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二十二、趣生體證有阿賴耶識▪P2

  ..續本文上一頁(梵文爲「asura」)種類不定。或天,或鬼,或複傍生,故不別說」﹞。以阿素洛多詐故,說爲非天。有諸經中,開爲六趣﹝如《法華經》﹞,實即天趣,故五趣也。余經亦說通鬼趣攝﹝如《雜心論》﹞,隨順理故。或《佛地論》約多分義,實通二趣,如《法華﹝玄贊﹞》第一抄。

  

  又雲︰

  

  《論》起「無雜」者,界地可爾。如欲界五趣四生,何者煩惱業果定屬此趣生,而言起無雜?如轉重令輕,亦有惡趣果,人天中受。人天趣亦起分別煩惱等,亦有惡趣受別報善業果,如人天中龍象等、福德鬼神等,皆無定屬。今言起余,可名雜亂。

  

  今解︰不然。彼無定屬,唯第八識趣生,一定不可轉受。轉受,唯是別報等故,故余名「雜」,不知何趣何生類故。故若起之,便名爲「雜」,第八不爾,故名「無雜」。

  

  [2] 道邑《義蘊》雲︰

  

  此類非一,故雲「種類」。且如下界起上天眼,即住人趣胎生起余趣化生等也。

  

  [3] 謂生得善。

  

  [4] 「已」字,疑爲「也」。

  

  [5] 靈泰《抄》雲︰

  

  若身在下界,得起上八定,皆是加行善。故加行善許異地起,及同地起。若染汙法者,亦得許異地起。若未離下地染,即不得起上煩惱故;若已離下地染,即得起上地煩惱也。余無記心、心所者,即是通果無記,亦許下地得起上地通果無記。「長養色」者,謂是天眼、耳根,亦許下地起上地天眼、耳根。

  

  [6] 道邑《義蘊》雲︰

  

  謂小乘不許聲是異熟,今言「諸異熟色」不攝聲。言「及法處」者,除定果色,非異熟故。

  

  [7] 靈泰《抄》雲︰

  

  若意中,即有苦、樂、喜、舍,唯除其憂。

  

  [8] 靈泰《抄》雲︰

  

  二禅以上亦有形色、顯色、表色,而無語業──語業聲唯是初禅、欲界系故,余聲亦得有之──又無香、味二色也。

  

  [9] 第叁因,謂「要周遍」。

  

  [10] 《樞要》卷中雲︰

  

  生得善及意識業果起無雜者,如生得善,雖此欲界,亦定屬趣生名無雜。不爾,唯意業果無雜。此相從名,非實無雜,此解爲正,通五趣得果故。意異熟者,此師不許諸趣轉受,唯本處攝故,或欲界多分故,理實亦有異熟依異熟轉受故。意中業果,是護法文。「生得善」者,余師義。合之一處,然非准的實。

  

  [11] 「有體」,謂實有因。

  

  [12] 道邑《義蘊》雲︰

  

  謂「生得善」等,余因不能簡,故名「不共因」。即此恒因亦能簡彼「遍」、「無雜」因所簡之法,故亦名共因也。

  

  [13] 即簡別實有因。

  

  [14] 「其」字,合靈泰《抄》牒釋,余作「是」。

  

  [15] 「共有」即共許有。

  

  [16] 即恒有因。

  

  [17] 靈泰《抄》雲︰

  

  且如第七識入初地以後,或轉爲平等性智,或入生空觀,我執不行,亦有轉易,亦是不恒。雖亦遍、實、無雜,而是不恒故。

  

  [18] 《樞要》卷中雲︰

  

  「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名正趣生者,問︰趣生之體爲一?爲多?若是一者,依六別實心及心所以立總一,如瓶盆等趣生是假;若許假者,違上文故。若實一者,雲何依多實法而立一體實耶?若是多者,應如一人六個人趣,六生所攝,故爲大過,此義應思,趣生是假。

  

  經部師難︰依六根而立命根,命根應是趣生──總一假故,要依實法方可建立故,不違上所依實故。後解爲正。

  

  或唯心王是趣生體。心所相從,實非趣生,故唯是一。或同在一聚,俱實有,無失,是實,非假,應勘《瑜伽》﹝卷一百﹞假實﹝如說六種假中第一聚集假有雲「聚集假有者,謂爲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于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衆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正實趣生」者,「正」者,本識,趣生本故。余別報五蘊,相從名趣生,不爾,應雜亂,一趣起他趣故。此中唯取正感後有業所招識等,爲趣生體。

  

  [19] 仍見《攝論》卷一、兩釋卷第叁。

  

  [20] 《攝論》原文作「出世間心現在前時」。

  

  [21] 「皆應」,原文作「悉皆」。

  

  [22] 《攝論‧無性釋》雲:

  

  爾時有情應成死滅──二趣所依俱無有故,非無漏法是趣所攝,是不系故,對治趣故。

  

  《攝論‧世親釋》雲︰

  

  由彼﹝無所有﹞處心極明利故,又由非想非非想處心暗鈍故,住于彼處極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現在前。此出世心不應以彼第一、第二爲所依趣,由彼二地皆世間故,又生余地起余地心現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應理;又即此心不應涅槃爲所依趣,有余依故。如是叁種爲所依趣,既不得成,若不信有阿賴耶識,此出世心何所依趣?

  

  [23] 靈泰《抄》雲︰

  

  有漏叁世法,皆是縛義,善法是所緣縛。

  

  [24] 見本論卷四「識食」。如雲︰

  

  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說爲有情依食住者,當知皆依示現而說。

  

  [25] 《佛地經論》卷六雲︰

  

  由是,如來往諸衆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衆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衆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二十二、趣生體證有阿賴耶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