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P19

  ..续本文上一页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对法》卷二作「踊」﹞、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

  

  《瑜伽》卷三十三说「初静虑」:

  

  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说名有寻、有伺。

  

  卷六十三云︰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323] 「头」字,《金藏》有,余无。

  

  [324] 「相」字,《金藏》无。

  

  [325] 本论卷七原作:

  

  有邪见者,悔修定故。

  

  [326] 「起」字,《金藏》有,余无。

  

  [327] 「合」字,《金藏》误作「贪」。

  

  [328] 「言」字,《金藏》有,余无。

  

  [329] 「俱」字,《金藏》有,余无。

  

  [330] 本论卷六中云︰

  

  瞋与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

  

  [331] 「一」字,《述记》原作「七」,今改。

  

  [332] 如《瑜伽》卷一云︰

  

  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藏文作「blta ba/」﹞俱行,于未来希乐﹝藏文作「mvon par dga” ba/」﹞俱行,于现在执着﹝藏文作「lhag par chags pa/」﹞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藏文作「rtog pa/」,亦译为「寻思」﹞,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有分别﹝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333] 「自」字,《金藏》有,余无。

  

  [334] 本论卷六末云︰

  

  中二、大八,十烦恼俱。

  

  [335] 本论卷六末云︰

  

  小十,定非见、疑俱起,此相粗动,彼审细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瞋,并是贪分故。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俱,行相无违,贪、痴分故。

  

  [336] 此即总释。

  

  [337]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睡眠、恶作,与一切善、不善、无记相应。

  

  [338]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寻、伺、恶作、睡眠,此四随烦恼,通善、不善、无记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

  

  [339] 《瑜伽》卷五十五、卷五十八及《对法》卷一等:眠、悔,均说

  

  「或善,或不善,或无记」等。

  

  [340] 「于」字,《金藏》误作「舍」。

  

  [341] 「故」字,《金藏》有,余无。

  

  [342] 《显扬》卷一原作:

  

  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恋为体。

  

  [343] 《显扬》以其「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恶作为业。如经说若

  

  怀追悔,则不安隐,乃至广说」,与烦恼及随烦恼等,同具「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

  

  [344] 「自」字,《金藏》有,余无。

  

  [345] 「善」字,《金藏》有,余无。

  

  [346] 「中」字下,余本有「性门」二字,《金藏》无。

  

  [347] 「等」字,《金藏》有,余无。

  

  [348] 道邑《义蕴》云︰

  

  睡眠时既无说者,实不闻教,但第六识思惟听教,似耳识闻,故亦名闻也。

  

  [349] 即指不善。

  

  [350] 「断」字,《金藏》有,余无。

  

  [351] 如理《义演》云︰

  

  以次第明,合说悔通不善,谓后说悔通见、修二断,即于彼处自说,所以今时不述也。

  

  [352] 「法」字,《金藏》有,余无。

  

  [353] 即身、边二见。

  

  [354] 「三」字,《金藏》有,余无。

  

  [355] 「无记」二字,《金藏》有,余无。

  

  [356] 如理《义演》云︰

  

  其悔行相粗猛,未通染无记。染无记﹝修道所断身、边二见相应﹞行相微细故。若悔通染者,乃是不善,非是﹝染﹞无记。

  

  [357] 「而」字,《金藏》无。

  

  [358] 「是中」二字,《金藏》无。

  

  [359] 对大乘为染无记。

  

  [360] 如理《义演》云︰

  

  意说此法执无记心、心所以通染故,不与恶作俱。前说染无记不与恶作俱故;此中云异熟生无记,是业果异熟心、心所故,不摄法执无记,所以此中不说也。法执无记名异熟生者,非是业果异熟生,但从异熟识中种子生故,﹝对小乘﹞名异熟生。

  

  [361] 「彼」,谓恶作。

  

  [362] 「生」字,《金藏》有,余无。

  

  [363] 「第七」二字,《金藏》有,余无。

  

  [364] 「等」,取《摄大乘论》卷二等。

  

  [365] 如《佛地经》卷七云︰

  

  诸我执等烦恼障体,唯在不善、有覆无记二心中有。若法执等所知障体,亦在无覆无记心中。二乘无学亦现行故,无学位中,无有不善、有覆无记。此就二乘,名为无覆;若望菩萨,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无覆,亦名有覆,一体二名,所望别故。烦恼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执有法,而计我故。体虽无二,而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种子体,亦有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分齐故。

  

  若所知障,就二乘说无覆无记,四无记中,何无记摄、异熟生摄?以从异熟识生起故。若尔,何者非异熟生?如增上缘,余所不摄,皆此摄故;威仪等心不坚执故,非普遍故,无二障体。

  

  [366] 谓本论卷三。

  

  [367] 如本论卷三云︰

  

  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368] 如《瑜伽》卷一云︰

  

  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

  

  [369] 「此」,谓本论。

  

  [370] 即《瑜伽》意。

  

  [371] 「彼」,谓《瑜伽》。

  

  [372] 「彼」,谓法执。

  

  [373] 「故」字,《金藏》有,余无。

  

  [374] 「繁」字,《金藏》有,余无。

  

  [375] 「必」字,《金藏》有,余无。

  

  [376] 如理《义演》云︰

  

  此释不起眠所以也。眠要由食等起,上界既无段食,不假起眠也。

  

  [377] 谓次下。

  

  [378] 谓不违下文。

  

  [379] 「此二」,谓寻、伺。

  

  [380] 「并」字,《金藏》及《学记》引文作「并」,余作「辨」。泰《抄》

  

  牒文作「若」。

  

  [381] 谓前师义。

  

  [382] 即第二师。

  

  [383] 即中有。

  

  [384] 谓本论卷六。

  

  [385] 「文」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386] 如本论卷六云︰

  

  生在下地,未离下染,上地烦恼,不现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烦恼容现前故。……生在上地,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谤解脱﹝指涅槃﹞,生地狱故。

  

  [387] 谓悔亦与邪见俱。

  

  [388] 《枢要》卷下云︰

  

  「悔离欲舍」者,《法华经》第二,舍利子云︰「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

  

  彼偈又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疑、悔」即恶作厌也,慧俱无贪。「疑」即事疑,疑不作佛;「忧」即是悔,悔先恶故;悔,即是「恼」。

  

  《法华玄赞》卷十五云︰

  

  我虽漏尽,今者闻之,亦能伏除法执「忧恼」。此中「忧」者,忧不作佛。

  

  [389] 即诸慧。

  

  [390] 如《对法》卷四云︰

  

  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从积集资粮位以去,名 「求解脱者」。当知求证解脱分位,名积集资粮位。

  

  又云︰

  

  诸于诸学处已得究竟所有善法,是无学义。以阿罗汉等,于增上戒、心、慧学处,已得究竟,故名无学。

  

  [391] 《瑜伽》卷六十六末:

  

  谓或预流,或一来,或不还有学补特伽罗。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学法,何以故?依止此法,于时时中,精进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

  

  又云︰

  

  谓阿罗汉诸漏已尽,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无学法。

  

  [392] 《瑜伽》卷五十七云︰

  

  九﹝信等五根,及喜、乐、舍、意根﹞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苦根﹞通三种,非学非无学为义。一﹝忧根﹞学、非学非无学,以三种为义。二﹝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学,以三种为义。一﹝具知根﹞无学…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