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廣六位心所──不定心所▪P20

  ..續本文上一頁,以叁種爲義。

  

  [393] 《金藏》作「繁」,余作「煩」。

  

  [394] 「言」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395] 本論卷六,明十煩惱叁斷分別門中雲︰

  

  謂疑、叁見﹝身、邊、邪﹞親迷苦理。……疑及邪見,親迷集等。

  

  [396] 「若」字,《金藏》有,余無。

  

  [397] 《金藏》作「亦應然」,余作「應亦然。」

  

  [398] 「故」字,《金藏》有,余無。

  

  [399] 《瑜伽》卷五十七雲:

  

  如經言︰于上解脫希﹝藏文作「”dod pa/」﹞、求﹝藏文作「don du gber ba/」﹞、憂﹝藏文作「yid mi bde ba/」﹞、戚﹝藏文作「yi ”chad pa/」﹞。

  

  雲何希?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是處,衆聖能具足住﹝藏文作「gnas gav bsgrubs te gnas pa/」﹞。

  

  求雲何?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我于是處當具足住。

  

  戚雲何?謂于下劣﹝藏文作「dman pas/」﹞,不生喜足。

  

  憂雲何?謂于無上﹝藏文作「gav na med pa la/」﹞,心生思慕﹝藏文作「”dod pa/」﹞。

  

  此中預流、一來,爲﹝漢譯《瑜伽》作「于」,《略纂》引文亦然。今依藏文改,疑傳抄誤﹞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若不還果,雖有初二﹝即希、求﹞,余二無故,不立憂根;唯善法欲。

  

  [400] 「二」字,泰《抄》釋文、《金藏》作「二」,余誤作「叁」。

  

  [401] 二無漏根即未知當知根、已知根。

  

  [402] 《對法》卷十雲︰

  

  此中顯示順決擇分所攝加行道,及見道十五心剎那所有諸根,是未知欲知根體。言諸根者,謂意根、信﹝勤、念、定、慧﹞等五根。由未至等﹝藏文作「mi lcogs pa med pa/」﹞所依差別故,如其所應,有樂、喜、憂、舍根,隨一。憂根者,謂加行道時,順決擇分後,于上解脫希求欲證,愁戚所攝。如是十根先未知真﹝藏文作「de kho na/」﹞爲欲知真修習轉故,名未知欲知根。……即前十根,從第十六見道心剎那乃至金剛欲定,于如是有學道中,未有所應知境曾所不知﹝藏文作「不見」﹞故。

  

  具知根則除憂根而有九。

  

  又《瑜伽》卷五十七雲︰

  

  問︰最後叁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苦根。

  

  又雲︰

  

  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爲義。未知欲知根,若遠沙門果,世間行所攝。若近沙門果,出世行所攝,是無漏。

  

  《瑜伽略纂》卷叁十雲︰

  

  如《對法》第十:十根爲未知當知根,彼加憂根。此論以十五心見道爲未知當知,此中無憂,故九。彼以順解脫分善根以去﹝《對法》原作「順決擇分」﹞,即名初根,故十,加憂。

  

  [403] 《瑜伽》卷六十六原文爲:

  

  雲何非所斷法?謂一切有學出世間法,一切無學相續中所有諸法。此中若出世法,于一切時自性淨故,名非所斷;余世間法,由已斷故,名非所斷。

  

  [404] 如理《義演》雲︰

  

  若憂,即能深「求無漏」,憂何時早證等。

  

  [405] 如理《義演》雲︰

  

  若苦,即「無漏所引」,苦根亦名無漏。……眠不能求無漏,又眠無記性者,無漏後不引。若約緣縛,名非所斷,即通非斷。又由無學者有假食,故有眠,眠通不斷。

  

  [406] 亦去聲呼。

  

  [407] 「尋、伺」二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408] 「漏」字下,余本有「引」字,《金藏》無。

  

  [409] 「真」字,《金藏》有,余無。

  

  [410] 即別辨中,第二師說。

  

  [411] 謂後得智俱。

  

  [412] 「求」字,《金藏》有,余無。

  

  [413] 即此第二解。

  

  [414] 即別辨中,第一師說。

  

  [415] 原作「必是」二字。

  

  [416] 謂望出世智所余一切叁界心、心法,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417] 「等」,取《瑜伽》卷二十九。

  

  [418] 「正」字,《金藏》有,余無。

  

  [419] 「伺」字,《金藏》有,余無。

  

  [420] 于八聖道支中,第二正思惟。

  

  [421] 原作「令心趣入、極趣入,尋求、極尋求」。具引如下。

  

  [422] 《顯揚》卷二雲︰

  

