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八‧一一一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疏翼】
第一释违理妨难中,第二﹝第十九颂﹞释有情不续生死难。文分为二︰一、问起颂文,二、以颂作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自下第二、释诸有情续生死难。
前颂[1]所明︰虽无外境,而诸分别皆缘所生,不离内识[2]。
外人问曰[3]。
此初寄问,以发论端。
虽知论主唯有内识,而既无有心外实缘,假说我、法,一切有情由何法故,生死相续?若无心外缘,生死不续难。
【颂文】
八‧一一二 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疏翼】
第二第十九释有情续生死难中,第二以颂作答。文分为二︰一、直出颂文,二、长行广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二句、答相续所由,下二句、正答相续。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唯识者,今当显示现在世灭已,于未来世如何结生相续?故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论文】
八‧一一三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疏翼】
第二以颂作答中,第二长行广释。
【述记‧卷四十七】
长行答中,有四「复次」,至文当知。
初、释中[4],有二︰初、别解颂文,后、总结颂意。别解颂中,文分为四︰上二句别解为二,下二句合解为一,第四总牒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字,第四句「复生」等字,合解其颂。
解第一句中,先解「诸业」,次解「习气」,后总解[5]之[6]。
以业有三,故言「诸业」。此解业义,如第一卷解[7]。
福等三业,如《对法》第七[8]、第八[9]、《大论》第九[10]、五十三等解[11]。
「福」者,胜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非福」者,不可爱乐──自体及果俱不可乐──相鄙劣故。「不动」者,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界不移动故。又设[12]移转境如生得散善,亦从于定,总名不动。
《对法论》[13]说:欲界系善业名福。《瑜伽论》[14]言: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名福。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然说地狱亦有别善业者受等流果,如凉风触身等。与别报[15]相似,业名为善也。又令地狱诸苦轻微,名为善业,如不断善等。又约六趣为论,除地狱,取非天五趣有善业果也。
非福业[16]者,《瑜伽论》卷九云︰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17]不善业[18]。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不动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业。前、是总业,后、是别业。
《对法论》[19]说︰何故色、无色业名为不动?答︰如欲界余趣业遇缘转得余趣处受。彼业不尔,定于自处受故[20]。问曰︰何故尔也?定所[21]摄故,非同散业。若尔,如何熏禅资下故业生五净居?非不转移业,故此解非。又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故。
且福之名,应通三界善[22]业。以上善业,别有胜能,名为「不动」。欲界善业,别得总名也[23]。
然不动中顺受别业[24],《瑜伽论》[25]少别,如彼抄解[26]。
然此三业通身、语、意。意通三界,身、语唯二地。有寻伺故。
此体性者,即有漏善、不善二思为此业体。游履身、语,身语动作,故亦[27]名为业。身、语唯无记,非善恶性,故唯以思为体。
【论文】
八‧一一四 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解「诸业」中,第二属眷亦立业名。
【述记‧卷四十七】
此中、为唯以思为业?为复有余?
即五蕴性善、不善律仪,实业眷属故[28]。
何意眷属亦说为业?
以皆与业「同招引、满异熟果故」,不同小乘具十随转[29],无过、未世,实四相故。
此总、别果,如第二卷已广具解[30]。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解第一句中,第一先解「诸业」讫。
【论文】
八‧一一五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解第十九颂第一句中,第二解「习气」。于中分三︰一、外难无理招当果,二、答有功能熏起,三、解习气非曾现。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来所说,谓初作时,即现起法。若异熟因,非即受果,现既久灭,如何感果?非过、未有故。
为答此问,故次论文,下解「习气」。
现行此业,虽才起已,更无住[31]异间,而便即灭。无别义理可如萨婆多虽现用无,有过去体,能招当来真异熟果。若尔,如何?
【论文】
八‧一一六 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二答有功能熏起。
【述记‧卷四十七】
现行之业当造之时,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功能」即是颂中所说为「习气」者。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论曰︰业者,谓福、非福及不动思。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功能,是名业习气,此业能引未来生身。
【论文】
八‧一一七 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三解习气非曾现。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是业气分」,解「气」;由现「熏习所成」,解「习」。
此[32]业熏成,不同无惭计业皆宿作,并是「曾」有。
化地部宗[33]等,业入过去,现皆有体[34]。
又此习气,简萨婆多过去有体之曾业也[35]。及简顺世外道说一切果唯现业所得,作时即受。
今此「习气」,理则不然。由过去无间灭现行业[36]熏习故,种子念念前灭、后生,恒现在有故,简彼曾世有用,于过去世现有业体。即此种子,非作时即受果,后时或一生多年,或多生等,方始受果故,故[37]简现作业时即受果。由此义故,有诠,有遮,故名「习气」。即解颂中「习气」二字。
总合此上,解第一句下四字[38]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二解「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一八 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七】
此善、不善业能感当来若别、若总异熟之果。「胜增上缘」,非同性故,非亲能办果体生故。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一别解第一句「诸业习气」下四字讫。
【论文】
八‧一一九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于中分四︰一、解「二取」,二解「二取习气」,三、解「俱」字,四、先说业种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次、解二取。
此有八解︰
一、「相、见」:谓即取彼实能取、实所取,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色」者,色蕴;「名」者,四蕴;即是执取五蕴为义。前言「相」中,亦通取无为以为本质[39]故。今此唯显取亲所缘,不能缘得心外法故。又变无为之影相分,亦「名」所摄,不离心等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蕴法,不离此二故。
四者、「本、末」:谓取现果。第八识是诸异熟之根本,故名之为「本」;余识中异熟,名之为「末」,是第八识之末果故。即取二异熟也,谓爱乐执取,所[40]缘取也[41]。或第八识总报品名「本」;余识别报品名「末」,摄一切法尽[42]。唯简异熟,以极狭故,前解为「本」[43]。
第五、「彼取」者,即彼上四取也。即一「取」言,通上四处,是单取;及通「彼」上,是重取──谓有「取」取前第一能、所取之取,如重缘心;取下[44]三取,亦然。故有八解。此八,皆是二取所摄,即现行之取也[45]。
或前四是境,「彼取」能取,但有四也。
【论文】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释诸有情续生死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