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殊問經》言「大不可棄」,非也。
[12] 《攝論‧無性釋》原文無「根等法是」四字。
[13] 《攝論‧無性釋》卷二雲︰
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藏文作「skad gcig pa」﹞: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藏文作「de”i tshe rabs pa」﹞:謂乃至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藏文作「”khor ba ji srid pa」﹞: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
[14] 于中有叁︰一、約貪總別叁世境,二、內自我真愛著處,叁、總標
生下。
[15] 「自下釋義」至「必阿賴耶」四十四字,除靈泰《抄》、《秘蘊》、
《義演》外,余皆誤置前文「四阿含經」等文以上。
[16] 應雲:初中初文,即「一、釋彼四名即第八識」下,「一、約貪總
別叁世境」。
[17] 《攝論‧無性釋》卷二原文爲;
「如彼《增一阿笈摩》說」者,是說一切有部中說﹝藏文無此文﹞。「愛﹝藏文作「kun tu dga” ba」﹞阿賴耶」者,此句總說貪著阿賴耶識。「樂﹝藏文作「dga” ba」﹞阿賴耶」者,樂現在世阿賴耶識。「欣阿賴耶」﹝藏文作「kun gsi las yav dag par byuv ba」﹞者,欣過去已生阿賴耶識。「喜﹝藏文作「mvon par dga” ba」﹞阿賴耶」者,喜未來世當生阿賴耶識。
[18] 原文無「恒時」二字。
[19] 謂總名「愛阿賴耶」。
[20] 見《攝論‧世親釋》卷二。
[21] 《攝論‧世親釋》卷二原作:
由樂、由欣阿賴耶故,于未來世喜阿賴耶。
[22] 「無」字,疑爲「可」。
[23] 《瑜伽》卷九十二有文,同世親第二解,如雲︰
雲何煩惱所生衆苦?謂于人天住境界愛。依現在世故,住境界樂;依過去世故,住境界欣;于現在世,依過去境生愛樂故,住境界喜,于未來世,依現在境,生愛樂故。
[24] 靈泰《抄》雲︰
今言「內我」,簡「他我」;今言「人我」,簡「法我」。
[25] 見《攝論‧世親釋》卷二:
餓鬼、傍生及那落迦。
[26] 《攝論‧世親釋》卷二原作:
「一向苦處」者,謂一向受非愛業果處。于彼有時樂受生者,是等流果。生彼所受異熟果者,唯是其苦。
靈泰《抄》雲︰
樂有二種︰一者、異熟樂:即是業感樂受,是無記性也,地獄中無也。二者、等流樂:謂善性樂受、不善樂受;不善樂受者,亦通地獄有之也。
[27] 道邑《義蘊》雲︰
凡夫離欲,即得上定者;聖者離欲,即第叁果人。此等雖離五欲,聞雷尚怖,故知于我,猶有愛著。
[28] 見《攝論》卷一雲:
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于阿賴耶識,故作此執。
彼論不如本論亦說執五欲者,以共許離欲者有我見故。
《樞要》卷中雲︰
五欲非著處者,生上二界,亦起我識。
[29]《攝論‧無性釋》卷二原文爲:
謂貪受俱行,總名阿賴耶,此受是貪所增隨眠﹝藏文無「隨眠」二字﹞故。
[30] 《攝論‧無性釋》卷二原文爲:
或複各別名阿賴耶,著處異故。
[31] 見《攝論》卷一。
[32] 「有」字,靈泰《抄》作「無」,余作「有」。
[33] 智周《演秘》雲︰
以彼有宗說諸聖者皆無我見,不但無學。爲對彼宗,故不別除無學人也。
[34]《攝論‧無性釋》卷二雲︰
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雖恒厭逆分別我見,然有俱生我見隨縛。此于何處?謂彼但于阿賴耶識,率爾聞聲﹝藏文作「大聲」﹞便執內我﹝藏文無此四字﹞,驚畏起故。
[35] 謂轉識。
[36] 謂轉識亦非真愛著處。
[37] 道邑《義蘊》雲︰
非想九品雖微細,亦是有心。「及余有心定」等,既不求滅心,故極成有我,此不難之。由此偏難無想、滅定等也,彼皆厭轉識故。
[38] 智周《演秘》雲︰
行蘊之中不相應等非心所者,非所等故,故雲「少分」。
問︰標言「轉識」,明簡賴耶,雲何得言識蘊全耶?若有賴耶,識蘊雲何不著處?答︰舉彼極成識蘊說也。
[39] 見《攝論》卷一、兩《釋》卷二。
[40] 如《攝論》卷一雲︰
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41] 道邑《義蘊》雲︰
下破意雲︰汝說我爲能愛,如何複說爲所著處?不可一我亦能、亦所。
[42] 見《攝論》卷一。
[43]《攝論‧無性釋》卷二雲︰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阿賴耶識,故作此執」者,謂彼諸師有惡教故,有惡證﹝藏文作「bes par khov du chud pa」﹞故,愚阿賴耶識。或彼諸師無親教故,無自解﹝藏文作「rav gi khov du chud pa」﹞故,愚阿賴耶識。「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者,隨彼自宗亦不應理。如勝論等所立實等,彼非爲勝,有過失故﹝藏文無「如勝論等」十六字﹞。「如是安立則爲最勝」者,無過失故,有勝德故﹝藏文無此八字﹞。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證有賴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