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叁、明因緣依處得果多少▪P5

  ..續本文上一頁 「去」字,《金藏》作「者」。

  

  [105] 「以未潤」叁字,《金藏》有,余無。

  

  [106] 即四依處加士夫。

  

  [107] 謂依處。

  

  [108] 如前《述記》「辨士夫二說」中雲︰

  

  第二師即通無爲亦是果體。因法爲作者,緣法爲作具故。從喻爲名,名爲士用。

  

  [109] 「此」字前,余有「故」字,《金藏》無。

  

  [110] 「多」字,《金藏》無。

  

  [111] 應包括得果。

  

  [112] 《金藏》作「爾」,余作「示」。

  

  [113] 《樞要》卷下雲︰

  

  「若異熟果,牽引、生起、定異、同事、不相違因……得」者,此說雜染十因得異熟果。若無記法十因,准叁十八,不得此果﹝如雲「由彼各別自種子故,種種稼穑(藏文作「lo tog/」)差別而生,即說彼種子爲此牽引因。地、雨等緣,能生于芽,名攝受因。即彼種子望所生芽,名生起因。芽、莖、葉等,展轉相續,望彼稼穑若成(藏文作「”grub pa/」)、若熟(藏文作「yovs su smin pa”i/」)爲引發因。從大麥種生大麥芽、大麥苗稼(藏文亦作「lo tog/」)不生余類。如是所余,當知亦爾。即說彼爲此定別因。即彼一切從觀待因至定別因,同爲稼穑而得成就,(藏文作「”grub pa”i/」;漢譯原作「熟」,今改。下一同),名同事因。非彼稼穑(藏文作「”bru/」)隨缺一因而得成就,是故一切和合,說爲此同事因。霜(藏文德格版落「ba mos/」兩音節)、雹諸障礙法,望彼滋稼(藏文亦作「lo tog la/」。下一同),爲相違因。彼缺、無障,是諸滋稼不相違因」﹞。彼亦無記爲隨說因、觀待因、同事、不相違因,及以無記爲相違因故。

  

  下明清淨十因得果。其清淨十因中,二因得異熟果︰謂攝受因及相違因。清淨攝受因者,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藏文作「dam pa”i chos/」。「善士」之善亦作「dam pa/」﹞,如理作意,及先所作諸根﹝藏文作「svon dbav po/」﹞成熟,名攝受因。」即顯此與世出世法爲攝受因故,得異熟果。相違因者︰若清淨品諸相違因,即是雜染法因故,得異熟果﹝如雲「種姓不具足、不值佛出世、生諸無暇處(藏文作「mi khom par/」)、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數習諸邪行(藏文只作「log par sgrub pa/」),彼望清淨,爲相違因」﹞。由此同事不相違亦得異熟果。即攝受因故。論中據雜染因,故無有失。或此皆非清淨法因。以清淨法爲果故,無異熟果。

  

  [114] 如前《述記》解「士用處言」雲︰

  

  定異亦約別別法體,不約士夫,故不得也。第二師說法亦名士夫,即領受、習氣、有潤、無間滅、士用、作用、真見、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障礙十一依處得。

  

  即不只五處得。

  

  [115] 《俱舍論》卷七雲︰

  

  于六因內,除能作因,所余五因﹝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是因緣性。

  

  《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十七雲︰

  

  增上緣義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余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名爲因;疏、遠、不合、在余生者,說名爲緣。

  

  [116] 《樞要》卷下雲︰

  

  等流果﹝世間事、雜染事、清淨事﹞叁種,十因皆得。

  

  如《瑜伽》卷叁十八。

  

  [117] 如前《述記》解「隨順處言」中雲︰

  

  顯等流果即依處中七依所得。……真實見亦望自類現行。此說士夫爲士用。有說士用、作用依處,亦得此果,即九依處得等流果。

  

  又雲︰

  

  「真見處言」,唯目第十,亦爲太寬。自處亦攝俱時及後同類諸法,非離系果故。

  

  「別抄」卷叁雲︰

  

  如何真見依處不﹝原作「亦」﹞引自類等流?等無間,得士用故。又解︰現望于現非因,故除之也。

  

  [118] 「居」字,《金藏》作「在」。

  

  [119]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九〈叁身章〉雲︰

  

  性妙離言,非隨說因得。能證道合,觀待相疏,非彼因得。牽引、生起二果有爲,亦非二得。相違因遠,得果已無,亦非彼得。若疏遠诠,亦隨說得。不親得故,論不說之。

  