  二、正思惟:謂依正見與彼俱行,離欲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于修道中,相續作意思惟諸谛,與無漏作意相應,令心趣入、極趣入,尋求、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察、思惟、思惟性。

  

  《瑜伽》卷二十九雲︰

  

  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藏文作「de kho na rtogs wiv thob pa/」﹞,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此二合名正見。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藏文作「rtog pa/」﹞思惟﹝藏文作「yav dag par rtog pa/」;以前叁種分別或尋思爲緣﹞,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諸所尋思﹝藏文作「rnam par tog pa dag la sems ”jug par gyur na/」﹞,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藏文作「de lta bu”i rtog pa dag la rtog par byed do/」﹞。

  

  《樞要》卷下雲︰

  

  此中正思惟,若體是尋,通無漏者,何故五十七﹝說﹞,二十二根中五根﹝信、勤、念、定、慧﹞不攝叁十七﹝覺品﹞中六法──謂語、業、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別即慧根。此師以因果通論,故體即慧。前師,此可爲證,故尋非無漏,以尋名之,如叁界道悅名樂。

  

  [423] 「等」,取《瑜伽》卷二十九。

  

  [424] 泰《抄》牒文、《金藏》有「大菩薩」叁字,余無。

  

  [425] 《對法》卷十雲︰

  

  正見者,是分別﹝藏文作「yovs su gcod pa/」﹞支,如先所證真實,簡擇﹝藏文作「yovs su ”dzin pa/」﹞故。正思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發語言故。

  

  《十地經論》卷一雲︰

  

  何故唯歎淨覺﹝藏文作「kun tu rtog pa dag par ”gyur ba bid/」﹞?淨覺﹝藏文答文略去「淨」義,只作「kun tu rtog pa/」﹞是說﹝藏文作「bźad pa/」﹞因故。

  

  《瑜伽》卷二十九雲︰

  

  若心趣入諸所言論﹝藏文作「gtam/」﹞,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藏文略無此句﹞,起善思惟﹝藏文作「dge ba”i rtog pa/」﹞,發起種種如法﹝藏文作「chos dav/」﹞言論,是名正語。

  

  [426] 「種」字,《金藏》有,余無。

  

  [427] 此處經文有五頌,前二頌各爲一請;後叁頌爲第叁、請說十地義。

  

  [428] 「淨覺人」,藏文作「kun tu rtog pa dag gyur pa/」。

  

  [429] 《十地經論》卷一續雲:

  

  說諸上妙地﹝藏文作「sa mchog/」﹞、有力﹝藏文作「khyab bdag/」,即指有十力者﹞。

  

  [430] 彼《十地經論》卷一續雲︰

  

  覺,名覺觀﹝藏文「覺」,作「kun tu rtog pa/」;「覺觀」作「rnam par rtog pa/」﹞,是口言行,有淨說因,何故不說?

  

  [431] 「毗呾迦」,梵文爲「vitarka」;藏文爲「rtog pa」/。

  

  [432] 「僧羯臘波」,梵文爲「sajkalpa」;藏文爲「kun tu rtog pa/」。

  

  [433] 答文亦略無「淨」義。

  

  [434] 即「覺謂覺觀」。

  

  [435] 藏文可證非譯時增文。

  

  [436] 「彼」,謂經與釋。

  

  [437] 「淨思惟」,日成爲「無顛倒思惟」。

  

  [438] 「須」字,《金藏》無。

  

  [439] 「加行」二字,《金藏》有,余無。

  

  [440] 「功」字,《金藏》有,余無。

  

  [441] 《顯揚》卷叁雲︰

  

  無學者,謂十無學法,廣說如經:一無學正見:謂阿羅漢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極簡擇等,如前廣說。如無學正見,如是乃至第八正叁摩地,如前應知﹝以前即八支聖道﹞。九、無學正解脫﹝《集異門論》卷二十同、《品類足論》卷六作「正勝解」﹞:謂離一切煩惱粗重,無學心上,離煩惱障,調堪任法。十、無學正智:謂阿羅漢盡智及無生智。

  

  [442] 《金藏》作「引」,余作「發」。

  

  [443] 「識」字,《金藏》有,余無。

  

  [444] 如理《義演》雲︰

  

  無漏意識相續,雖無尋、伺,不妨﹝有漏﹞五識亦得起。

  

  [445] 《樞要》卷下雲︰

  

  五十六說身行有叁︰謂出入、息及身業。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爲:

  

  如世尊言︰行有叁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爲身行。風爲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汙身業。

  

  《顯揚》卷一雲︰

  

  風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輕動所攝,有執受性,複有增上積集,所謂上下橫行入出氣息,諸如是等,是內風體。

