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P2

  ..续本文上一页此中,第六征色身。

  

  

  

  【述记‧卷二十一】

  

  即是五根、扶根尘等,离色染,生无色,犹爱我故。若唯言「五欲」,据在家者说,此通出家、外道,即色蕴全。

  

  

  

  【论文】

  

  三‧二八七 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是故亦非真爱着处。

  

  

  

  【疏翼】

  

  第二征余非此中,第七征不相应行。

  

  

  

  【述记‧卷二十一】

  

  无实体故,不应于无体法生爱着故。

  

  不言无为者,内道小乘不计为着处,彼非着处故。

  

  外道云︰我是着处,我爱我已,不应即为能所着处[41]。此共小乘诤赖耶无,遮爱着处。

  

  此中除彼犊子部师,彼亦如前非着处破,非有为无为故。

  

  上来总别破讫。前第一、是总遮,次三、随增计度遮,下三、别蕴遮,故有尔所。

  

  【疏翼】

  

  此上第二释义中,第二征余非此讫。

  

  

  

  【论文】

  

  三‧二八八 异生、有学,起我爱时,虽于余蕴有爱、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故唯此是真爱着处。

  

  

  

  【疏翼】

  

  第二释义中,第三显理。

  

  

  

  【述记‧卷二十一】

  

  此下第三、显理。

  

  起爱所着之处必第八识。总结异生、有学起我爱时,虽于余蕴若总、若别,有计不计,起分别爱;于此识中,任运我爱决定生起。如童子等虽无分别此蕴、彼蕴,然必爱我,故此唯此识是真着处。

  

  

  

  【疏翼】

  

  以上第四爱阿赖耶等中,第二释义讫。

  

  

  

  【论文】

  

  三‧二八九 由是彼说阿赖耶名,定唯显此阿赖耶识。

  

  

  

  【疏翼】

  

  第四爱阿赖耶等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二十一】

  

  此、总结也。

  

  《摄论》[42]文少别,并如彼抄[43]。

  

  

  

  【疏翼】

  

  以上第二别答第八有别体中,第一引教别答讫。

  

  

  

  

  

  

  

  

  --------------------------------------------------------------------------------

  

  [1] 见《摄论》卷一及两《释》卷二。

  

  [2] 如《摄论》卷一云︰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为「根本识」,如树依根。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谓根本识为一切识根本因故。譬如树根,茎等总名。若离其根,茎等无有。阿赖耶识名根本识,当知亦尔。

  

  [3] 「摩诃僧祇」,梵文为「maha-sajghika」。

  

  [4] 如《宗轮记》卷上说结集云︰

  

  佛初入灭,七叶岩﹝梵文为「sapta-parna-guha」﹞中二部结集︰界内即有迦叶波﹝梵文为「kawyapa」﹞,此云「饮光」,时为上座。布剌纳梅怛利曳尼子﹝梵文为「purna-maitrayani-putra」﹞,此云「满慈子」,当结集阿毗达磨﹝梵文为「abhidharma」﹞;邬波离﹝梵文为「upali」﹞,此云「近执」,当结集毗奈耶﹝梵文为「vinaya」﹞;阿难陀﹝梵文为「ananda」﹞,此云「庆喜」,当结集素怛缆﹝梵文为「sutra」﹞。界外亦有万数无学,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众」。皆未生怨王﹝梵文为「ajatawatru」﹞为大檀越﹝梵文为「dana-pati」﹞,种种供养。恐界外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梵文为「mahadeva」﹞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昔界内耆旧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取结集时迦叶是也。此二乃根本诤起之先首。

  

  [5] 「阿笈摩」,梵文「agama」。

  

  [6] 分别论者或分别说部,释名可有四说︰

  

  一、即此说:汉译《宗轮论》云︰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

  

  藏文亦同,不见「分别说部」之名。而真谛所译《部执异论》却于

  

  此处译为「分别说部」。真谛所译《佛性论》卷一、《四谛论》卷一,

  

  皆引分别部宗义,皆明「一切有为法相待假故,立名苦,无人功力」、

  

