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二○ 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第十九颂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于中分二︰一、显所熏发名言种子,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即彼八所熏发,「亲能生彼」八,居在第八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即前八中皆具二义,名为「习气」。皆有所生,能生义故。
本、末若为异熟解者[46],取为所取[47]──即名言种由取二而生,故能生本识[48]。此非善不善,但是无记亲生之种。此中二取通七识所熏,随其所应,生第八识相、见分等[49]。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二取﹝藏文作「”dzin pa gbis/」﹞者,谓所取取,及能取取﹝藏文作「”dzin par ”dzin pa/」﹞。此中坚执实有离识以外,别自安住所取者,为所取取。又即此决定由识能取,谓能知能识者,为能取取。若诸种子由先前生起之能取取,及所取取所熏发﹝藏文作「btab pa/」﹞,能生起未来彼同类所取取,及能取取,是名「二取习气」。
【论文】
八‧一二一 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疏翼】
第二解「二取习气」中,第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
【述记‧卷四十七】
此「二取」言,欲显何义?
此[50]显当「来世异熟果心及心相应」法,各望自果为因缘种子,亲能生果故。简前业种,即显名言种子生果无尽。随所欲生[51],便能生故。以心为主,但言生心,实通五蕴。
此「当来世」言,或一分位三世,或生死三世等,可知[52]。
解第二句颂上四字讫。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四字」讫。
【论文】
八‧一二二 「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三解第五「俱」字。
【述记‧卷四十七】
颂言「俱」者,谓前诸业及后二取之种子俱[53],即是同时感生果也,非如小乘异熟因果必不同世也[54]。作时、受时,虽世不同,种正受果时,必与果同世。以过、未世无体性故。
【论文】
八‧一二三 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中,第四先说业种所以。
【述记‧卷四十七】
问︰于生果位,亲者因缘;若论感果力能胜者,唯是业种,或二种既俱。何故颂中先说业种,后说因缘?
「业招生显」:由业感生胜故,显故,故颂先说,非因缘也。
解第二句五个字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讫。
【论文】
八‧一二四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文中,第三合解第三四句。于中分二︰一、解第三句前三字及第四句,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颂中所言「前异熟」者,「谓前前[55]生业异熟果」。「异熟果」者,显通总、别。颂文狭故,但言「异熟」,意亦通也。以过去世多生之业,同于一身得受果,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也,非唯一生名「前前」也。又前前异熟,体非一故,后亦当尔。
【论文】
八‧一二五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疏翼】
第三合解第十九颂第三四句中,第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
【述记‧卷四十七】
既第三句中,不解下二字,解第四句,先解下三字,谓「余异熟」等,将欲解颂[56]「既尽」等言,故先发言云「二取种子」,「受果无穷」。
《摄大乘》第三[57]说「无受尽相[58]」。业习气有尽,彼论说为「有受尽相」故[59]。
所以者何?「由异熟果」:一者、「性别」:与业性殊,不多相顺。二者、「难招」:业难招得,异熟[60]谓必异世果方熟也。故习气有尽,如沉麝、秽草,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一者、「性同」:体性相顺。二者、易感:同时生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61]。故二取种而易感果也。
何者为等流?何者为增上?
增上宽,但等流,必增上。等流者,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为俱生同类因故也。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故[62]。
又解︰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以具二果故具二义也。又种望现行,是增上,望自类种是等流。业种望彼现及种,皆异性故,但是「异熟」。
上来已别解颂文讫。
【疏翼】
以上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一别解四句颂文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由业习气差别,不同诸趣中能得生身各异,喻如种子不同,而芽各异。二取习气者,谓如一切业习气能自感生所依身,如是能参预为俱起性因,喻如种子生芽俱时水分等。若如是者,当显示谓非唯业习气,且亦由二取习气所摄持﹝藏文作「zin pas/」﹞故,异熟得生。是故颂说「二取习气俱」。
别抄卷三云︰
问︰何故等流、增上易感,异熟难招?
解云︰等流同性,熏时同世即能生果。异熟性异。
又解︰异世方始果生,非造业时,即能得果。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性。
又解︰种望现行──等流,亦增上;种子望自类种──但是等流,非增上;但约一边,非尽理也。
若尔,现报业,岂不同世耶?
解云︰现非总报,故不论也。
【论文】
八‧一二六 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
【疏翼】
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二总结颂意。文分为三︰一、总解「由」「既尽」「复生」等字,二、结答续生死难,三、意归不离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下、欲解意,并解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二字、第四句「复生」字故。
「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是此身临终之位──彼所熟业「复别能生」后余果起。即先果尽时,后果业种熟,其「异熟果」而复得生,所以生死不断绝也。
「由感余生」者,解「由」字。「由」者,缘由也。前果尽时者,解「既尽」。复别生果等者,解「余异熟」复生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前异熟既尽,后生余异熟」者,谓由前世所积集业引生异熟齐至所引终限──所谓尽时,如业习气力,如是此由具有﹝无受尽﹞二取习气故,即从此已受尽异熟能生起余新异熟。即此阿赖耶识,离阿赖耶识,无别异熟故。由所说「前异熟既尽」言,遮破常边。由所说「复生余异熟」言,遮破断边。
【论文】
八‧一二七 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二结答续生死难。
【述记‧卷四十七】
下、结答难。
由此所说业果无断,「生死」相续,「轮转无穷」,何假藉心外之缘,方得生死相续?
此结答也。
【论文】
八‧一二八 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三意归不离识。
【述记‧卷四十七】
总此颂意[63]︰「由业」及「二取」为缘、为因故,「生死轮回,皆不离识」,非心外法令生死续。以「业、二取」不离「心、心所」而得相续,为生死因果之体性故也。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生死相续难中,第一「复次」释讫。
--------------------------------------------------------------------------------
[1] 谓第十八颂。
[2] 此即释「外境既无,妄应不起」难。
[3] 即外难「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4] 即初复次中。
[5] 「解」字,《金藏》作「结」。
[6] 解业有二︰一、三业以思为体,二、眷属亦立此名。此即初中初文。
[7]…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释诸有情续生死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