  [120] 如前《述記》解「真見處言」中雲︰

  

  若說法爲士用,即士用、作用,俱得此果。

  

  [121] 《樞要》卷下雲︰

  

  離系果唯清淨因得,非余二。雜染法相違因何故不得離系果?叁十八雲︰「謂出世間種姓具足,值佛出世,演說正法,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及﹝與﹞一切菩提分法。」是「雜染法相違因」故。由此不說離系果。然彼解清淨法因雲︰「若雜染品諸相違因,當知即是清淨法因。」故知雜染相違因,亦得離系果。此中但說清淨順因,故略不說。又與雜染法爲相違因,雜染法非離系果,故不得。

  

  [122] 謂相同士夫。

  

  [123] 《樞要》卷下雲︰

  

  士用果不說生起因等得者,前第二卷雲︰「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第七末雲︰「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及增上﹞果故,名一切種。」

  

  雲何不說因緣得士用果?

  

  有二解︰一雲︰如小乘,非大乘義許﹝《入阿毗達磨論》卷下雲「謂相應、俱有因,得士用果」,又雲「除能作,余五因爲因緣」﹞。二雲︰如彼文亦得。此中據別體士用果,非雜體,故不相違。

  

  [124] 「隨」字,《金藏》有,余無。

  

  [125] 前說「士用」處,如雲︰

  

  語依處,與法,非士夫用果。果與因不相密合,說非士夫法故。此果必生,彼語依處顯于法故。

  

  [126] 如前「士用」、「依處」二說。

  

  [127] 見《瑜伽》卷叁十八、《顯揚》卷十八。

  

  [128] 假者。

  

  [129] 即不障余實法。

  

  [130] 「《瑜伽》等」至「隨用皆得」二十九字,《金藏》在「傍論已了

  

  應辨正論」一節,《述記》中「宜詳美焉」文後。

  

  [131]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雲︰

  

  無爲法與有爲法,雖爲能作因,而不以彼爲增上果。以無取果與果用故。問︰何故有爲法有因有果,無爲法無因無果耶?

  

  答︰有爲法流轉世故,有因、有果。無爲不爾,故無因果。如遠行者須具資糧,能有所至,非不行者。

  

  複次,有爲法有作用故,有因、有果。無爲不爾,故無因果。如營務者須備作具,能有所成,非不營者。

  

  複次,有爲法有生滅故,有因、有果;無爲不爾,故無因果。

  

  複次,有爲法有和合故,有因、有果;無爲不爾,故無因果。

  

  複次,有爲法有叁相故,有因、有果;無爲不爾,故無因果。

  

  複次,有爲法性羸劣故,有因;有作用故,有果。如羸劣者依他而住,非勇健者。無爲不爾,故無因果。

  

  複次,有爲法如王,如王眷屬;如富貴者,如富貴者眷屬;如因陀羅,如因陀羅眷屬;故有因、有果。無爲法不爾,故無因果。

  

  [132] 道邑《義蘊》雲︰

  

  此說不雜亂增上果。即隨說因全。觀待中,唯除士用果,余得增上果。相違因亦全取之,故言「等」也。

  

  靈泰《抄》雲︰

  

  由聖道故,方證無爲。聖道爲因,無爲是果。由無爲爲所緣境,心、心所緣之,無爲爲因,心、心所爲果也。

  

  [133] 應雲「依十五處義差別故」。

  

  [134] 《金藏》作「欲」,余作「以」。

  

  [135] 《金藏》作「又」,余作「文」。

  

  [136] 「先」字,《金藏》有,余無。

  

  [137] 靈泰《抄》雲︰

  

  緣所生者,是﹝第十八頌﹞第四句「彼彼分別生」也。明所生分別心、心所,即便明四緣體,「故四緣是正論」。

  

  [138] 即「緣且有四」。

  

  [139] 原文爲:

  

  現起分別展轉相望,容作叁緣,無因緣故。

  

  [140] 靈泰《抄》雲︰

  

  四果名「一切種」用。若不辨四緣體,何以得辨四果用也?

  

  [141] 《金藏》作「美」,余作「義」。

  

  [142] 此等廢立,已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五〈十因章〉及〈五果章〉。

  

  [143] 謂見所斷及修所斷。應依《瑜伽》卷叁十八「叁種十因分別」詳之。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叁、明因緣依處得果多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