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广种子依▪P2

  ..续本文上一页非但彼处。

  

  三、会诸文也,随经部师异时因果,非为正理。

  

  

  

  【论文】

  四‧一六八 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别有种子所依。

  

  

  

  【疏翼】

  第二护法德慧等义中,第四结正。

  

  

  

  【述记‧卷二十五】

  

  四、结正。

  

  此通有漏无漏皆有。

  

  【疏翼】

  

  以上第二广诤三依不同中,第一广诤种子依讫。

  

  

  

  

  

  

  

  

  --------------------------------------------------------------------------------

  

  [1] 即第一段。

  

  [2] 「彼」,谓数论师。

  

  [3] 「挞」字,《义演》作「挞」,余作「揵」。

  

  [4] 「如意论师」,梵文为「manoratha」。

  

  [5] 《大唐西域记》卷二作「超日王」。

  

  [6] 《大唐西域记》卷二则云︰

  

  论及火烟,王与外道咸喧言曰︰如意论师辞义有失,夫先烟而后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虽欲释难,无听览者。

  

  [7] 「语」字,《续藏》注云:一作「误」。

  

  [8] 「彼论」,即《胜义七十论》。

  

  [9] 如《对法》卷三云:

  

  无种已生者,谓最后蕴。

  

  [10] 即略去《杂集》释文「谓最后蕴」。

  

  [11] 即难陀等。

  

  [12]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

  

  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

  

  [13] 见前第二卷。

  

  [14] 谓能熏与所熏二法。

  

  [15] 《瑜伽》卷五原文无「法」字。

  

  [16] 「此念」,原作「剎那」。

  

  [17] 于中又四︰一、为证不成难,二、所许种芽非胜义难,三、所许种

  

  芽非极成难,四、焰炷同时为不定难。此即初中初文。

  

  [18] 道邑《义蕴》云︰

  

  谓无学末心,更不能生后念种子,名为「无种」。现在,名「已生」,非是现在种、现不俱时故。

  

  [19] 即《瑜伽》卷五文云:种生种非此剎那。

  

  [20] 道邑《义蕴》云︰

  

  内种生现,应非胜义。许种与现不同时故。如麦与芽。此就他宗,故得为喻,若以因果异时为因,即种生种,为不定过。

  

  [21] 智周《演秘》云︰

  

  前师量云︰种生于果,必定前后。以因果故。如麦种等。出彼过者,麦种等喻,能立不成,麦等而非胜义因果。设云「我许」,有他随一。据实,喻亦所立不成,由下论云「非极成故」,故不出也。

  

  [22] 此即指彼说「非极成故」。

  

  [23] 世亲回小向大后,已与早年造《胜义七十论》朋经部因果异时义,

  

  大相径庭。如《缘起经论》解触三和义亦为因事与果事时云︰

  

  若谓次第生起亦如因事与果事,于果法位,因已非有者,则如种子与芽。彼灭及生二者是同时故,如秤低昂。﹝见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经解部, chi, 37B.7﹞

  

  又德慧《缘起经论》解世亲意云︰

  

  言「由灭及生同时故」者,即种子灭无及芽生起二者同时之义,即唯种子灭无时即唯是芽生起时。若于果位因法非有者,则云何不成以无事为先行之果法?是故正应说言:非如以无因之无为先行法,若谓如何此果法非以无为先行耶?是故说言彼与果法为同时故,即与因法灭无为同时之义。﹝同上chi, 195B.4﹞

  

  由是可知德慧亦破前师。

  

  [24] 此即初文。

  

  [25] 《瑜伽》卷五论「建立因有七种相」中,第二相云︰

  

  又虽无常法,与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剎那。

  

  [26] 「异类」即解「他性」。

  

  [27] 「同类」即解「自性」。

  

  [28] 「大法师」,谓护法。

  

  [29] 道邑《义蕴》云︰

  

  转识、根本异;计度、任运异;能熏、所熏异;染、不染异。

  

  [30] 谓即《摄论》卷一,及两《释》卷二,如云︰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31] 谓胜义种子六义中之第二义。

  

  [32]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二。六义为:

  

  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本论卷二六义同。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何者俱有?已灭生果不应理故,如死鸡鸣。是故应许种子与果俱时而住,以此与果不相违故,如莲华根。

  

  [33] 谓本论卷九,如云︰

  

  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34] 「二」字,应作「三」。

  

  [35] 本论卷三云: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

  

  ﹝难︰﹞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答︰﹞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难︰﹞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答︰﹞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果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广种子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