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廣種子依▪P2

  ..續本文上一頁非但彼處。

  

  叁、會諸文也,隨經部師異時因果,非爲正理。

  

  

  

  【論文】

  四‧一六八 如是八識,及諸心所,定各別有種子所依。

  

  

  

  【疏翼】

  第二護法德慧等義中,第四結正。

  

  

  

  【述記‧卷二十五】

  

  四、結正。

  

  此通有漏無漏皆有。

  

  【疏翼】

  

  以上第二廣诤叁依不同中,第一廣诤種子依訖。

  

  

  

  

  

  

  

  

  --------------------------------------------------------------------------------

  

  [1] 即第一段。

  

  [2] 「彼」,謂數論師。

  

  [3] 「撻」字,《義演》作「撻」,余作「揵」。

  

  [4] 「如意論師」,梵文爲「manoratha」。

  

  [5] 《大唐西域記》卷二作「超日王」。

  

  [6] 《大唐西域記》卷二則雲︰

  

  論及火煙,王與外道鹹喧言曰︰如意論師辭義有失,夫先煙而後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雖欲釋難,無聽覽者。

  

  [7] 「語」字,《續藏》注雲:一作「誤」。

  

  [8] 「彼論」,即《勝義七十論》。

  

  [9] 如《對法》卷叁雲:

  

  無種已生者,謂最後蘊。

  

  [10] 即略去《雜集》釋文「謂最後蘊」。

  

  [11] 即難陀等。

  

  [12]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

  

  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

  

  [13] 見前第二卷。

  

  [14] 謂能熏與所熏二法。

  

  [15] 《瑜伽》卷五原文無「法」字。

  

  [16] 「此念」,原作「剎那」。

  

  [17] 于中又四︰一、爲證不成難,二、所許種芽非勝義難,叁、所許種

  

  芽非極成難,四、焰炷同時爲不定難。此即初中初文。

  

  [18] 道邑《義蘊》雲︰

  

  謂無學末心,更不能生後念種子,名爲「無種」。現在,名「已生」,非是現在種、現不俱時故。

  

  [19] 即《瑜伽》卷五文雲:種生種非此剎那。

  

  [20] 道邑《義蘊》雲︰

  

  內種生現,應非勝義。許種與現不同時故。如麥與芽。此就他宗,故得爲喻,若以因果異時爲因,即種生種,爲不定過。

  

  [21] 智周《演秘》雲︰

  

  前師量雲︰種生于果,必定前後。以因果故。如麥種等。出彼過者,麥種等喻,能立不成,麥等而非勝義因果。設雲「我許」,有他隨一。據實,喻亦所立不成,由下論雲「非極成故」,故不出也。

  

  [22] 此即指彼說「非極成故」。

  

  [23] 世親回小向大後,已與早年造《勝義七十論》朋經部因果異時義,

  

  大相徑庭。如《緣起經論》解觸叁和義亦爲因事與果事時雲︰

  

  若謂次第生起亦如因事與果事,于果法位,因已非有者,則如種子與芽。彼滅及生二者是同時故,如秤低昂。﹝見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經解部, chi, 37B.7﹞

  

  又德慧《緣起經論》解世親意雲︰

  

  言「由滅及生同時故」者,即種子滅無及芽生起二者同時之義,即唯種子滅無時即唯是芽生起時。若于果位因法非有者,則雲何不成以無事爲先行之果法?是故正應說言:非如以無因之無爲先行法,若謂如何此果法非以無爲先行耶?是故說言彼與果法爲同時故,即與因法滅無爲同時之義。﹝同上chi, 195B.4﹞

  

  由是可知德慧亦破前師。

  

  [24] 此即初文。

  

  [25] 《瑜伽》卷五論「建立因有七種相」中,第二相雲︰

  

  又雖無常法,與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爲因,亦與後自性爲因,非即此剎那。

  

  [26] 「異類」即解「他性」。

  

  [27] 「同類」即解「自性」。

  

  [28] 「大法師」,謂護法。

  

  [29] 道邑《義蘊》雲︰

  

  轉識、根本異;計度、任運異;能熏、所熏異;染、不染異。

  

  [30] 謂即《攝論》卷一,及兩《釋》卷二,如雲︰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

  

  [31] 謂勝義種子六義中之第二義。

  

  [32] 見《攝論》卷一,兩《釋》卷二。六義爲:

  

  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

  

  本論卷二六義同。

  

  《攝論‧無性釋》卷二雲︰

  

  何者俱有?已滅生果不應理故,如死雞鳴。是故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住,以此與果不相違故,如蓮華根。

  

  [33] 謂本論卷九,如雲︰

  

  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明與暗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

  

  [34] 「二」字,應作「叁」。

  

  [35] 本論卷叁雲:

  

  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

  

  ﹝難︰﹞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答︰﹞若有因時,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甯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難︰﹞因果義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難,非預我宗。﹝答︰﹞體既本有,用亦應然,所待因緣亦本有故。由斯,汝義因果定無,應信大乘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果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廣種子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