

  

  順不苦不樂受者,謂第四靜慮以上所有善業等。

  

  [25] 見《瑜伽》卷九雲︰

  

  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

  

  [26] 《略纂》卷七雲︰

  

  順不苦不樂受業中,別報唯第四靜慮以上業者,此有二義︰一雲︰叁定以下有別報受果。此及《對法》不說有業者,據多分善業感樂受果,少分善業感舍受果,故略不論。不爾,何故下地善業不得彼果?二雲︰叁定以下無別善舍業?第六識中舍果寂靜,下業粗故。善但招樂,故無舍果。

  

  問︰下善業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業不招?答︰總別異故,不應爲例。

  

  [27] 「亦」字,《金藏》有,余無。

  

  [28] 智周《演秘》雲︰

  

  律、不律儀既名爲色,爲業眷屬,助招引、滿,何理相違?

  

  道邑《義蘊》雲︰

  

  問︰染第七識爲是業眷屬不?答︰善、惡二業唯第六識,第七既非同聚,無力相助,非眷屬攝。有義:亦名眷屬。由此爲依,意識生故,此雖別聚,必同對故。既能助業,何非眷屬?前解爲勝。若許爲依及同時,故名眷屬,五根、第八爲例應然!

  

  但第八、五根,皆爲無覆無記,而第七爲有覆無記,不得相例。

  

  [29] 即「具十種緣名心隨轉」。

  

  《俱舍論》卷六雲︰

  

  何等名爲心隨轉法?頌曰︰心所、二律儀,彼及心諸相,是心隨轉法。論曰︰一切所有心相應法,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如何此法名心隨轉?頌曰︰由時、果、善等。論曰︰略說由時、果等、善等,故說此法名心隨轉。

  

  且由時者,謂此與心一生、住、滅,及墮一世﹝《光記》卷二十叁雲「問︰四相之內,何故不說異相?解雲︰生在未來,令法入現在;住在現在,令法安住;滅謂滅入過去。各有勝能,是故別說。異相助滅令入過去,無別勝能,是故不說。又解︰此文言住,即異之別名,約住明異」﹞。由果等者,謂此與心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應知此中前一、後一,顯俱﹝時﹞、顯共﹝果﹞,其義不同。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

  

  《順正理論》卷十五與《俱舍論》以上文同,然續有文雲︰

  

  豈不但言一生住滅即知亦是墮一世中?雖亦即知墮于一世,而猶未了此法與心過去、未來,亦不相離。或爲顯示諸﹝未來﹞不生法,故複說言「及墮一世」。若爾,但應言墮一世!不爾,應不令知定墮一世。豈不「等流」、「異熟」,亦是「一果」攝?如何「一果」外,說「等流」、「異熟」耶?實爾。

  

  此中言「一果」者,但攝士用及離系果。豈不此言通故,亦攝等流、異熟?雖言亦攝,非此所明。然士用果,總有四種︰俱生、無間、隔越、不生。此顯與因非俱有果,爲遮唯執與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爲果故,自非自體士用果故。即顯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義。是故別與等流、異熟。應知時一、果一,顯俱、顯共,其義有殊。

  

  [30] 如本論卷二雲︰

  

  二、果能變:謂前﹝等流、異熟﹞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爲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爲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

  

  [31] 「住」字,《金藏》有,余無。

  

  [32] 「此」字,《金藏》在前「解」字下。

  

  [33] 「宗」字,《金藏》有,余無。此即化地部本宗計。

  

  [34] 《異部宗輪論》雲︰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

  

  [35] 《異部宗輪論》雲︰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過去、未來,體亦實有。

  

  [36] 「業」字,《金藏》有,余無。

  

  [37] 「故」字,《金藏》無。

  

  [38] 謂第十九頌之第一句「由諸業習氣」,除「由」外四字。

  

  [39] 即疏所緣緣,或以名爲本質。

  

