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二○ 彼所熏發,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
【疏翼】
第二別解第十九頌第二句頌文中,第二解「二取習氣」。于中分二︰一、顯所熏發名言種子,二、顯新生親因緣種子。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七】
何以名習氣?
即彼八所熏發,「親能生彼」八,居在第八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即前八中皆具二義,名爲「習氣」。皆有所生,能生義故。
本、末若爲異熟解者[46],取爲所取[47]──即名言種由取二而生,故能生本識[48]。此非善不善,但是無記親生之種。此中二取通七識所熏,隨其所應,生第八識相、見分等[49]。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二取﹝藏文作「”dzin pa gbis/」﹞者,謂所取取,及能取取﹝藏文作「”dzin par ”dzin pa/」﹞。此中堅執實有離識以外,別自安住所取者,爲所取取。又即此決定由識能取,謂能知能識者,爲能取取。若諸種子由先前生起之能取取,及所取取所熏發﹝藏文作「btab pa/」﹞,能生起未來彼同類所取取,及能取取,是名「二取習氣」。
【論文】
八‧一二一 此顯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
【疏翼】
第二解「二取習氣」中,第二顯新生親因緣種子。
【述記‧卷四十七】
此「二取」言,欲顯何義?
此[50]顯當「來世異熟果心及心相應」法,各望自果爲因緣種子,親能生果故。簡前業種,即顯名言種子生果無盡。隨所欲生[51],便能生故。以心爲主,但言生心,實通五蘊。
此「當來世」言,或一分位叁世,或生死叁世等,可知[52]。
解第二句頌上四字訖。
【疏翼】
以上第二別解第二句頌文中,第二解「二取習氣四字」訖。
【論文】
八‧一二二 「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疏、親緣互相助義。
【疏翼】
第二別解第二句頌文中,第叁解第五「俱」字。
【述記‧卷四十七】
頌言「俱」者,謂前諸業及後二取之種子俱[53],即是同時感生果也,非如小乘異熟因果必不同世也[54]。作時、受時,雖世不同,種正受果時,必與果同世。以過、未世無體性故。
【論文】
八‧一二叁 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疏翼】
第二別解第二句頌中,第四先說業種所以。
【述記‧卷四十七】
問︰于生果位,親者因緣;若論感果力能勝者,唯是業種,或二種既俱。何故頌中先說業種,後說因緣?
「業招生顯」:由業感生勝故,顯故,故頌先說,非因緣也。
解第二句五個字訖。
【疏翼】
以上初「複次」第一別解頌文中,第二別解第二句訖。
【論文】
八‧一二四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余異熟」者,謂後後生業異熟果。
【疏翼】
初「複次」第一別解第十九頌文中,第叁合解第叁四句。于中分二︰一、解第叁句前叁字及第四句,二、解第叁句後二字等。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七】
頌中所言「前異熟」者,「謂前前[55]生業異熟果」。「異熟果」者,顯通總、別。頌文狹故,但言「異熟」,意亦通也。以過去世多生之業,同于一身得受果,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也,非唯一生名「前前」也。又前前異熟,體非一故,後亦當爾。
【論文】
八‧一二五 雖二取種,受果無窮,而業習氣,受果有盡。由異熟果,性別難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疏翼】
第叁合解第十九頌第叁四句中,第二解第叁句後二字等。
【述記‧卷四十七】
既第叁句中,不解下二字,解第四句,先解下叁字,謂「余異熟」等,將欲解頌[56]「既盡」等言,故先發言雲「二取種子」,「受果無窮」。
《攝大乘》第叁[57]說「無受盡相[58]」。業習氣有盡,彼論說爲「有受盡相」故[59]。
所以者何?「由異熟果」:一者、「性別」:與業性殊,不多相順。二者、「難招」:業難招得,異熟[60]謂必異世果方熟也。故習氣有盡,如沈麝、穢草,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一者、「性同」:體性相順。二者、易感:同時生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61]。故二取種而易感果也。
何者爲等流?何者爲增上?
增上寬,但等流,必增上。等流者,謂種子與現行及自種爲俱生同類因故也。增上更無別體,即等流故[62]。
又解︰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以具二果故具二義也。又種望現行,是增上,望自類種是等流。業種望彼現及種,皆異性故,但是「異熟」。
上來已別解頌文訖。
【疏翼】
以上第一「複次」釋第十九頌文中,第一別解四句頌文訖。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此中由業習氣差別,不同諸趣中能得生身各異,喻如種子不同,而芽各異。二取習氣者,謂如一切業習氣能自感生所依身,如是能參預爲俱起性因,喻如種子生芽俱時水分等。若如是者,當顯示謂非唯業習氣,且亦由二取習氣所攝持﹝藏文作「zin pas/」﹞故,異熟得生。是故頌說「二取習氣俱」。
別抄卷叁雲︰
問︰何故等流、增上易感,異熟難招?
解雲︰等流同性,熏時同世即能生果。異熟性異。
又解︰異世方始果生,非造業時,即能得果。增上更無別體,即等流性。
又解︰種望現行──等流,亦增上;種子望自類種──但是等流,非增上;但約一邊,非盡理也。
若爾,現報業,豈不同世耶?
解雲︰現非總報,故不論也。
【論文】
八‧一二六 由感余生業等種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複別能生余異熟果。
【疏翼】
第一「複次」釋第十九頌文中,第二總結頌意。文分爲叁︰一、總解「由」「既盡」「複生」等字,二、結答續生死難,叁、意歸不離識。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七】
下、欲解意,並解第一句「由」字、第叁句「既盡」二字、第四句「複生」字故。
「由感」當來「余生業等種子」「熟」故,于今身中「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即是此身臨終之位──彼所熟業「複別能生」後余果起。即先果盡時,後果業種熟,其「異熟果」而複得生,所以生死不斷絕也。
「由感余生」者,解「由」字。「由」者,緣由也。前果盡時者,解「既盡」。複別生果等者,解「余異熟」複生也。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前異熟既盡,後生余異熟」者,謂由前世所積集業引生異熟齊至所引終限──所謂盡時,如業習氣力,如是此由具有﹝無受盡﹞二取習氣故,即從此已受盡異熟能生起余新異熟。即此阿賴耶識,離阿賴耶識,無別異熟故。由所說「前異熟既盡」言,遮破常邊。由所說「複生余異熟」言,遮破斷邊。
【論文】
八‧一二七 由斯,生死輪轉無窮,何假外緣,方得相續?
【疏翼】
第二總結頌意中,第二結答續生死難。
【述記‧卷四十七】
下、結答難。
由此所說業果無斷,「生死」相續,「輪轉無窮」,何假藉心外之緣,方得生死相續?
此結答也。
【論文】
八‧一二八 此頌意說:由業、二取,生死輪回,皆不離識,心、心所法爲彼性故。
【疏翼】
第二總結頌意中,第叁意歸不離識。
【述記‧卷四十七】
總此頌意[63]︰「由業」及「二取」爲緣、爲因故,「生死輪回,皆不離識」,非心外法令生死續。以「業、二取」不離「心、心所」而得相續,爲生死因果之體性故也。
【疏翼】
以上第二長行答生死相續難中,第一「複次」釋訖。
--------------------------------------------------------------------------------
[1] 謂第十八頌。
[2] 此即釋「外境既無,妄應不起」難。
[3] 即外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
[4] 即初複次中。
[5] 「解」字,《金藏》作「結」。
[6] 解業有二︰一、叁業以思爲體,二、眷屬亦立此名。此即初中初文。
[7]…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釋諸有情續生死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