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彼教授爲境界,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法」者,謂斷欲界業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爲「惡」。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已轉依者依于轉識心悅,心勇﹝《對法》卷二作「踴」﹞、心適、心調、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雜染之法,尋、伺、喜、樂所依,依于轉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于入、住、出,隨意自在。
《瑜伽》卷叁十叁說「初靜慮」:
有尋、有伺者,由于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說名有尋、有伺。
卷六十叁雲︰
問︰初靜慮有幾支?答︰有五支。何等爲五?一、尋,二、伺,叁、喜,四、樂,五、心一境性。
[323] 「頭」字,《金藏》有,余無。
[324] 「相」字,《金藏》無。
[325] 本論卷七原作:
有邪見者,悔修定故。
[326] 「起」字,《金藏》有,余無。
[327] 「合」字,《金藏》誤作「貪」。
[328] 「言」字,《金藏》有,余無。
[329] 「俱」字,《金藏》有,余無。
[330] 本論卷六中雲︰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說不相應。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說得俱起。
[331] 「一」字,《述記》原作「七」,今改。
[332] 如《瑜伽》卷一雲︰
染汙分別者,謂于過去顧戀﹝藏文作「blta ba/」﹞俱行,于未來希樂﹝藏文作「mvon par dga” ba/」﹞俱行,于現在執著﹝藏文作「lhag par chags pa/」﹞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藏文作「rtog pa/」,亦譯爲「尋思」﹞,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有分別﹝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333] 「自」字,《金藏》有,余無。
[334] 本論卷六末雲︰
中二、大八,十煩惱俱。
[335] 本論卷六末雲︰
小十,定非見、疑俱起,此相粗動,彼審細故。忿等五法,容慢、癡俱,非貪、瞋,並是貪分故。憍唯癡俱,與慢解別,是貪分故。覆、诳,與谄,貪、癡、慢俱,行相無違,貪、癡分故。
[336] 此即總釋。
[337] 如《瑜伽》卷五十五雲︰
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
[338] 如《瑜伽》卷五十八雲︰
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隨煩惱,通善、不善、無記起,非一切處,非一切時。
[339] 《瑜伽》卷五十五、卷五十八及《對法》卷一等:眠、悔,均說
「或善,或不善,或無記」等。
[340] 「于」字,《金藏》誤作「舍」。
[341] 「故」字,《金藏》有,余無。
[342] 《顯揚》卷一原作:
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戀爲體。
[343] 《顯揚》以其「能障奢摩他爲業,乃至增長惡作爲業。如經說若
懷追悔,則不安隱,乃至廣說」,與煩惱及隨煩惱等,同具「障得菩提資糧圓滿爲業,損害自他爲業,能趣惡道爲業」。
[344] 「自」字,《金藏》有,余無。
[345] 「善」字,《金藏》有,余無。
[346] 「中」字下,余本有「性門」二字,《金藏》無。
[347] 「等」字,《金藏》有,余無。
[348] 道邑《義蘊》雲︰
睡眠時既無說者,實不聞教,但第六識思惟聽教,似耳識聞,故亦名聞也。
[349] 即指不善。
[350] 「斷」字,《金藏》有,余無。
[351] 如理《義演》雲︰
以次第明,合說悔通不善,謂後說悔通見、修二斷,即于彼處自說,所以今時不述也。
[352] 「法」字,《金藏》有,余無。
[353] 即身、邊二見。
[354] 「叁」字,《金藏》有,余無。
[355] 「無記」二字,《金藏》有,余無。
[356] 如理《義演》雲︰
其悔行相粗猛,未通染無記。染無記﹝修道所斷身、邊二見相應﹞行相微細故。若悔通染者,乃是不善,非是﹝染﹞無記。
[357] 「而」字,《金藏》無。
[358] 「是中」二字,《金藏》無。
[359] 對大乘爲染無記。
[360] 如理《義演》雲︰
意說此法執無記心、心所以通染故,不與惡作俱。前說染無記不與惡作俱故;此中雲異熟生無記,是業果異熟心、心所故,不攝法執無記,所以此中不說也。法執無記名異熟生者,非是業果異熟生,但從異熟識中種子生故,﹝對小乘﹞名異熟生。
[361] 「彼」,謂惡作。
[362] 「生」字,《金藏》有,余無。
[363] 「第七」二字,《金藏》有,余無。
[364] 「等」,取《攝大乘論》卷二等。
[365] 如《佛地經》卷七雲︰
諸我執等煩惱障體,唯在不善、有覆無記二心中有。若法執等所知障體,亦在無覆無記心中。二乘無學亦現行故,無學位中,無有不善、有覆無記。此就二乘,名爲無覆;若望菩薩,是染汙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無覆,亦名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起時雖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
若所知障,就二乘說無覆無記,四無記中,何無記攝、異熟生攝?以從異熟識生起故。若爾,何者非異熟生?如增上緣,余所不攝,皆此攝故;威儀等心不堅執故,非普遍故,無二障體。
[366] 謂本論卷叁。
[367] 如本論卷叁雲︰
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368] 如《瑜伽》卷一雲︰
不染汙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
[369] 「此」,謂本論。
[370] 即《瑜伽》意。
[371] 「彼」,謂《瑜伽》。
[372] 「彼」,謂法執。
[373] 「故」字,《金藏》有,余無。
[374] 「繁」字,《金藏》有,余無。
[375] 「必」字,《金藏》有,余無。
[376] 如理《義演》雲︰
此釋不起眠所以也。眠要由食等起,上界既無段食,不假起眠也。
[377] 謂次下。
[378] 謂不違下文。
[379] 「此二」,謂尋、伺。
[380] 「並」字,《金藏》及《學記》引文作「並」,余作「辨」。泰《抄》
牒文作「若」。
[381] 謂前師義。
[382] 即第二師。
[383] 即中有。
[384] 謂本論卷六。
[385] 「文」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386] 如本論卷六雲︰
生在下地,未離下染,上地煩惱,不現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煩惱容現前故。……生在上地,下地諸惑分別俱生,皆容現起。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謗解脫﹝指涅槃﹞,生地獄故。
[387] 謂悔亦與邪見俱。
[388] 《樞要》卷下雲︰
「悔離欲舍」者,《法華經》第二,舍利子雲︰「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
彼偈又雲︰「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疑、悔」即惡作厭也,慧俱無貪。「疑」即事疑,疑不作佛;「憂」即是悔,悔先惡故;悔,即是「惱」。
《法華玄贊》卷十五雲︰
我雖漏盡,今者聞之,亦能伏除法執「憂惱」。此中「憂」者,憂不作佛。
[389] 即諸慧。
[390] 如《對法》卷四雲︰
謂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從積集資糧位以去,名 「求解脫者」。當知求證解脫分位,名積集資糧位。
又雲︰
諸于諸學處已得究竟所有善法,是無學義。以阿羅漢等,于增上戒、心、慧學處,已得究竟,故名無學。
[391] 《瑜伽》卷六十六末:
謂或預流,或一來,或不還有學補特伽羅。若出世有爲法,若世間善法,是名學法,何以故?依止此法,于時時中,精進修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故。
又雲︰
謂阿羅漢諸漏已盡,若出世有爲法,若世間善法,是名無學法。
[392] 《瑜伽》卷五十七雲︰
九﹝信等五根,及喜、樂、舍、意根﹞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叁種爲義。……﹝苦根﹞通叁種,非學非無學爲義。一﹝憂根﹞學、非學非無學,以叁種爲義。二﹝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學,以叁種爲義。一﹝具知根﹞無學…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廣六位心所──不定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