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三.二七三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
【疏翼】
第一引教别答中,第二引共许小乘教。
【述记‧卷二十一】
下、引共教。初、总,后、别。此即总也。
即引声闻乘经,以密意说此识,如《摄论》第二[1]。
【论文】
三‧二七四 谓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树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
【疏翼】
第一引教别答中,第二别。于中有四部别说︰一、「根本识」,二、「有分识」,三、「穷生死蕴」,四、「爱阿赖耶」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一】
下别之中,有四部别,文即为四,《摄论》亦同[2]。
「摩诃僧祇」[3]名「大众部」,释此部等名,如《宗轮记》[4]。于此部中,名「根本识」,是诸识所依止故。非六转识可名「根本」,不能发起六转识故,其喻可知。
「阿笈摩」[5]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唯第八识有如是义,结喻可知。
【论文】
三‧二七五 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疏翼】
第二有四部别说中,第二「有分识」。
【述记‧卷二十一】
「分别论者」,旧名「分别说部」,今「说假部」[6]。说有分识体恒不断,周遍三界,为三有因。其余六识时间断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
世亲《摄论》无文,唯无性释有九心轮,此是阿赖耶识。九心者︰一、有分[7],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观[8]彻,六、安立,七、势用,八、反缘,九、有分心[9]。余如《枢要》说[10]。
【论文】
三‧二七六 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离第八识,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谓无色界诸色间断;无想天等余心等灭;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
【疏翼】
第二四部别说中,第三「穷生死蕴」。
【述记‧卷二十一】
人中国主──化地、理人──舍位出家,因为部主,名「化地部」也[11]。
谓无色界色无,无想天等心无,不相应行体无;余不可名穷生死蕴,第八识可然。诸位皆有故。
无性《释》云︰彼部有三蕴︰一、一念蕴:谓剎那生灭法。二、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根等法是[12]。三、穷生死蕴:乃至金刚喻定,恒随转法[13]。于彼三类蕴以立三名,余色、心等,如前已说,是有间断、非穷生死故,唯第八是第三蕴。
世亲无此解。
【论文】
三‧二七七 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疏翼】
第二四部别说中,第四「爱阿赖耶等」。
【述记‧卷二十一】
于中有三︰一、叙经,二、释义,三、总结。即初文也。
四《阿含经》︰一名「增一」,二名「中」,三名「长」,四名「杂」。明从一法增至百法,名「增一」;不略不广明义,名「中」;若明事义文广,曰「长」;杂杂明事,名「杂」。于增一中,名「阿赖耶」。
【论文】
三‧二七八 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三世境故,立此四名。
【疏翼】
第四说爱阿赖耶等中,第二释义。
【述记‧卷二十一】
自下、释义,文有其三︰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14],二、「谓生」以下征余非此,三、「异生、有学」下显理,起爱所着之处必阿赖耶[15]。此中所说,即初文也[16]。
「四名」,如论。
「是贪总、别三世境故」。无性云︰爱是总句;余三──现在、过去、未来──如其次第,三世别说[17]。此性恒时[18]极希愿故,由乐、欣、喜,是故总名阿赖耶[19]也。
世亲一解[20],同前。
第二更解︰谓于现在,爱;于过去,乐。由先乐故,复于今世,欣。欣故,于未来,喜[21]。今但总言「是贪总、别三世境故」。非但有前解,亦无[22]有后释。
四体即贪,无性解言是贪三世总、别之境,如前释取。世亲后说,是贪三世境,是故不取总别之言[23]。
此即第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中第一约贪总、别三世境。
【论文】
三‧二七九 有情执为真内自我,乃至未断,恒生爱着,故阿赖耶识是真爱着处。
【疏翼】
第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中,第二内自我真爱着处。
【述记‧卷二十一】
执为「内我」,简法我、他我。至金刚心,恒行不息,故阿赖耶识是真爱着处[24]。
【论文】
三‧二八○ 不应执余五取蕴等。
【疏翼】
第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中,第三总标生下。
【述记‧卷二十一】
彼部计云︰执余蕴等。但是贪所着处,即名阿赖耶故。总标生下︰不应于余五蕴计,但令于彼阿赖耶识计。
【疏翼】
以上第二释义中,第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讫。
【论文】
三‧二八一 谓生一向苦受处者,于余五取蕴不生爱着。彼恒厌逆余五取蕴,念:我何时当舍此命、此众同分、此苦身心,令我自在受快乐故。
【疏翼】
第二释义中,第二征余非此。于中分七︰一、征一向苦处,二、征五欲,三、征乐受,四、征身见,五、征转识等,六、征色身,七、征不相应行。此即初征。
【述记‧卷二十一】
自下第二、征余非此。文有其七,七种非是所爱着故。
「一向苦处」,即三恶趣极苦之处。世亲说此三处[25]于彼有时乐生者,是等流果[26]。彼极苦故,厌逆身心,念我何时当舍此命等、此类、此身心?「此众同分」,即是行蕴,总厌五蕴故。
【论文】
三‧二八二 五欲亦非真爱着处。谓离欲者,于五妙欲虽不贪着,而爱我故。
【疏翼】
第二征余非此中,第二征五欲。
【述记‧卷二十一】
有言:五欲是此,亦非真。谓若凡、若圣离欲界已,犹爱我故,如闻雷声起怖畏故[27]。此不极成,彼许离欲无有我故,此以理逼︰如闻雷声等。彼《摄论》据共许有我者说,故不说离欲者有我[28]。
【论文】
三‧二八三 乐受亦非真爱着处。谓离第三静虑染者,虽厌乐受,而爱我故。
【疏翼】
第二征余非此中,第三征乐受。
【述记‧卷二十一】
乐受是我,非是苦、舍。不顺己故,不增悦故,彼非真着处。离第三静虑染,极厌乐受,凡圣皆有我故。世亲不解,无性云︰「贪俱乐受」,是乐及贪,总是着处,乐为贪增故。此即总缘[29],或各别缘,是此着处,别心缘故[30]。此中但有乐受,无贪,即有别缘者,然无唯缘贪者。
【论文】
三‧二八四 身见亦非真爱着处。谓非无学信无我者,虽于身见不生贪着,而于内我,犹生爱故。
【疏翼】
第二征余非此中,第四征身见。
【述记‧卷二十一】
有计我见是爱着处,彼非真处。除无学者,以无我故。《摄论》[31]不言除,以极成有我非有[32]学故[33];凡夫离欲,少亦有故[34];今理所逼,述宗令有。下识[35]中,亦然。余有学、凡夫信无我者,若证、若信,虽于我见不着,于内我犹爱,故身见非着处,既厌身见,应不爱我!
【论文】
三‧二八五 转识等亦非真爱着处。谓非无学求灭心者,虽厌转识等,而爱我故。
【疏翼】
第二征余非此中,第五征转识等。
【述记‧卷二十一】
转识亦非[36],除无学,如前说。余有学异生「求灭心者」,即无想定及灭定等,「虽厌转识」而爱我故,非想九品及余有想定,皆极成有我故[37]。言「识等」者,意兼心所。即是识、受、想蕴全,行蕴少分[38]。
以上总取蕴、别中乐受、身见三,《摄论》[39]等有。然无五欲,及下别遮五蕴[40]。此「识等」中若苦、若舍,皆是所着,前唯言乐。此中,见取等并是,前唯言身见故。
【论文】
三‧二八六 色身亦非真爱着处。离色染者,虽厌色身,而爱我故。
【疏翼】
第二征余非…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