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P18

  ..续本文上一页界能尝种种诸味,受诸喜乐,长养依身;如是等类舌界作业,方前狭劣。身界能触种种所触,受诸喜乐,虽能长养依身;然彼乐具﹝藏文作「dga” ba”i dvos po/」﹞,复为损害。如是等类身界作业,最为狭劣。是名第六次第宣说因缘。于此眼等六种因缘差别﹝藏文作「rnam gravs/」﹞中,意遍行故,最后宣说。

  

  [246] 「识」字下,余本有「或」字,《金藏》无。

  

  [247] 「心」字下,余本有「等」字,《金藏》无。

  

  [248] 「所引」二字,《金藏》有,余无。

  

  [249] 「寻、伺自」三字,《金藏》有,余无。

  

  [250] 「身」字,《金藏》有,无余。

  

  [251] 「心」字,《金藏》有,余无。

  

  [252] 如理《义演》云︰

  

  意说此人生在二定以上,若起下初定眼等三识时,还以初禅寻、伺引生缘境等。何以故?二禅以上意识无寻、伺故。

  

  又云︰

  

  如大目干连身在欲界,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王哮吼声,即无所有处心与欲界耳识率尔心,俱时同缘前境;故耳识不由寻、伺意识引生。故知如是,除唯率尔五识,余者皆由寻、伺意引也。

  

  [253] 「伺」字,《金藏》有,余无。

  

  [254] 如理《义演》云︰

  

  如前在二定以上,起下识,名「由彼起」。

  

  [255] 「大」字,《金藏》有,合泰《抄》释文,余无。此指《瑜伽》五

  

  十六文。

  

  [256] 如理《义演》云︰

  

  不约生第二定说,但约自地﹝除率尔心﹞说。

  

  [257] 「又释」二字,《金藏》有,余无。

  

  [258] 「文」字,《金藏》无。

  

  [259] 「率尔」二字,《金藏》有,余无。

  

  [260] 如本论卷五云:

  

  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定起者,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引文与《瑜伽》原文略有出入。详解如《述记》卷三十一。

  

  [261] 「亦」字,《金藏》无。

  

  [262] 「流」字下,《金藏》有「五识」二字。

  

  [263] 「引」字,《金藏》有,余无。

  

  [264] 「待」字,《金藏》有,余无。

  

  [265] 「彼自地」三字,《金藏》有,《义演》牒文、泰《抄》释文无「彼」

  

  字。

  

  [266] 《金藏》作「所说义各别」,余作「说别」二字。

  

  [267] 「第五末」等十二字,为《金藏》有,余只有「说任运」三字。

  

  [268] 「分别」二字,《金藏》有,余无。

  

  [269] 见《瑜伽》卷一。

  

  [270] 「等」字,《金藏》有,余无。是向内等。

  

  [271] 「起」字,《金藏》有,余无。

  

  [272] 《金藏》作「后」,余作「复」。

  

  [273] 见《摄论‧无性释》卷一。

  

  [274] 包括「自性」、「随念」二种分别是有相。

  

  [275] 「有相」,即具有种种相之分别。

  

  [276] 谓无性。

  

  [277] 「者」字,《金藏》无。

  

  [278]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说「三分别」云︰

  

  一、自性分别:谓寻、伺……欲界五识,唯有一种自性分别。

  

  [279] 见《对法》卷二。

  

  [280] 即《摄论‧无性释》。

  

  [281] 「五俱」二字,《金藏》有,余无。

  

  [282] 即《对法》卷二。

  

  [283] 「非是」,《金藏》不倒,余倒作「是非」。

  

  [284] 「四」字,《金藏》有,余无。

  

  [285] 「问」字,《金藏》有,余无。

  

  [286] 即指《对法》义。

  

  [287] 即《瑜伽》意。《瑜伽》卷一云︰

  

  任运分别﹝藏文作「rav gi vav gis ”jug pa/」﹞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藏文作「唯由境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

  

  胜友《瑜伽释》云︰

  

  七分别由行相、体性﹝藏文作「vo bo bid/」﹞,及相应而安立,如次谓二、三、二。缘过去分别者,谓以过去明显领受相为境界故,说名「有相」﹝藏文作「mtshan ma can/」﹞,未来境相虽有多样,然由所缘未领受故,唯说非具相,即「无相」,由彼不明显故。言「任运」者,即由现前所生等自性所有差别,安立三种﹝即任运、寻求、伺察﹞相。应亦分二种……言「随境势力」者,谓虽无有欲﹝藏文作「”dun pa/」﹞等,而唯任境界能变,及现在前而起。从决定以往一切数数分别,唯是伺察。