  「圣道非修得」。

  

  译师译名,各有所据。

  

  二、为《述记》卷十三,解论言「分别论者虽作是说心性本净」等

  

  时云︰

  

  诸邪分别,皆名「毗婆阇婆提﹝梵文为「vibhajjavadin」﹞」。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以「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对辨。

  

  三、《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分别一说部﹝藏文只作「分别说部」无中间「一」字﹞亦说此识名「有分识」。

  

  同上座部。《大乘成业论》云︰

  

  即依此识,赤铜鍱部﹝梵文为「tamra-watiya」﹞经中建立「有分识」名。

  

  跋缚耶﹝梵文为「bhavya」﹞《分部解说》﹝藏文为「sde pa tha dad par ”byed pa dav rnam par bwad pa﹞说,分别说部即由上座部一切有部所出。谓造业虽已过去,而有果出现,即为有;若造业已受果,及未来,则为非有;如是分别而说。

  

  其后分别说部又分为四︰一、化地部﹝亦作「化众部」﹞,二、饮光部,三、法藏部,四、红衣部。红衣部所宗,即补特伽罗无。如是分别说部及红衣部,皆上座部。说假部只大众部分出,谓诸有为法更互约束,又苦是胜义。藏文律天﹝梵文为「vinita-deva」﹞根据《异部宗轮论》所作《异部略说》﹝藏文作「sde pa tha dad pa bstan pa bsdus pa」﹞却同《分部解说》所举部名。四、藏文《苾刍初问年》﹝藏文作「dge slov gi dav po”i lo dri ba」﹞中,则以分别说部及说假部同为第二本部,大众部六中之二;以红衣部为第三本部,遍敬部五中之一;第一本部为一切有部;第四本部为上座部。分法不一,今还以《述记》前后二说为正。此处分别说部即指说假部。

  

  《宗轮论述记》卷中解云︰

  

  此部所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卷下﹞当知。﹝如论云︰「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道不可坏。」﹞非一句假故,不同一说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实故,不同说出世部。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真谛师云「分别说部」,《文殊问经》略无此部。又旧释﹝《部执异论疏》﹞云︰大迦旃延﹝梵文为「maha-katyayana」﹞先住无热池﹝梵文为「anavatapta」﹞侧。佛入灭后二百年时,方从彼出,至大众部中;于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说,此是实义而说。大众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别分部。此部,即大迦多延那弟子所宏通也。

  

  [7] 「有分」,梵文为「bhavavga」。

  

  [8] 「观」,《摄论‧无性释》作「贯」。

  

  [9] 《摄论‧无性释》解论文「穷生死蕴为性等」之「等」字云︰

  

  「等」,谓圣者上座部中以「有分」声,亦说此识。阿赖耶识是有因故,如说六识不死不生。或由「有分」或由「反缘」而死,由异熟,意识界而生如是等。「能引发」者,唯是意识,故作是言。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唯所引发。意界亦尔,唯等寻求,「见」,唯照瞩。「等贯彻」者,谓决定智。「安立」,是能起语分别。六识唯能随起威仪,不能受善不善业道,不能入定、不能出定,「势用」,一切皆能起作。由「能引发」,从睡而觉;由「势用」故,观所梦事;如是等﹝藏文无「如说六识不死不生」至此一大段文﹞分别说﹝《了义灯》引文藏文无﹞,一部亦说此识名有分识。

  

  [10] 《枢要》卷中,解上座部立九心轮云︰

  

  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其心既觉,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既察彼已,遂「等观彻」识其善恶。既识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更「返缘」前所作事。既返缘已,退归「有分」。任运缘境,名为九心,方成轮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六识。

  

  有分心通生死,返缘心唯约死。若离欲者死,唯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即心可生。若无异境,恒住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释﹞》第二卷云︰「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先说见心也。后言「见唯照瞩」,却续前心。

  

  [11] 《宗轮论述记》卷中云︰

  

  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摄国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名「化地」。舍国出家,宏宣佛法,从本为名,名「化地部」。真谛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正土地,舍而宏法,故言「正地」。亦称相近。《…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