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殊问经》言「大不可弃」,非也。
[12] 《摄论‧无性释》原文无「根等法是」四字。
[13]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藏文作「skad gcig pa」﹞:谓一剎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藏文作「de”i tshe rabs pa」﹞: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藏文作「”khor ba ji srid pa」﹞: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
[14] 于中有三︰一、约贪总别三世境,二、内自我真爱着处,三、总标
生下。
[15] 「自下释义」至「必阿赖耶」四十四字,除灵泰《抄》、《秘蕴》、
《义演》外,余皆误置前文「四阿含经」等文以上。
[16] 应云:初中初文,即「一、释彼四名即第八识」下,「一、约贪总
别三世境」。
[17] 《摄论‧无性释》卷二原文为;
「如彼《增一阿笈摩》说」者,是说一切有部中说﹝藏文无此文﹞。「爱﹝藏文作「kun tu dga” ba」﹞阿赖耶」者,此句总说贪着阿赖耶识。「乐﹝藏文作「dga” ba」﹞阿赖耶」者,乐现在世阿赖耶识。「欣阿赖耶」﹝藏文作「kun gsi las yav dag par byuv ba」﹞者,欣过去已生阿赖耶识。「喜﹝藏文作「mvon par dga” ba」﹞阿赖耶」者,喜未来世当生阿赖耶识。
[18] 原文无「恒时」二字。
[19] 谓总名「爱阿赖耶」。
[20] 见《摄论‧世亲释》卷二。
[21] 《摄论‧世亲释》卷二原作:
由乐、由欣阿赖耶故,于未来世喜阿赖耶。
[22] 「无」字,疑为「可」。
[23] 《瑜伽》卷九十二有文,同世亲第二解,如云︰
云何烦恼所生众苦?谓于人天住境界爱。依现在世故,住境界乐;依过去世故,住境界欣;于现在世,依过去境生爱乐故,住境界喜,于未来世,依现在境,生爱乐故。
[24] 灵泰《抄》云︰
今言「内我」,简「他我」;今言「人我」,简「法我」。
[25] 见《摄论‧世亲释》卷二:
饿鬼、傍生及那落迦。
[26] 《摄论‧世亲释》卷二原作:
「一向苦处」者,谓一向受非爱业果处。于彼有时乐受生者,是等流果。生彼所受异熟果者,唯是其苦。
灵泰《抄》云︰
乐有二种︰一者、异熟乐:即是业感乐受,是无记性也,地狱中无也。二者、等流乐:谓善性乐受、不善乐受;不善乐受者,亦通地狱有之也。
[27] 道邑《义蕴》云︰
凡夫离欲,即得上定者;圣者离欲,即第三果人。此等虽离五欲,闻雷尚怖,故知于我,犹有爱着。
[28] 见《摄论》卷一云:
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阿赖耶识,故作此执。
彼论不如本论亦说执五欲者,以共许离欲者有我见故。
《枢要》卷中云︰
五欲非着处者,生上二界,亦起我识。
[29]《摄论‧无性释》卷二原文为:
谓贪受俱行,总名阿赖耶,此受是贪所增随眠﹝藏文无「随眠」二字﹞故。
[30] 《摄论‧无性释》卷二原文为:
或复各别名阿赖耶,着处异故。
[31] 见《摄论》卷一。
[32] 「有」字,灵泰《抄》作「无」,余作「有」。
[33] 智周《演秘》云︰
以彼有宗说诸圣者皆无我见,不但无学。为对彼宗,故不别除无学人也。
[34]《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虽恒厌逆分别我见,然有俱生我见随缚。此于何处?谓彼但于阿赖耶识,率尔闻声﹝藏文作「大声」﹞便执内我﹝藏文无此四字﹞,惊畏起故。
[35] 谓转识。
[36] 谓转识亦非真爱着处。
[37] 道邑《义蕴》云︰
非想九品虽微细,亦是有心。「及余有心定」等,既不求灭心,故极成有我,此不难之。由此偏难无想、灭定等也,彼皆厌转识故。
[38] 智周《演秘》云︰
行蕴之中不相应等非心所者,非所等故,故云「少分」。
问︰标言「转识」,明简赖耶,云何得言识蕴全耶?若有赖耶,识蕴云何不着处?答︰举彼极成识蕴说也。
[39]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二。
[40] 如《摄论》卷一云︰
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41] 道邑《义蕴》云︰
下破意云︰汝说我为能爱,如何复说为所着处?不可一我亦能、亦所。
[42] 见《摄论》卷一。
[43]《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阿赖耶识,故作此执」者,谓彼诸师有恶教故,有恶证﹝藏文作「bes par khov du chud pa」﹞故,愚阿赖耶识。或彼诸师无亲教故,无自解﹝藏文作「rav gi khov du chud pa」﹞故,愚阿赖耶识。「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者,随彼自宗亦不应理。如胜论等所立实等,彼非为胜,有过失故﹝藏文无「如胜论等」十六字﹞。「如是安立则为最胜」者,无过失故,有胜德故﹝藏文无此八字﹞。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九、引小乘教密意证有赖耶》全文阅读结束。