  

  [288] 「六」字,《述记》原作「三」,今改。

  

  [289] 如《瑜伽》卷七十六云︰

  

  此中有识眼、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290] 道邑《义蕴》云︰

  

  今解︰不违。明了思择,名分别意,非要寻、伺,故广慧声闻以无色界心,遍缘三界法也。又彼言五俱有分别意者,约散意说。

  

  [291] 「伽」字下,《金藏》有「论」字。

  

  [292]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

  

  [293] 《枢要》卷下以十门分别。

  

  [294] 见《杂集论述记》卷十一。

  

  [295] 「说」字,《金藏》作「记」。

  

  [296] 「等」,取三分别、十分别、十散动。

  

  [297] 见《杂集论述记》卷十一、《枢要》卷下。

  

  [298] 「法」字,论文作「业」。

  

  [299] 「乐」字,《金藏》有,余无。

  

  [300] 「尔」字,《金藏》有,余无。

  

  [301] 「政」字,《金藏》有余无,疑即「正」字。

  

  [302] 如理《义演》云︰

  

  此文意说︰若善、染悔,初强盛时,即无舍受俱,唯与忧俱。若善、染势分尽,至相续末位,即与戚行舍受俱。戚行者、但不说名戚也。故舍有三种︰一者、顺益舍:如得饮食等顺益是。二、中容舍:非苦等。三、戚行舍:不多分别,名戚行舍;若多分别,即是忧故。善、染悔末位,即戚行舍受俱。

  

  「强思生故」者,意说善、染末位,有舍通戚行者。谓此舍是染、悔相应,强思引生,故通戚行也。故舍受不是忧,忧,离欲舍故。

  

  [303] 灵泰《抄》云︰

  

  彼宗说不还果等,离欲界染已,即舍悔,即应初、二果人犹有悔。

  

  [304] 灵泰《抄》云︰

  

  故今大乘说,善、恶悔末位既与舍俱,又无记悔亦与舍俱。第三果人虽离欲,身中犹有悔。

  

  如理《义演》亦同灵泰。

  

  [305] 如本论卷七云︰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

  

  [306] 如理《义演》云︰

  

  意云︰与舍相应无记之悔,是善、染悔家之伴类也。若善、染悔无之时,此无记悔亦无。

  

  [307] 「所」字,《金藏》有,合泰《抄》牒文,余无。

  

  [308] 《金藏》作「体非」,余作「非体」。

  

  [309] 本论卷五云︰

  

  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戚受,名忧根故。《瑜伽》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一分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戚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

  

  [310] 道邑《义蕴》云︰

  

  以地狱苦逼迫时,心渐惛昧,假说为眠。又鬼趣、傍生,许眠无失。

  

  [311] 如《瑜伽》卷五云︰

  

  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喜,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

  

  [312] 即第一师。

  

  [313] 「以下」二字,《金藏》有,余无。

  

  [314] 道邑《义蕴》云︰

  

  问︰前言悔障止,眠障观,此即悔、眠与定、慧不得俱起,如何论说行相无违?

  

  答︰前据等引及殊胜慧,故说为障。此约等持,闻思劣慧,悔、眠可与俱也。

  

  问︰寻、伺依慧,如何慧俱?

  

  答︰依思分者,可慧俱故。

  

  问︰前言思慧合成心,既必有慧,何得更与慧俱?

  

  答︰覆、诳,贪、痴分,得与贪、痴俱。此说思分,慧俱亦尔。又约别引,俱亦无失。

  

  前解为胜。

  

  [315] 「说」字,《金藏》有,余无。

  

  [316] 谓「善心相应门」。

  

  [317] 「异解」,谓「微有调畅义」。

  

  [318] 如本论卷六云︰

  

  有义: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有调畅故。论﹝《瑜伽》卷六十三﹞说欲界诸心、心所,由缺轻安,名不定地﹝原作「或有缺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寻、伺第三地皆有故。

  

  [319] 具意云:设许如前说,亦微有调畅。

  

  [320] 「非」字下,《金藏》有「唯」字,《了义灯》卷十五引文无。

  

  [321] 「说」字,《金藏》无,《了义灯》引文亦无。

  

  [322] 《显扬》卷二云︰

  

  建立定者,如《﹝大般若﹞经》﹝初、二、三分﹞中说︰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

  

  「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