  [40] 「所」字,《金藏》有,余無。

  

  [41] 智周《演秘》雲︰

  

  明取通二執之與緣,俱名爲取。

  

  即通所取取。

  

  [42] 道邑《義蘊》雲︰

  

  第八、五數,並相分,名「總報品」。余七識中叁性諸法,皆「別報品」。善、染二性雖非別報,別報類故,既非總報,皆入別中。故此總、別二品,攝一切法盡。

  

  [43] 「前解爲本」四字,《金藏》有,余無。

  

  [44] 「下」字,《金藏》作「即」。

  

  [45] 智周《演秘》雲︰

  

  單、重二取,各有四也。

  

  [46] 即第一解。

  

  [47] 智周《演秘》雲︰

  

  自不能熏,但是所取名爲「取」也。亦具能生、所生二義。

  

  道邑《義蘊》雲︰

  

  此說由六、七識等取彼本、末異熟以爲所取──即相分中熏識種子,故具二義。

  

  [48] 智周《演秘》雲︰

  

  即本、末二名言之種,而由能熏七識熏得此所熏種,而後能生本、末現識,故本、末二得有能生、所生二義。

  

  道邑《義蘊》雲︰

  

  此本、末種設由染、淨心等之所熏發,亦定無記。相分隨質,唯無記故。余義可准。

  

  第八識見、相不但需本有、新熏名言種子,更需引、滿業種招感始

  

  生,故異熟識見分,非只爲前七所新熏相分名言種子所生也,無相分成見分過。

  

  [49] 智周《演秘》雲︰

  

  問︰能熏七識,非劣無記,雲何能生本、末異熟?答︰相分熏彼本、末之種,相分與見,性必不同,熏彼何失?

  

  [50] 「此」字,《金藏》有,余無。

  

  [51] 指待緣少者。

  

  [52] 道邑《義蘊》雲︰

  

  雖有二種叁世,今論正顯生死叁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難雲「由何有情生死相續」?不約分位。又下論說「前異熟果受用盡時,複別能招余異熟果」。由此﹝原作「斯」﹞生死輪轉﹝生死﹞。故知定取生死叁世,《疏》雲「可知」,是此意也。

  

  [53] 「俱者」至「種子俱」十四字,《金藏》無。

  

  [54] 《順正理論》卷十六雲︰

  

  言異熟者,或離因熟,或異因熟,此二屬果。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此一屬因。

  

  [55] 「前」字,《金藏》有,余無。

  

  [56] 「既盡」,爲第十九頌叁句「前異熟既盡」之下二字。

  

  [57] 見《攝論》卷一末,及兩《釋》卷叁。

  

  [58] 《攝論》卷一雲:

  

  無受盡﹝藏文作「ma spyad pa”i/」﹞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藏文作「”byuv ba”i/」﹞種子。此若無者,……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攝論‧世親釋》卷叁雲︰

  

  若無舊熏習,今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i/」﹞亦無故。若于世間本來無者,本無今有,不應道理。

  

  《攝論‧性釋》卷叁雲︰

  

  即彼種子隨緣增長﹝藏文作「rgyas par ”gyur ba/」﹞,能起﹝藏文有「無有初際」四字﹞名言﹝藏文無此二字﹞戲論因故。……一切名言本舊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yed pa/」﹞種子。

  

  [59] 如《攝論》雲︰

  

  有受盡﹝藏文作「spyad zin pa”i/」﹞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

  

  《攝論‧無性釋》卷叁雲︰

  

  善惡種子既成熟已,不可重熟﹝藏文作「yav smin par mi nus te/」﹞。猶如種子既生芽已,不可重生。

  

  [60] 「異熟」二字,《金藏》有,余無。

  

  [61] 「故」字,《金藏》有,余無。

  

  [62] 即性同、易感同故。

  

  [63] 「意」字,《金藏》無。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釋諸有情續生死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