  

  《樞要》續雲:

  

  語行亦叁︰謂尋、伺及語業,正思惟與語爲因。

  

  如《瑜伽》卷五十六雲︰

  

  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藏文作「能起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藏文作「行」,非「受想」﹞,與意業﹝藏文亦作「能起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樞要》續雲:

  

  故尋、伺通無漏。五十七:五根不攝﹝如雲「問︰五根(信、勤、念、定、慧)、叁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爲五攝叁?叁攝五耶?答︰叁攝五,非五攝叁。不攝何等?謂意、樂、喜、舍根」﹞。

  

  叁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斷、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中六︰謂正語、業、命、喜、安、舍。不說不攝。正思惟即是慧故﹝《雜集論述記》卷二十二初引五十七文雲「問︰『五根、叁十七(覺)品(法),爲五攝叁十七?爲叁十七攝五(耶)』?答︰『叁十七攝五,非五攝叁十七。不攝何等?謂語、業、命、喜、安、舍,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若正思惟是思數,于不攝中,應雲不攝七法。以二十二根中,無思數故,但以正思惟以慧爲體故,是根中慧攝。何故發語得通思慧,唯取慧而非思?以發五種蘊身,故唯慧非思。如《大論》」﹞。

  

  此雲何通?意行亦叁︰謂受、想及意業故。佛無尋、伺,何妨語轉?業不無故。第四禅中,二息等既無,其身得住;二定既無尋、伺,及語業故,語亦應轉!﹝答︰﹞遍、非遍行故。如前﹝卷四初﹞已說﹝如雲「如身行滅,而身猶在,甯要責心,令同行滅?若爾,語行尋、伺滅時,語應不滅;而非所許。然行于法,有遍非遍;遍行滅時,法定隨滅,非遍行滅,法或猶在。非遍行者,謂入出息。見息滅時,身猶在故。尋伺于語,是遍行攝。彼若滅時,語定無故。受、想于心,亦遍行攝,許如思等大地法故,如何可說彼滅、心在」﹞。

  

  身業唯染,不可爲例!又論且舉身業染者,論實,亦有無漏善法。不爾,佛身、語,如何得轉耶?以業﹝疑應作「慧」﹞思爲轉,常入第四定故。

  

  [446] 「有」字,泰《抄》牒文作「是」。

  

  [447] 如《瑜伽》卷七十叁雲︰

  

  問︰若思惟﹝藏文作「yid la byed pa/」﹞真如,即觀﹝藏文作「mthov ba/」﹞真如耶?設觀真如,即思惟真如耶?

  

  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藏文無「如理」二字﹞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藏文無﹞真如,乃至未至正通達﹝藏文作「rtogs pa/」﹞位,及通達後,作意思惟、安立真如﹝藏文作「rnam par gźag pa”i de bźin bid/」﹞。「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思惟無﹝漢譯傳抄誤作「其」,今依上下文義及藏文改﹞相。「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謂離如理所引﹝藏文作「rigs pas bskyed pa/」,意爲「依理所生」﹞作意思惟諸相。

  

  [448] 「此」,謂有漏。

  

  [449] 如《瑜伽》卷五雲:

  

  謂諸尋、伺,必是分別……。

  

  [450] 「說」字,《金藏》有,余無。

  

  [451] 如理《義演》雲︰

  

  即無漏初禅五支中,缺無無漏尋、伺二支。即無漏支唯有喜、樂、定,叁支通無漏也。

  

  靈泰《抄》同。

  

  [452] 《樞要》卷下雲︰

  

  《瑜伽》第四﹝初﹞雲︰「若無漏界,有爲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依﹝藏文有「似」字﹞尋、伺處法緣真如爲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藏文作「rtog pas rgyu bas ni ma yin te/」﹞。

  

  故知尋、伺引無漏。

  

  無漏引中,兩解﹝「而能引彼、從彼引生」﹞皆得。若言「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五法中﹞第叁,故通無漏。何不對﹝五法中﹞分別,作四句分別?以有寬狹故﹝即不「望出世智」,說「所余一切叁界心、心法」爲「分別」,五法中分別,即較寬﹞。

  

  [453] 如理《義演》雲︰

  

  此四不定緣有、無漏,有事境等,除悔,余眠、尋、伺叁法,得緣無事,以悔不得與余根本惑俱故。其我見、邊見,能緣無事、有漏、名境。唯悔不得與俱生身、邊二見俱。

  

  靈泰《抄》同。

  

  [454] 即第二隨解釋中,大文第一以﹝第十至第十四﹞五頌別顯心所。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廣六位心所──不定心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